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微小说 书 还是要靠读的

书 还是要靠读的

收录时间:2022/1/17 13:57:44

关键字:读书  孩子  文章  文字  

阅读:151

  • 来自剑行江湖

小时读书,受了书里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的影响,有意无意去模仿。有一个读书人,读书喜欢抄七遍,就记住了,于是他把自己的书斋名命为“七录斋”。我也抄过,当时抄的是《孙子兵法》,抄两遍就烦了。当然,即使只有两遍,在人生记忆力最巅峰的时候,也能记得八九不离十。

更奇葩的是,我竟然觉得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还取了一套残经回来,还是一件挺酷的事,还把自己的小学课本有意扔到水里,之后放在太阳下暴晒,以至于我的语文书要比其他小伙伴的书厚了足有两公分——那会儿都用铅笔,这么一泡,上课做的笔记,全没了。

慢慢到了中学,不抄全本了,改抄段落。在读文章时遇到的好的词句,会工工整整抄在一个小本上,背一背,偶尔写作文的时候用上一两句。自己还为这个小本起了个小名字叫“锦言集”。有时候,读读杂志报纸,好文章恰好印在了一页上,就用剪刀剪下,仔细地贴在本子上——这么土的方式,是不是很多这个年龄的人都用过?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很多的电子产品,替代了书籍报刊。人们在手机上看资讯,在pad上看电子书。很多人读了——确切地说是浏览了——一本又一本。但是,得来得太容易,往往就不太珍惜。当信息变为信息流,在大脑中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有一些值得反复咀嚼的文章书籍,都一带而过。

以吃快餐的速度,吃了一顿满汉全席,可惜!

现在的孩子,有一种假努力,叫听书。

对不起,这个说得太直白,但真的是一种假努力。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好像“读”过了很多的书,但是于其自身的益处却是大打了折扣。

首先,孩子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由于缺少了和文字的接触,孩子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机会被声音消磨了。不可否认,这种听书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但是当听书成了一种习惯之后,大脑处理的声音输入偏多,文字影像输入偏少,用进废退,反而会对大段文字产生疏离感。当读到长篇文章的时候,依然是不知所云。会不会提笔忘字?会不会写错别字?会不会用错词?——抱歉,连字都看不见,哪还管对错呢?

其次,读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能激发想象力。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拍成电影,就只有一个,为什么?因为一但具象化,所有的想象力都被抹杀。wǒ men去读一段文字,会同时在脑中构想一个场景,一群人物形象。wǒ men去看《三国演义》,去评价演员的表演,说曹操演得像,孙权演得不像,周瑜就该是这样,貂蝉不够美……你咋知道?你见过曹操孙权?其实,就是在看电视剧之前,在wǒ men的每个人脑中都曾构想出自己的曹操、孙权、周瑜、貂蝉的形象。听书虽没有影视那么具象,但是却受到了读书的人语气、停顿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更有一种对某部书的解析,不可否认,解读的人很有水平,但是那是在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用。王立群读《史记》,很精彩,但是需要听的人真正读过《史记》之后才能获益。这种听书,一定是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去与别人的观点碰撞,而不是在《史记》有多少篇都不知道,就去盲目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

再者,有一些词句段落,真的是需要反复去读,才会体味到其中的好处。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那就是个句子;读第二遍的时候,慢慢感觉到有点味道;读第三遍的时候,才知道作者选择这个表达方式,真是的别具匠心。如果仅仅是靠着声音一遍划过,又怎么反复体会其中的好处?——当然,真要是有心,能倒回去听个三四遍的除外。

我不反对听书,但是不赞成只听书。听书是一种对时间的利用,但是不适合去听经典的书。听的人往往在听的过程中同时做其他的事情,坐地铁——一边听书一边留心怕坐过站;赶路——一边听书一边辨别路程;吃饭——一边听书一边选择夹饭还是夹菜……不要把成人那一套所谓的并行利用搬成孩子身上。这个年代孩子原本就缺失注意力,还让他一心二用,这情况不是更糟吗?

读,咱们就好好读。把书里的人景读美,把书里的人读活,把书里的情读透,把书里的理读通。

毕竟,读书读书,书,还是要靠读的。


读书  孩子  文章  文字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