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励志故事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

收录时间:2021/10/18 9:41:54

关键字:慈禧  咸丰  咸丰帝  制衡  

阅读:197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

慈禧作为大清帝国晚期上的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曾经以垂帘听政闻名。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她的存在,影响了大清晚期的历史进程。从一个女人,妻子,母亲。最后成为独揽大清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作为咸丰的妃子在大清的历史进程中崭露头角,随着其生下咸丰唯一的儿子后,更加赢得了咸丰的宠爱。被封为懿贵妃,经常陪伴咸丰皇帝左右,由于咸丰帝身体不是太好,慈禧有的时候也帮助其批阅奏章,甚至被允许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逐渐进入大清最高权利的边缘。为日后的独揽大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帝后期已经意识到了慈禧对权利极度的渴望,加上母凭子贵的有利条件,极有可能在日后独揽大权,于是在其病重期间,命肃顺等八大臣共同辅佐小皇帝,同时也用来制衡慈禧的权利。不允许两太后干预朝政。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慈禧和大清宗室顾命八大臣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慈禧为人狡诈,同时又有着审时度势的政治头脑,为了扳倒肃顺等八大臣的束缚,慈禧联合了朝中最有实力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皇帝后宫的主宰人物皇太后慈安。慈安身后有着许多忠实的效忠者,抓住了慈安太后这条主线就争取了朝中六成大臣的支持。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恭亲王奕訢,慈禧的小叔子,奕訢在北京城有着很大的势力,足以和肃顺八大臣抗衡,同时恭亲王的权利也受到肃顺的威胁,因此叔嫂两人一拍即合,形成利益上的联盟。

于是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命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并在半路逮捕了肃顺,发动了历史上的辛酉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八大臣。为自己在通往大清帝国最高权利的道路上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得宠、固宠:后宫政治的基本套路

和历史上大多数政治女强人相似,慈禧的权力之路首先也是从得宠和固宠两个套路出发。相较于参与建国的吕后,慈禧和一代女皇武则天更为接近,她们要想在后宫众多女儿中脱颖而出必然需要首先从得宠开始。

得宠:1852年,十七岁的慈禧被选入后宫,被赐号兰贵人,两年后晋封懿嫔。1856年,为咸丰生下唯一的儿子载淳故而晋封懿妃,第二年又受封懿贵妃。由此可知从17岁入宫,到位居皇后之下的贵妃,慈禧只用了五年的时间,期间还为咸丰皇帝生下唯一的儿子,可见其颇为受宠。

固宠:慈禧的受宠除了母凭子贵为咸丰生下皇子之外,她还因为善于决断和工于书法因而经常代笔体弱多病的咸丰批阅奏章。咸丰和慈禧的这一幕是否和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非常相似。但慈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她的执政能力,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咸丰离不开的助手,所以也越发受宠[:lizhigushi_com]。

因为美貌、生育皇子受宠,再到代笔批阅奏折成为咸丰的助手。这一系列经历还只能算后宫政治的范畴,顶多让慈禧成为一名后宫红人,但要走向满清政坛的顶峰,她还需要与朝廷上的政治势力开展斗争。

辛酉政变:慈禧的权力制衡术初显威力

历代政治强人都深谙权力制衡之术,慈禧在咸丰帝时就半公开的参与最高决策,因此她也得到了较好的政治历练。因此在咸丰帝死后,她就开始运用权力制衡之法发动了辛酉政变,拉拢当时清政府高层中的“失意派”推翻了“顾命八大臣”的辅政。

咸丰皇帝死前的权力制衡:咸丰帝驾崩前的政治安排也体现了他的权力制衡之术。一方面他任用自己的信任的肃顺等人作为“顾命八大臣”来维持政局稳定和辅佐幼子执政。另一方面他也安排了后手,因为担心儿子年幼,顾命八大臣中可能出现权臣控制权力,因此将下发圣旨的两枚印章分别交给自己的皇后(也即慈安太后)和儿子载淳(由慈禧代管)。这样一来朝堂的政务虽然由顾命八大臣主持,但是要想下发正式的圣旨又必须有慈安和慈禧手中的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妥协与寻求支持:咸丰帝临终前的政治安排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无论是顾命八大臣还是后宫的慈禧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而且因为慈禧等人是后宫妃嫔,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弱于肃顺等人。毕竟顾命八大臣是咸丰帝亲自任命,可以名正言顺的辅政。眼看无法在朝堂上名正言顺的压制肃顺等人,尤其是在热河行宫都是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慈禧只好选择暂时妥协,同时寻求可以结盟的政治盟友。

失意派:很快慈禧就选择了与咸丰皇帝父子血缘关系最近的恭亲王奕?。这位咸丰帝的亲弟弟因为能力出众,险些威胁咸丰的储君之位,所以一直不受咸丰帝重用,但是奕?的确有能力,加上身份特殊,一直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奕?一直在北京和英法列强谈判,更是增加了他的政治声望。

同时还有留在北京的军机大臣文祥和兵部侍郎胜保等人也是当时的“失意派”,这些被顾命八大臣排挤的人迅速向慈禧靠拢,更重要的后宫之主慈安太后也对顾命八大臣不满,这就让后宫掌握的两枚印章有了共同出手的契机。慈禧等人借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的机会提前赶回北京,随后与留在北京失意派筹划政变,利用手中的两枚印章下发圣旨抓捕顾命八大臣,一举奠定了慈禧和慈安两人垂帘听政的政治格局。

甲申易枢、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术再次发威

自辛酉政变之后,整个同治皇帝在位时期基本维持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等人共同理政的政治格局。清朝政府也因这一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加上慈禧和奕?两人的确颇有政治能力,因此清政府迎来了所谓“同治中兴”。

扶持嫡系:慈禧之子同治皇帝驾崩之后,满清政府面临没有储君的政治格局,为此慈禧推出了自己的外甥载湉为光绪皇帝,同时扶持光绪的生父也是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使奕譞成为可以和恭亲王抗衡的政治势力。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的不利局面,突然降旨撤销了恭亲王奕?的所有职务,然后扶持奕譞在背后实际控制军机处。

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不仅仅在中央,对于越来越强势的地方实力派她也开始使用权力制衡之法,面对镇压太平天国威望高的无以复加的曾国藩,慈禧不惜背上骂名也不愿兑现咸丰皇帝封王的承诺。而且在此之前就开始分化瓦解曾国藩的政治势力,不仅利用马新贻等人开始给湘系势力使绊子,同时开始大力重用更加合作的淮系李鸿章,但是对一直与李鸿章不太对付的左宗棠也一直保有地位和权力。这一系列制衡作法就是让这些地方实力派不能形成合力坐大,最终由自己控制大局。

由于慈安太后在1881年病逝,恭亲王奕?1884年被赶下台,接掌军机处的醇亲王既是光绪帝的父亲也是慈禧的妹夫,而且能力并不如奕?和慈禧,所以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局。而在地方上通过分化制衡,既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维持清廷统治出力甚多,同时又让他们相互制衡,由此慈禧也做到了控制地方实力派。至此慈禧彻底独掌清廷实权走上权力巅峰。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链接:lizhigushi.com)

慈禧  咸丰  咸丰帝  制衡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5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