1363年4月,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八月陈友谅兵败身亡,作为陈友谅的谋士许德员乘乱逃出,一路向东,逃回徽州老家。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许德员是绩溪下水村人(也有人认为许德员是水村人),其时皖南是朱元璋的统治区,为了不累及家乡人,他便去了和绩溪一山之隔的水竹坑(竹溪)的蔡水林。
竹溪是歙绩旌古道的重要古镇,过去旌绩两县人从古道去深渡,下杭州,而歙县人从古道去绩旌两县挑粮,从绩溪水村到竹溪古道十五华里,这条被驴友称为“乾隆古道”,在清未由章正扬(章衣萍祖父,绩溪北村人)和柯临久(柯庆施父亲)主持修建,铺垫石板大道,修复水岭脚三拱桥(后被洪水冲毁),据徽州最后的翰林许承尧的《重修三拱桥碑》介绍,歙绩旌古道,“行人繁多,而负米者尤众,日以数十百计,莫不由斯”。
从三拱桥遗址到竹溪石拱桥原本是石板大道,近来因修建水(水竹坑)北(北村)公路毁了,竹溪石拱桥仅一拱,横跨华源河,“长十余丈,洞门通水处长五丈,广近三丈,高下约如洞门”,原桥头立有石碑,碑刻柯铭撰写的《重建竹溪石桥记》。后来,由于旅游开发,竹溪石拱桥被改造为廊桥,并取名为”得月廊桥”,而离廊桥不远的便是“华源关”,据传清乾隆年间,在此设立关隘,现存的关隘是旅游公司重建的,也正是这关隘制约了水北公路的修建,导致从得月廊桥至三拱桥这一段一公里多石板大道毁于一旦。
从得月廊桥向竹溪村行走石板路上有三座牌坊,二前一后次第排列,牌坊由花岗岩石建造,二柱三楼(冲天式),上嵌圣旨牌,均为节烈坊,石板路在水北公路下,被水北公路桥遮盖,煞是贩笔。过桥洞,迎面扑来的是古树林荫。对于竹溪来说,自开基祖柯六禄“栽枫松以塞村口”以来,古树众多,在这里你可以见到数百年的枫树、樟树、沙棠树、红豆杉、皂荚树、古柏、银杏树,还有珍贵的金丝楠木。村头水口上有上、下桥厅,并设有美人靠,供人休息,只是这美人靠是”水门汀”的,让人哭笑不得。
上桥厅(水口厅)西门额上书“秀迎掌峰”,东面额“山高水长”,亭内原供奉汪公大帝及菩萨,下桥厅横跨蔡水河,供奉华陀,只是时过变迁,神像也不知所踪。从桥厅沿蔡水河逆上是石板路,旁有石栏杆,绵延数十米,栏板为荷花柱,结构简约,且粗犷古朴,与古树、古厅相映,蔡水河中拦河小坝,意为聚财。进村不远,便是柯氏支祠馀庆堂(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清代建筑,三进三天井,祠堂共有84根木柱,木柱上还有“洪杨劫乱”时留下的大刀砍的痕迹,祠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祠堂门口有棋杆石6个。前厅有柯庆施资料展板,在祠堂后进的一个板屋(农具)下,见到了被损坏的竹溪桥碑石,碑石一破四块,碑文清晰可见,心中不免一叹:可惜了。(馀庆堂也未能入选《徽州百祠》一书)
柯庆施展板资料,不知为什么少了柯庆施曾化名广德老杨,据著名作家章衣萍胞弟章洪刚(绩溪北村人,绩溪第一任县委书记)生前口述,他是在上海由柯庆施介绍入党的,晚年的日记中记录是广德老杨介绍入党的,可见日记中的广德老杨就是柯庆施,只是章洪刚后被捕脱党,解放初期,章家人还去南京找柯庆施救了章洪刚一命。在展板资料中也沒有章衣萍和章铁民的名字。章衣萍和柯庆施原本是世交,又一起在休宁万安的安徽省立二师读书(章衣萍的父亲在万安开药店),又一起因“思识一时误谬”被校长胡晋接(绩溪人)辞退,后两人又去到南京,章衣萍(现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绩溪北村人)由汪孟邹(绩溪人,创办亚东图书馆)介绍,到北京做了胡适的书记员(抄写),而柯庆施则在章铁民(现代作家和翻译家,绩溪湖村人)的帮助下去了北京(当时章铁民是北大工读互助团负责人之一),后来三人都去了上海,在上海,章衣萍和章铁民帮助了柯庆施不少,海南解放前夕,周作人(鲁迅胞弟)挽留章铁民发的电报中也提到柯庆施,可见他们三人关系非常融洽。
