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铸就做人的金字招牌

铸就做人的金字招牌

收录时间:2021/5/27 8:49:58

关键字:面子  喝彩  曾国藩  个性  

阅读:233

尘世低处好安身

摆正自己的位置

低调做人,就是在为人处世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友善和气,甘于让人,甘于与人平起平坐。高标处世和低调做人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

在深圳的众多雕塑中有一头牛,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低着头。那么wǒ men又何必面对社会昂首挺胸呢?

你可能是一位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兵将领,一位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板,一位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一位如日中天的艺术明星……但即便如此,更多的时间你仍要与tóng shì、下级、同学、邻居以及许许多多的平常人相处。wǒ men个人能否融入其中,在于wǒ men处世格调和姿态的高下,在于wǒ men是否甘愿与世界站成一个平面,融成一个群体。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有一则故事说:他年轻时,应一位老前辈之约,昂首挺胸地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富兰克林成功了。

人间高处不胜寒,尘世低处好安身。位高权重、财大势强之人都居于社会的“高处”和“显眼处”,表面的荣耀和光彩之下,也许暗藏着众目所向和众矢所指的危险,此时的“高处”渗透着凛冽的寒意,只有急流勇退、及早抽身、甘于低调做人的人,才能避祸趋吉,永保平安。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如神,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器重。徐达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不论做了多大贡献,既不邀功,也不请赏,视自己如平常人一样。因为他懂得,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本领,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才会得以善终。若他同韩信一般,居功自傲,恃才傲物,不知收敛,朱元璋也不会如此放心,定会将其杀之以除心患。

徐达每次挂帅出征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朱元璋儿时的至交、战功卓著的将帅,完全可以在都城中“享清福”。朱元璋为了奖励徐达,就想将自己的旧邸赐给他。朱元璋的这些旧邸,是其登基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死活不肯接受。万般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当知道自己睡的是什么地方后,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人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坊,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虚心好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自如,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

1358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完满的一生,与他高调处世、低调做人有很大关系,他有功不邀,不贪便宜,看低自己,所以才善始善终,名垂青史。

总之,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所以,做人不管有多大的权势、多雄厚的资本,也应该放下身架,保持低姿态为好。

低调做人,峰回路转

为人过于直率,不知隐忍,激情冲动,往往是幼稚、肤浅所致,一定要做到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时,都能以低调的态度对待。

明朝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他开了间典当铺。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附近的一个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

尤老翁一向谨守“低调做人”“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遍,然后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可是赵老头板着的面孔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柜台上一句话也不说。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老爷,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我刚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点儿的衣服穿,这是小事一桩。大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你老就消消气吧。”

尤老翁不等赵老头开口辩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一下账,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来。然后,尤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孩子们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没想到,当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原来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调,明显吃亏也不与他计较,赵老头觉得坑这样的人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下地狱,只好离开,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一家。

所以,做人要低调一些,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可谓是能屈能伸、方圆做人的至高境界了。

在逆境中磨砺自己

人生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和磨难,在一生中差不多每个人都会遭到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意外不幸。

当意外不幸突然降临你头上的时候,你怎样认识它、对待它呢?

广东揭西县人庄永竞,在香港经营药店,正在他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财富猛增,获得声誉,准备扩大经营时,遭到了一场浩劫,药店被一群强盗洗劫一空,财产损失惨重。庄永竞差一点倒下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站起来了。借款赊货,身负40多万元债务重新开始经营。而且经过这场劫难,他爆发了一股令他自己和别人都震惊的勃勃雄心和火热激情。不久便偿还了债务。十年奋斗,庄永竞跻身于香港强人之林,成了名扬四海的“洋参丸大王”。

wǒ men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wǒ men每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注定要经历各种困难折磨。

但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该认定人间没有乐趣,或不值得来人间走一遭。wǒ men虽然注定要靠劳动、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虽然注定要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辛酸苦辣,可是wǒ men却因此有机会欣赏这有鸟语花香的世界,有智慧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也还有心情来领略人世的爱心、善良、同情等是何等珍贵。总而言之,与wǒ men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wǒ men的收获是值得的。

