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人生感悟 乘凉往事

乘凉往事

收录时间:2022/1/14 14:02:34

关键字:艾蒿  稻场  竹床  乘凉  

阅读:230

余春明

夏夜,看着在空调房里呼呼大睡的小孙女,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童年。

那时候,别说空调,就连电风扇都没有,气温似乎也比现在高许多。乡村的土地上,经过白天烈日的炙烤,晚上还是热乎乎的。感觉越是高温越没有风,呆在家里断然受不住,就连吃晚饭都是端到门口的稻场上吃。有时候,父亲面包干脆把小桌子摆在大门口,一家人就围着桌子在外面用餐。

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在太阳落山前后,奶奶已经烧好了洗澡水,催促我洗澡。小孩子洗澡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三下两下就解决了问题,用奶奶的话是"一溜"。奶奶随后把澡盆里的水洒在稻场上,似乎是降低操场上的温度,也起了不让尘土飞扬的作用。待父母收工回家,奶奶的晚饭弄好了,外面也彻底暗了下来。

等到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吃完饭、洗好澡,外面已经凉爽了许多。没有了太阳的照射,如果再有点风吹,相比于室内,不知要凉快几多倍。我躺在父亲收工回家就搬出来的竹床上,瞪着双眼,数着湛蓝的天空中闪闪发亮的星星,奶奶拿着蒲扇在旁边边扇风边赶蚊子。没有一点热的感觉,很是惬意。

乘凉需要竹床。竹床由竹子制成,躺在上面比木板要凉快。但那时候家里不富裕,只有一张中间断了一根竹片的颜色变成暗红色的年代久远的破竹床,我和奶奶睡了,父母就没有了。他们就各自用两条板凳合拢在一起,在不足一尺宽的凳面上将就躺着。后来,我读中学,父亲添置了两张竹床,这才解决了问题。

除了竹床,家乡还有其他乘凉的卧具。一种是摇椅,类似于现在的木沙发,只是椅子的脚分别装在两块弯弯的木板上,人躺在上面可以摇动,很舒服。这种椅子不是家家都有,家境好点的人家才有能力购置。一种是近两尺宽、五尺长的大板凳,称之为"春凳",有点像竹床,只是没有竹床凉快。

夏夜来临,家家户户都把各种乘凉的卧具搬到门前的稻场上,男女老少汇聚在一起,真有点"天作房、地作床"的味道。大家一边手摇蒲扇,一边交谈着,小孩子们还会在稻场四周用扇子扑打着萤火虫。欢声笑语,让炙热的夏夜热闹非常,充满了温馨。那时候乡风淳朴,即使是在外面通宵不回家睡也相当安全;就是在家里睡,因为外面还有人,大门也不会关,说是"夜不闭户"一点也不夸张。

夏夜乘凉最难对付的是蚊子。农村生态环境好,蚊子特别多。熬了整整一个白天没有活动的饿蚊子,夜晚刚来临,就迫不及待地聚集到稻场上。即使是手不离扇,不停地摇也招架不住。那时候没有蚊香,更没有驱蚊剂,蚊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叮咬。不过乡亲们还是有办法,这是一种很原始也很环保的办法,就是用烟熏。

这种烟不是一般的柴火烧的,而是烧艾蒿产生的。艾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味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杀菌的疗效,还有一种香味。艾蒿生命力旺盛,繁殖快,一根紧挨一根,笔直向上长,不分枝杈,从头到脚浑身都有叶子,成片地生长。每年的端午时节已经长好,乡亲们拿艾蒿挂上菖蒲插在门窗上,浓厚了节日的气氛,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母亲会利用早晚休息时间到野外割艾蒿,晒干后挑回家。奶奶就用稻草做绳子将一定数量的艾蒿缠成长长的直径四五寸的圆柱体,叫"艾蒿把",每到夜幕降临时就开始在屋子里和稻场上烧。缠起来的艾蒿把不会一下子烧光,没有明火,而是慢慢地熏。艾蒿把烟大味浓,蚊虫害怕这种味道,不得不逃之夭夭。稻场上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焚烧的艾蒿把,于是整个稻场上显得烟雾缭绕。好在艾蒿味香,人不难受,反倒觉得清香四溢。

为了驱蚊,有的人还有绝招。那就是在竹床的四个脚上捆绑好竹子,把床上的蚊帐拿来挂在上面。于是稻场上又出现了白色的四方形帐篷,睡在里面,蚊子也就无可奈何地被"铜墙铁壁"挡在外面,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一觉睡到大天光。这是乡村乘凉的最高境界。

如今,社会发展了,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不光有电风扇,有的人家还装了空调,室内都装了纱门纱窗,不需要到稻场上乘凉了。但我还是不时地想起儿时夏夜乘凉的情景,眷恋着童年的欢乐。



艾蒿  稻场  竹床  乘凉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5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