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随手札记 《罪与罚》读后感锦集

《罪与罚》读后感锦集

收录时间:2022/2/21 7:35:50

关键字:索尼娅  主人公  罗佳  尼科夫  

阅读:181
上一篇:泰山行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这是我看到一半扔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是桤木王

  两本都是垃圾

  罪与罚,从头到尾读起来就像白开水一般寡淡无味,没有任何一个字值得留在心里。

  大段大段的蹦出来的与情节无关的小事件的描写,穿插在大段大段的对白里。至于所谓的心理描写都是些夸张的要死要活的不是恐惧就是痛苦的空洞乏味。主人公病怏怏的活了几百页纸!草nm。根本就是男版琼瑶!主题深度语言创意事物描写都不如狄更斯双城记的十分之一。

  看毛子国写的东西就像当年跟毛子的列宾美术学院学西方油画一样悲哀!去了卢浮宫才知道真正的油画是什么样子。毛子国的东西都是垃圾。

  《罪与罚》读后感(二):初次阅读感想

  说实话这本小说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读,从“谋杀”一个老太婆和她妹妹到“伟人的罪行”(罗佳放论文)到“把自己谋杀”(索尼娅)再到最后的“自杀”(盖洛夫)。作者所拥有的见识、对事物点见解实在太广阔太深厚了,围绕“杀人”这个主题在整部小说中从各个层面逐一展开进行描写。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都很丰满真实,难读懂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往往在读一个人的话时要用他的思想来理解他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最懵的还是盖洛夫与罗佳的对话)。不过庆幸还是非常用心地拜读完了这本小说受益匪浅,跟一般小说不一样,这本小说让我认识了人性到底有多复杂,以前听说过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还怎么能够接受那些肤浅的小说呢?说实话,我挺认同这句话的。但是怎么说呢,经典往往可以一读再读,而非经典的小说作品相当于为了更好的理解经典作品的低级台阶,也是不可缺少的。

  《罪与罚》读后感(三):感想

  罪与罚中文版读了两遍,英文版的读了一遍。

  在一条结冰很厚的河里有许多颜色不同的鱼,你站在冰上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鱼的轮廓,你必须用冰凿子把冰一层层敲掉才能看得更清楚,于是你在不断奋力敲击中慢慢明晰了鱼的特征,可是,说打底,你只能敲到冰层底部,你不敢也无法伸手去摸鱼,因为冰河实在是太冷了,而里面的鱼也是你所未见过的,你在百科全书上找不到它们。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说他是那个能用自己身躯敲破冰面伸手去够鱼的人,不如说他是那些冰下鱼的创造者!那些鱼都是他的宝贵产物,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一个个场景就是一个个高潮,各个主人公交谈间形成了高潮,我的头脑也因此而形成不同的极端气候。许多场景,往往令我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些想法,而每个主人公身上的如千层饼般的特质让我冒出的想法像看一口深井一样陷入了困境和迷茫,归根到底,我觉得自己真的不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他的作品确实太需要琢磨了啊,我觉得看一遍不够,看两遍也不够,要多看多思才行!

  如果没有经历过如地狱般的苦难,如何写得出如此入木三分、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茨威格的《三大师传》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困苦生活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有一次为了弄点钱给彼得堡发一封电报,他甚至当掉了最后一条裤子。那封电报是他多次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的一次,这样的呼喊声也不断刺耳地反复出现在他的书信里。如果读到这个坚强的人那些谄媚奉承、狗一般屈从的书信,人们的心都会抽搐战栗的。在这些书信里,为了乞求十个卢布,他曾五次恳求救助人。这些令人异常惊骇的信都为了一点可怜的钱而呼号、呜咽和哭泣,他在通宵工作和写书,他的妻子在痛苦地呻吟。这个时候癫痫病张开利爪,从喉咙里出来紧紧卡住了他的生命。这个时候,房东太太带着警察来逼收房租。这个时候,接生婆也为报酬而争吵不休——于是他写出了《罪与罚》、 《白痴》、《群魔》、《赌徒》。”。

  wǒ men为何会不那么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呢,我认为wǒ men所处的安逸舒适的时代麻木了wǒ men的感官,麻木了wǒ men身体与xīn líng最深处的痛苦。也许多了解一点陀思妥耶夫斯基,wǒ men对他的作品能理解多一点,wǒ men的感情能变得更加完整,脱离现代人的舒适圈。当面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时,也许自己的嘴角会多一丝笑容,不负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不负自己。

  《罪与罚》读后感(四):there's a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如果我的一生只能读一本文学名著,我想就是这本书了。