北魏节闵帝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的侄子。孝明帝时,元义专权,肆行杀戮,元恭虽然担任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总担忧有一天大祸临头,索性装病不出来了。那时候,他一直住在龙华寺,和谁也不来往,就这样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他不能说话是假,心怀叵测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元恭听了这个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来。没过几天就被抓住送到了京师,关了好几天,由于抓不到什么证据,不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十月,尔朱兆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杀了孝庄帝。那时,坐镇洛阳的是尔朱世隆。他觉得元晔世系疏远,声望又不怎么高,便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的成了哑巴。于是便派尔朱彦伯前去见元恭,摸清真实情况。事已至此,元恭也知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见到尔朱彦伯后开口说:“天何言哉!”十二年的哑巴说了话,彦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

人生多舛,世事艰难。人生总是要遇逆境与坎坷。顺境常常是过去艰苦耕耘收获的结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前奏。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坎坷。

把位置放到最低

勿张扬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不管他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艺术家或者军事家。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鲁,画家梵?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突出的个性,往往表现在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多少本事的人,他们那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个性,那么喜欢张扬个性呢?

年轻人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而为所欲为的愿望。年轻人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所以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wǒ men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警察就会来干涉你,会罚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横冲直撞的话,还有可能出车祸。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因时因地而宜的。

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你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性的才能中,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不仅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把位置放到最低

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刘斯曾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然而,有不少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自以为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未免有点飘飘然,做了一点儿事就以为索取是重要的,对自己的所得也越来越不满意,几年过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却越是得不到,于是不知足的心理就占据了全身心。假如你也正有这种心理,那么你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想成功的话,wǒ men必须接受一些问题,如压力、错误、紧张、失望等,这些也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有时许多人都会觉得无法应付生活对wǒ men的要求。

有一位年轻人,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着他,直到一个夏天与同学尼尔尼斯乘他们家的渔船出海,才让他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尼尔尼斯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已经在海上打鱼几十年,年轻人看着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十分敬佩。

年轻人问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鱼?”

他说:“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只要不是空手回去就可以了。尼尔尼斯上学的时候,为了缴清学费,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现在他也毕业了,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

他说:“海是够伟大的了,滋养了那么多的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

年轻人不敢贸然接茬。

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关键是因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够从容不迫,能够知足常乐。

而许多年轻人有时并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经常为自己的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为自己的一点优势便夜郎自大,以为自己天下第一。

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习惯性地从小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做起,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和后劲。

wǒ men没有任何理由去鄙视那些所谓低层次的创业者们,他们的创造同样也让人听得有滋有味、羡慕不已。他们受益和成功的进程也最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心理负担,自己大不了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失业人员,没有包袱,没有顾虑,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他们成功了。

而现在许多年轻人缺乏的正是这种从零做起,从细节开始的勇气。

无论你是天之骄子,还是满面尘土的打工仔;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总是望着那山比这山高,好高骛远,那么一切都会徒劳无益。

因为wǒ men年轻,所以经常谈理想和抱负,理想和抱负谈得多了以后,就会抱怨wǒ men目前的状况,工作不好,领导不赏识、不重用,门路太少,局限性太大,自己没法施展才华,等等。似乎这些现实的一切与理想和抱负差得太远,自己只有突破这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可是,事实却并不像wǒ men所想的那样,于是更是处处不顺心,因而陷入了自己设定的困境中。

有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踌躇满志地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却发现公司里有那么多局限性,而领导分配的工作又是一个谁都能胜任的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向自视清高的他,别提多么失望。

他到处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好像并没有人理他。就这样,他只好埋头干活,虽然心里经常存有不情愿的感觉,但不再像刚去的时候那样浮躁了,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做好一件,得到领导的肯定,自己的“虚荣心”就被满足一次。靠着这种卑微的“虚荣心满足”,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位老人,只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了几回。后来他听别人说,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卡普尔先生,是公司总裁的父亲。他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与众不同,他是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每天与大家一样上班下班,风雨无阻。

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老人曾经对年轻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始终如一,你就会实现你所想的东西。”

年轻人记住了老人的教诲,开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自己如何不情愿,都尽心尽力地做好。他发现自己的心态慢慢地平静了。

过了好多年,年轻人还记得卡普尔先生的那句话。

无论手头上的事是多么不起眼,多么繁琐,只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做,就一定能逐渐靠近你的理想,迈向成功。

把自己放低一点

如果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能抛下自己的地位和体面去关心、爱护一个下属,没有理由不让受恩于他的人以身相报。

吴起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将,他所统率的军队打起仗来奋勇向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

