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微小说 清明 欢愉的半伤

清明 欢愉的半伤

收录时间:2022/1/17 13:43:30

关键字:故乡  祭祖  先人  扫墓  

阅读:256
下一篇:春天的油菜花

清明,是时令的一个日子。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明净。在明山秀水,天高云淡的时光里,扫墓和踏青,总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荒塚只生愁”的欢愉半伤。

清明这两个字,从人们的生活里一遍遍地蹦出,仿佛是优秀的遗产在代代相传。有时候真佩服古人的智慧。清明的创造,简直是珠联璧合:写出来,疏阔明净;读出来,明朗清澈;回味起来,那光明清朗的意韵便在字间无限升腾。恐怕只有wǒ men中国人才能把文字的音形意融汇得浑然天成。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又或许是,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积淀,早已赋予了“清明”丰富的感情因素,在wǒ men的记忆里便烙下了欢愉半伤的印记。

在我的认知里,中国人是从物候天象中感知时间,又是以敬畏之心看待时间的。他们依据自然的变化,郑重地度过每一个“非常”的时间节点,或庄重,或欢愉;或肃穆,或喜庆。感知自然的智慧,期盼天人合一的民俗,孕育独属中国人的传承。

因为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加之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愁诗句,所以,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多了一层伤感的情绪。南宋诗人高翥也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当须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节时人们祭扫先人坟墓情景的描述。

其实,清明早已不单单是一个“断魂”的节日了。一家至亲,这一天聚到一起,祭奠先人,缅怀过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生时怎样,死后依旧怎样,打扫墓碑、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摆上瓜果、点心、烟酒等祭品,念祭文、烧纸钱,列队行礼磕头。回忆先人生前的往事,告知自己奋斗的目标,甚至笑谈生活琐屑,他活着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最期望什么、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多少……先人的墓地就在村后的山坡上,他端坐在那里很多年了,看一年年风调雨顺,听一载载山风如歌。家乡的山水一年比一年青绿,儿孙的事业一年比一年辉煌,他一定会满意地颔首微笑。不信,看那满坡簇簇盛开的花朵,早已笑成了烂漫的花海。

清明节里,最喜欢吟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觉得这诗意最契合清明的心境。气清景明,万物复苏,踏青出游是除了祭祖之外另一项非常重大的习俗。祭祖半伤,踏青欢愉,这样的风俗,在清明时节长盛不衰,而且久居城里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也更加强烈。

故乡多山,可耕种的土地很少。为了保护耕地,还田子孙,一些开明老者便主动把自家的墓地迁置到山中,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样经年累月,长此以往,故乡的荒山就变成绿树成荫,鲜花遍野的金山银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一样的故乡,无限的眷恋。因此,每年清明,我都带着家人前往故乡扫墓、踏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根思乡的弦,它无时无刻不在凌乱着人思乡的“痛苦”。清明,思念故土的那根弦——祭祖扫墓,踏青游春,就让wǒ men倾情拨动,带上家人回家看看,亲一亲家乡的山水,解一解心底的乡愁。

清明,欢愉的半伤,我仿佛看到故乡的青山绿水,在“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的簇拥下,飘到我的眼前……


故乡  祭祖  先人  扫墓  

下一篇:春天的油菜花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