  整本书开始让我感受到第一波震撼的是罗佳杀人的过程,第二波是罗佳杀人后做噩梦的情景,第三波是罗佳和警察的辩论,第四波是罗佳在索尼娅的自我剖析,第五波是那位文官自杀前和自杀场景,最后就是罗佳在精神上的复活。

  这种震撼的感觉从我是最初耐着性子阅读和试着理解,为何主人公甚至是他周围人(除了索尼娅和妹妹,几乎全员说话)疯疯癫癫,到后面接连不断的对话方式的辩论带来个体思考的刺激、理解到融入,最后是反问自我让我在周末马不停蹄地读完。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拥有了可以说是从所未有的极佳阅读体验,甚至读完后,能感受到陀翁借着笔下的人物与情节,在我的精神思潮中掀起了一场永不停止的海啸,那些不停歇的狂风巨浪在脑海中拍打着我的精神内陆中的核心,瞄准着我的人性重拳出击,以至于现在距离我读完快过去12h,回想起来整本书,我依旧能感受到内在精神的极为强烈的颤抖,它背后带来的思考也好、哲学也罢,就像作为一部份血液,彻底融入了我的精神。

  有朋友在我推荐之下试着阅读这本书,跟我反馈,第一章读完,完全弄不懂罗佳对老太太究竟要如何,也不明白怎么能有个人刚工作两天领了工资就全挥霍掉,我劝他耐心点读下去,但他表示因为读到酒鬼祸害别人感到不适,加上不习惯翻译腔,也没阅读文学的习惯,所以放弃了。

  也是朋友谈到读完第一掌完全搞不懂罗佳要干嘛时,我突然意识到,之所以我在最后为读到罗佳在索尼娅跟前痛哭起来时,为何也跟着落泪,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同情,而是我也和他一样,一起得到了救赎。

  看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能把自己作为“上帝”般的存在,wǒ men要放下“挑战大砖头书”等想法,抱着谦虚和好奇的心态来翻开它。

  从第一页开始,wǒ men就和罗佳一般平等,陀翁领着罗佳他们和我,一起走进了一片漆黑无比的隧道,他一反常态的先对人物定义,而是通过展示大量的对话和自省,让我在黑暗中慢慢看清了以罗佳为核心的一系列人物,无论是爱子心切却容易没有主见的母亲,还是有着和罗佳一样极高自尊心、精神高贵的妹妹,亦或者是罗里吧嗦但为人非常热心和务实的祖拉米欣,还是胆小温顺,但却有着极为高尚的道德精神和坚定的宗教信仰的索尼娅……这些人物不是简单带有名字符号的想像对象,他们在陀翁的笔下,已然就是活生生的人物。陀翁从一开始埋下了许多的悬念和伏笔,你想要了解这些人、了解这些事怎么发展,你必须跟着陀翁耐心的读下去,直到读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罗佳、索尼娅在黑暗的隧道不停的摸索,wǒ men被石头绊倒、wǒ men被人撞倒过、wǒ men互相撕扯过,罗佳不理解身边人为何这么关心他、我不理解罗佳为什么宁可饿着躺着也不肯起来……终于wǒ men在陀翁的带领下、在无比虔诚的信仰和人性中那仿佛在文明诞生一瞬间便被赋予最为特殊的礼物——道德引导下,找到了隧道的出口,瞥见了一直以来wǒ men最为希冀的光明。

  wǒ men在奔向光明的过程中,也有因为受不了最后的黑暗自杀的、也有因为害怕这是幻想而反复停滞不前,但最后wǒ men还是朝着光明奔去,wǒ men作为注定向死而生的人类,是何等渴求被人性的光芒沐浴、是何等期盼精神上的救赎,以至于我终于跟着陀翁、罗佳他们走出了隧道,在被光明照亮的一瞬间,跟着罗佳哭了起来。

  这样一段跟着罗佳等人一起在黑暗的隧道摸索,最后走向隧道终点的历程,成为了我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这一路共同的挣扎、激辩、沉沦、迷茫、痛苦、煎熬等等,我也跟着经历了一遍,所以这又怎么不叫我看完,感受到了内心甚至是精神上的颤抖呢?它在发抖、它在哭泣,它在逼我经历后回头去看一眼那一个隧道,提醒我无论以后我走多远,我一定要多回望这个隧道,不是单纯好奇情节会怎么发展,也不是了解当时的思潮、背景等,而是提醒自己要多思考,多剖析自我。