为什么将士们都乐于为他效命呢?原来吴起对待下属非常好,他爱兵如子,很会收买人心。

有一次,军中一位士兵生了脓疮而痛苦不堪,吴起看到了,就立刻俯下身去用嘴把脏乎乎的脓血吸干净,又撕下战袍把士兵的伤口仔细包扎好。这个举动令在场的士兵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位士兵的同乡后来把此事告诉了士兵的母亲,老妇人听后放声大哭。别人以为老人是感动地哭,谁料想老人却说:“我这是伤心,我儿子的命将保不住了。以前我丈夫在吴将军手下当兵,吴将军对他也是这样好,后来在战争中我丈夫为报答将军的恩情,拼死向前,结果战死在沙场。现在又轮到我儿子了。”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徐达,也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稳,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亲自慰问,送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而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感激和尊敬。

把自己放低一点,多关心你的下属,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定会获得更多的人缘和成功。

处处拜人为师

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长处。你知道得越多,就应该越谦虚,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却说,学习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儿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对,对,你的解释真是绝妙!”问话者连连点头称是,赞服这位学问家的高见。

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你觉得这奇怪吗?一点儿不奇怪,笛卡儿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识多者,在于他知道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也就是知道自己无知。而无知者,在于他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无知呢?

人类世界浩瀚几千年的文明史,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无所不知。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样妄自尊大、自鸣得意。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你永远都要清醒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不可好为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很多人似乎更喜欢“好为人师”,喜欢指点、纠正别人。

事实上,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xīn líng的自主权,并经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

三国时期的庞统恐怕算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了,可谓聪明。他在随刘备出兵西川时,远在荆州的诸葛亮夜观天象,判断此次出征对庞统不利,可能有灾难,因此急忙写信劝告庞统小心。而庞统却自以为是,并认为诸葛亮是怕他夺功而故意劝阻,其实潜意识里是认为自己在谋略上不比诸葛亮差,诸葛亮如此“指手画脚”便是对他的智慧的否定,他当然不高兴了。最后什么结果呢?身死落凤坡。虽然庞统有平天下的才识能力,但是也不能避免人性的弱点:不愿别人来指手画脚,侵犯他的“自我”。

因此,“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

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当的高,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

你在他心目中够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很高。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

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尽然……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

从朋友那里听来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新来的主管第一次主持会议,他很诚恳地要求大家以后多提“建议”,并且说:“如果大家发现了我本人的缺点,敬请批评指教。”现场鸦雀无声,没有人站出来提建议。第二次会议,主管再次重复那些话。到职刚一个月的小赵终于鼓足勇气站起来提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议,主管当场表示“嘉许”。小赵的举动有了示范的作用,有好几位tóng shì相继发言。见新主管善于纳谏,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遇会议,小赵必不放过提建议的机会。除了工作上的建议之外,他也开始针对主管个人的言行提些诚恳的建议。在后来进行人事调整时,大家都认为小赵一定会“升官”的,谁知他却被调去干一个闲差,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开会时提“建议”了。“敬请批评指教”事实上是一句应酬话,所以不能轻易去给人“批评指教”,即使在别人的“一再要求”下。因为人都很爱面子,一般都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批评。这对再开明的人也是如此,不要奢望遇上一个真正喜欢听人批评的人。

因此,“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并不太熟悉的朋友时,或者彼此有利害关系的朋友,好为人师总会遭致许多猜忌,于人于己都不利。只有当对方是你很密切的朋友,两人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并且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对方可能可以坦诚接受你的观点,并虚心听取,这样才可以以朋友的名义,从为朋友的角度“牺牲”一下自己,“为人师”一次。不过这仍然也是有风险的,除非双方一直有这方面的交流经验。

在生活中,如果你有“好为人师”的习惯,你就快点改掉,不然会“招惹麻烦”。

处处拜人为师

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未来也是无限的,wǒ men总是要寻求你我互相进步之道。

一个人如果自以为真诚,把别人都想象成为表面功夫的伪君子,他一定认为别人都对不起他。

有一个推销肥皂的人,当他刚开始为柯盖公司推销肥皂的时候,订单来得非常慢,他很担心会失去这份工作。他知道肥皂和价钱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肯定出在他自己身上。因此,每次生意没有做成的时候,他就在街上走来走去,想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不是他说的话太含糊?是不是他的态度不够热诚?