柯庆施故居诵芬堂,是一幢清代古建筑,三间两厢,故居坐北朝南,花岗岩门框,青砖门罩,花卉如意卷砖雕,门楣雕刻山、水、桥、石、人等。屋内板壁挂着柯庆施油画像,照壁后是楼梯(阁桥),楼上西边房是柯庆施的诞生地。故居没有文物保护牌,按理柯庆施故居最少也得省保。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柯庆施是党内惟一一个见过列宁同志的,也是最先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毛泽东称之为“柯老”,这位后来被称为“上海王”,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柯家弟子至今仍没有定论,他的骨灰按他的遗愿迁出八宝山,回到徽州,算是叶落归根吧。
离柯庆施故居不远,原有一座春晖书屋,1910年,柯庆施的父亲柯临久在这里创办了竹溪继述小学(胡近仁著有竹溪继述小学记),俗称“洋学堂”,柯庆施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令柯临久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异类”,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人物,只是继述小学现已不存。
柯氏宗祠中和堂在春晖书屋东面,建于明嘉靖年间,取“中庸”、“和睦”之义。中和堂占地9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宏伟,三进三天井,一进高一进,门前坦有三对棋杆石,可惜的是,中和堂在上个世纪已被拆毁,只留下一个空址。
从中和堂往东走,一直走到村尾,这里是许德员和柯双童相遇的地方,乐善好施的柯双童因为这一次邂逅,便连续三年资助许德员,而许德员避难在蔡水林山石屋离竹溪要走两个小时路。三年间,许德员和柯双童亲如兄弟,为回报柯双童,熟知地理风水的许德员,在蔡水林为柯双童祖父及柯双童选阴基(癸山丁向,猢狲献桃,柯家墓),而柯双童自祖坎迁移后,家境大为改观,先是父亲昭雪,后又得两子。据说,许德员在石屋三年著书《水浒》,将《水浒》书稿背至杭州卖了,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大赦天下,许德员回到竹溪,开设蒙童馆,年老逝后,依许德员遗愿,安葬蔡水林棕榈林下,其画像收于《柯氏家谱》。清康熙年间,柯氏后人对许德员墓进行修理,并立下碑文:大明许公,名讳德员,屡试不第,误投友谅,参瓒军机,陈败鄱阳,孤身来歙,隐居竹溪,创建蒙馆,终身教授,惠我子孙,著书水浒,终老于此,撰文念之。
1990年初,柯氏后人在蔡水林发现古碗,至使柯家墓及许德员墓遭到破坏,但墓碑仍在。只是这明朝的墓至今仍未修复。
据《竹溪志》记载许德员为绩溪霞水村人,《霞水村志》也记录下了许德员生于明宣德丙午年(1426),墓在石歇覆盘陇,明显与竹溪许德员生卒年月不对,而磡头许德员墓在方家村(蛤蟆形墓穴),并且磡头许氏是明洪武年间由霞水村迁入的。对于许德员来说,下水村不过是用来搪塞罢了,也许他是与竹溪一山之隔的水村人,但无论怎样他都是绩溪的传奇,他的故事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竹溪,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莫过于村中的石板路,村中的每一条道,每一条小巷,均以花岗岩铺设,留存着历史的印痕,让你迷恋忘返。中午时分,沿着石板路,随便走进一家老宅,和主人聊起许德员,你会余余不断地听到许多关于许德员的传说,特别是著书《水浒》一事,这让休闲的你进入遐想,或许为你打开一扇门,眼前一亮,正如你无意走进竹溪一样,那悠长的石板路,让你穿过历史的思维,阔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