  这样的一次阅读经历,已经不是像读《安娜卡列尼娜》那样了解俄国上流社会等人文风情或人物彼此独立开的思考,更不像读《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了解宗教的正反面影响,这不是了解,这是一次真实的经历,是一次宛如斧头劈开我愚昧麻木的精神外壳,直对着精神内核劈下来的经历,我为之感到痛苦却又在读到最后,得到了救赎与解脱。

  生活替代了论证,思考替代了娱乐。

  2021年8月1日

  阿魁今日不早起

  《罪与罚》读后感(五):绝境中的毁灭与重生

  很久没有读这样一本让我翻罢电子书,果断买回纸质书的名家巨著了,月余间读过两遍,下笔仍心有戚戚焉,陀翁用五十万字筑成的心理与人性描写的城堡岂是我花个把月时间就能轻易攻破的?哪怕我只想从各人的绝境出发,那其实也只是以蠡测海一番罢了。

  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作为看客,wǒ men无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狱(借用欧老师观点),而身处当时环境中的人们在面对走投无路的生活时都会怎么做呢?

  读第一遍时,因为迫切想知道主人公最后有没有被处以极刑快速阅读而容易无视其他角色的个性存在,二次品读,全书最让我感到悲哀和绝望的反倒是索尼娅的继母卡捷丽娜.伊凡诺夫娜。看看生活对这个绝境中的女人都做了什么?

  少女时代在高等省立贵族女子中学读书的校级军官女儿,为了所谓爱情与一个家暴烂赌的步兵军官私奔,在男人早亡后自己也被娘家拒之门外,只能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偏僻荒凉的县城里,穷困之际嫁给一个带着女儿的文官。一家五口住在彼得堡一个只有十步长的穿堂间,家具只有一张床两把椅子一张很破的漆布面长沙发和一张供厨房用的没刷油漆也没铺桌布的松木旧桌子,孩子们衣衫褴褛,用来果腹的黑面包也常常吃不上,得了痨病却无法休息,每天永远都是在家务中度过。而这个所谓的文官在上了几天所谓的班之后就又成了酒馆常客,非但没有承担起养家责任,甚至连老婆的袜子围巾都被拿去换酒喝,真是令人哀叹这是又嫁了怎样一个男人!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想要离开的意思,她仍然守着这个家做他该做的事。

  尽管身体有病,但逼仄穷困的生活却也在不断提升她的战斗力!

  作为军官女儿在省长和其他大人物面前跳过披巾舞而得到的一枚金质奖章(已卖掉)和一张奖状是她永远的精神支柱和夸耀资本,这是她极强的自尊心来源,也是她将来回乡开办女子贵族寄宿学校这个乌托邦幻想的基础。因此,她会跟女房东和其他所有看不起她的人吵架打架。会在她男人醉酒回家后揪着她男人的头发咒骂她,也会在她男人被马车撞了之后,“咬住颤抖的嘴唇,压下要从胸膛发出的呐喊声,只顾着忙着忙那,不慌乱也并未不知所措”,“转眼间在不幸者的脑袋底下垫上个枕头,这件事却还没有一个人想到去做”。会讥诮继女索尼娅“有什么舍不得的呢,你是什么了不起的宝贝?”,也会在索尼娅放下三十个卢布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整个傍晚跪在她身边,不断吻她的脚”,更会在索尼娅被卢仁栽赃陷害时“跑到索尼娅跟前,伸出两条干瘦的胳膊,像鉄钳似的,把她抱得紧紧的”,随后把卢仁之前施舍的十个卢布“用手揉成一团,然后一挥手,直接扔到卢仁的脸上去”。会在孩子们饿的哇哇大哭的时候责骂他们,但仍想尽办法为孩子们寻找食物,哪怕孩子们都只有一件破烂衣服,也要每天给他们洗澡洗衣保持清洁,还教他们说法语,因为她要孩子们要像个上流人家的孩子一样。但也正因为这可怜的作祟的自尊心,她会在接受了自认为地位不如她的人帮助的时候,显露出讥讽神态并出言不逊。会跑到将军家里扔墨水瓶,会沉溺于自我幻想觉得诸事不公,逼迫孩子们化了奇怪的妆,戴着可笑的饰物在桥头卖艺乞讨,而最终折腾到痨病恶化让自己走到绝路。我想,在那一刻,她也终于是解脱了。