于是,他回到客户面前说:“我之所以回来,不是想再向你推销肥皂。我回来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忠告和批评,可不可以麻烦你告诉我,几分钟以前我向你推销肥皂的时候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你的经验比我多,也比我成功,请你很坦诚地、不加掩饰地告诉我。”

这种态度使他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很多无价的忠告。wǒ men应该善意地正视别人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而许多武将也说过:“虽为敌人,其人表现却颇杰出,令人敬佩。”这句话可以说是昭示wǒ men,对自己和敌人都要给予正确真实的评价。

wǒ men要是能体悟到“拜敌人为老师”这句话的精髓,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那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做到这一点,实乃人间伟丈夫矣。

送人一个面子

面子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尊严”和立足的根本,换句话说代表着“地位”。为了面子,一些人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

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很难成为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不顾自己面子,也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因面子吃暗亏。在社会上行走,你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许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话的原因,他们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也可以得到别人如法炮制回送的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为。

俗话说得好:“蚁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假如你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的痛快,根本不给对方留一点面子,就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伤害了别人的面子,让对方下不来台,其心中怎么不燃起一股怒火?有了机会,就会报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古到今,类似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大宴群臣,却唯独不让子公吃。子公为挽回面子,就径直走向烹鳖的鼎前,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却扫了灵公的面子。双方只好翻脸,子公抢先一步,杀灵公,并给他弄一个“灵”的谥号,让他永久都没有面子。

交朋友,当然是要懂得面子问题。首先就是要懂得怎样给朋友留面子。如果你自恃自己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朋友,那么就有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会把友情搞糟。

西晋时,钟会去拜访嵇康,嵇康当时正在打铁,没空理他。钟会遭到冷遇,被大大地驳了一回面子,他吃不消,于是就找机会报复嵇康。他向司马昭进谗言,让嵇康上了法场,人头落地。

老子早就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同样,你伤了我的面子,我一定会找机会反击。由此可见,不给他人留一点面子,自己不仅仅得不到一点好处,还很有可能受到对方的伤害,反而对自己不利。所以,还不如给他人留足面子,那么在以后就会好说话好办事了。

“让他自己保全他的面子”,这是何等的重要!但是又有几个人注意到了?保全他的面子,多么重要!但wǒ men却常对人做一些伤感情的蠢事,wǒ men挑剔、恫吓、为所欲为,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小孩或员工,毫不考虑别人的自尊。其实,这一切是可以改善的,仅需要几分钟的细想,一两个原谅的字眼,真实地谅解他人便可以减轻别人很多的刺痛。

若干年前,美国奇异电器公司遭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打算撤掉司坦米兹的主任之职。司氏是一位大天才,但是他当电工计算部的主任,却很不称职。公司却又不敢冒犯他,因为他是公司里的大人物,而且又极敏感。因此公司特别给他一个新职衔,请他当奇异公司的顾问工程师,而另派一个人去代替该部主任。

司坦米兹很高兴,奇异公司的主人也很满意,因为和平地调动了一位有怪癖的人物,给他保全了面子,结果风平浪静。

有位出版界人士,每年都会被推荐为评委参加杂志评审工作。这项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都找不到门路,有的人只参加一两次,就没有机会了!他为什么年年有此“殊荣”呢?直到他退休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秘密。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职位也不是重点。之所以能够年年当评委,是因为他很会给“面子”。

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多鼓励、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到杂志的编辑人员,私下告诉他在编辑中的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留了面子。而也就是因为他给了别人的面子,因此无论是承办该项业务的主管部门还是各个杂志社的编辑人员,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选他当评审了!

人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切忌自以为是

中国有“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古训,但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喜欢直来直去,“每日总是话过多”,而且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这还不算,他还有“议人短”的毛病。他自己也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也为此下定决心,加以改正,但就是难以改过。

当朋友和他切磋学问时,曾国藩又常常自持己见,强言争辩,“只是要压倒他人,获取名誉”。争强好胜,对年轻人来说是人之常情,但曾国藩自己承认,“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他还说这种心理已深入隐微,“何时能拔此根株?”

一次,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夸夸其谈,与人论理,本来是一件增益学业的事,却适得其反,二人不欢而散。

由于曾国藩好多言,自以为是,经常会伤害朋友间的感情,他与小岑间的矛盾即由此而起。他平日引小岑为知己,但偶有不合,就大发脾气,他说这完全是自己平日修养不够啊。

对此,好朋友看在眼里,但知道曾国藩的性格,都不愿相劝。只有岱云敢于直言。一天,岱云到曾家来,彼此谈了很久,曾国藩又口若悬河,讲了很多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别人做到的话。岱云见曾国藩依然故我,只好将话揭破,点出曾国藩的三个毛病。其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人,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几天后,曾国藩在家为父亲祝寿,小珊也前来,席间二人的语言碰撞,曾国藩的父亲看在眼里。客人走后,父亲与曾国藩谈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讲了一大堆给人留分寸的话。曾国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亲自去小珊家中表示歉意。

此后,曾国藩在处事待人方面日渐成熟,他自以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观。给人留面子这一点尤其成为以后待人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过,面子问题又很微妙,有关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说,只能靠自己揣摸体会。但是给人面子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给人面子基本上是一种互助活动,只要你按着“我能替对方做什么,让他有面子”的想法来做就行了。人都是讲究“投桃报李”的,你给了别人面子,轮到你时,自然也会有人给你面子。

保全他人的面子

面子问题,历来重要。有人喜欢充老大,动不动就伤人面子,其实这只是满足自己的一点儿快感而已。但有些智者,虽然能力超人,但总是谦和待人,给人面子,因为他们懂得你给人面子,别人也会给你面子。

经过世纪的激烈对敌,土耳其人于1922年决定要把希腊人从土耳其国境驱逐出去。土国总统凯玛尔对他的土兵沉痛地说:“你们的目标是地中海。”接着激战开始,结果土军获胜。当希腊的推夸拔斯及狄翁尼斯来到凯玛尔将军面前时,凯玛尔却无半点胜利者的骄态。他握着他们的手说道:“二位请坐,你们一定觉得很疲倦了。”他在细谈此次战况之后,对二位战败者说:“战争就像一种竞赛的运动,好手有时不免失败。”

虽然在全胜之下,凯玛尔将军仍不忘记的一条重要规律是:让他人保全自己的面子。

会计师葛伦杰写道:“开除雇员并无很大乐处,被辞退者则更为扫兴。我的业务都是有季节性的,因此每年3月都要辞退一些雇员。在wǒ men这一行有一句俗语:‘没有人愿意掌管斧子’。结果,形成一种趋势,即愈迅速解决愈好。在解聘雇员时,总是这样直截了当地说:‘请坐,先生,这一季忙碌的时候又过去了,wǒ men没有许多工作可以派给你,当然,你事前明白wǒ men只是在忙的一季聘请你来。’

“听完这一套话的人当然很失望,并且在心上烙下被辞退的刺痛。他们干会计职业都很有些年了,对于这样草率辞退他们的公司,决不会存有好感的。

“最近我决定在辞退额外雇员时,稍用一点机智与体贴,因此我把每人冬季的工作成绩细想一遍后,才召见他们,我对他们的谈话是这样的:先生,你这一季的工作成绩很好。前次派你去纽瓦克城办那件事,确实不易,然而你却办得很妥当,本公司能有你这样的一位职员感到很自豪,你很能干,你的前途远大,无论到什么地方做事都会成功的。本公司很相信你,并且请你不要忘记!

“结果如何?被辞退的人心情比较好受得多了,他们也不会觉得是受冷落,他们知道假如wǒ men再有工作时,一定会聘用他们。并且wǒ men当真下季又请他们来时,他们对本公司更加有亲切的感情。”

学会保全他人的面子,无论对方强大还是弱小。保全他人的面子,就是保全自己的面子。

养成为别人喝彩的习惯

喝彩不同于赞美,后者注重的是表扬和鼓励,而前者注重的是更具积极意义的叫好和钦佩,喝彩是一种美誉,把这种“美誉”送给别人胜过送他任何一种礼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这种礼物,却很少能够慷慨地施与别人,特别是竞争对手或自己平时看不起的人,这显然是幼稚的,或是素质低的一种表现。世上能够出自于你自己嘴里且对别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赞誉之词。其成本一文不值,而换来的报偿却无法估量。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当你的tóng shì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或职务上得到了晋升,你不要忘了为他喝彩;当你的朋友、同学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或者是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你也别忘了为他们喝彩。wǒ men时常为人家取得成绩喝彩,不就是在逐渐养成向人家学习的习惯吗?如果wǒ men经常为别人喝彩,离别人向wǒ men喝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地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

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

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他们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wǒ men应该养成为别人喝彩的习惯。

面子  喝彩  曾国藩  个性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