  其实卡捷丽娜.伊凡诺夫娜也算是一个勇于追求自我的人,如若不是,少女时也不会放弃优渥家庭条件而跟人私奔,而这种让她从此在底层沉沦的自我追求在我看来是不值的,更何况她那耻于向人低头的所谓上流社会的“自尊心”,其实也只是让外人觉得不屑与可笑。而当一个女人处在那般逼仄的环境中,要苦于生计操心全家的吃饱穿暖就极其容易让自己变成尖酸刻薄又带点疯魔的市俗底层家庭妇女,而当这种绝望悲哀的生活看不到希望,也望不见尽头时,就只能给自己构建一个乌托邦似的幻想,从痨病到疯病,绝境中的毁灭可悲可叹。所以古往今来,私奔下嫁总是很难有好结果,门当户对自有其道理。女人若不想在婚姻中毁灭自己,不要让自己变得市俗不堪,确实需要理智的擦亮自己的双眼,否则就只能让自己生活在对乌托邦的幻想之中。

  而在绝境中毁灭自己的,还有伊凡诺夫娜的男人,索尼娅的亲爹,退职的九品文官马尔美拉朵夫。这个男人简直就是毫无责任担当,懦弱逃避现实,对家庭与社会毫无任何贡献的所谓“虱子”,对老婆的忙碌家务永远袖手旁观,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毫不关心,对亲生女儿领“黄色执照”无动于衷,上了几天所谓的班被辞后就永远溺在酒精里,想的永远都是偷卖老婆物件换酒,用女儿受辱的钱买酒。这种人无论说出如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影响他就是一只实实在在的“虱子”,哪怕处于绝境也丝毫不令人同情,最后也是因为酒精而葬送了自己,也算是得偿所愿了,只是可怜伊凡诺夫娜也马上随他而去了。

  绝境中走向自我毁灭的还有地主斯维德利盖洛夫,这位背负多条人命的秉承着“凡是最善于欺骗自己的人,总是生活的最快活”的人生信条的男人,在终于“解决了”富婆妻子玛尔法后,来到彼得堡找到杜尼娅,杜尼娅的决绝拒绝终于让他认清了自己,陀翁让他在自我毁灭前总算发挥了点作用,用他的金钱帮助了索尼娅和伊凡诺夫娜留下的仨娃,同时也帮助了那个十六岁的所谓“未婚妻”一家,这也算是一种自我救赎与忏悔吧,你欺骗了生活,最终也都还给了生活。其实以斯维德利盖洛夫的洞察力和智慧,若一开始能愿意做个好人,应该能对社会有点贡献,至少不会是一头无用的“虱子”。

  还有被杜尼娅轰走处于突然失去未婚妻,“白忙活”一场的“绝境”中的卢仁,为了所谓的挽回计策,居然不惜栽赃嫁祸无辜的索尼娅,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也不失为一头实实在在的“虱子”,没被人臭揍一顿也算是运气好。这样的“虱子”其实现在也有不少。

  绝境中终于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也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了。

  当生活无法继续下去,为了毫无血缘关系的继母的弟妹,也为了那个没有担当的爹,不得不去领“黄色执照”时,索尼娅是绝望和屈辱的,但正是因为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才能在最后引领着拉斯柯尔尼科夫披荆斩棘跨越绝境,索尼娅真是陀翁送给罗佳的一位天使。

  至于男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用他那所谓的拿破仑和虱子理论结束了两位无辜女士的生命之后,所经历的种种内心煎熬与挣扎,与波尔菲利之间暗流涌动的相互博弈,尤为精彩。拉斯柯尔尼科夫哪怕是在服苦役的前几年也并未对他的罪行感到悔恨,如若没有索尼娅的救赎与感化,感觉这类人应该比较容易成为潜在的连环杀手,毕竟在他的理论里,杀的只是一头虱子而已,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并没有权力去结束别人的生命。而最后的痛哭与重生,也算是陀翁笔下留情,给读者的一丝希望吧!

  全书最可爱单纯的男孩子应该是拉祖米欣了,罗佳运气不差。

  面对绝境,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做自己的主人,毁灭也好,重生也罢,但求无愧于心。

  汝龙先生的翻译太赞了!感谢他们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艰辛付出!

  (题外话:书中几位女性都是忍辱负重,有责任有担当。反观男性,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这也确实只是一部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性成长小说)

  《罪与罚》读后感(六):人物介绍

  书名《罪与罚》,那何为罪与罚?wǒ men不妨跟随法律系大学生拉斯克尔尼科夫即本书主人公的步伐一探究竟。一个因贫穷而辍学的大学生在租来的陋室里想到一种莫名却又好像符合逻辑的“理论“:史上的人们分为两种,一类是平凡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种人是像拿破仑一样的”超人”,是统治者,不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是杀人。通过这种理论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如果我杀死一只可恶的,有害的虱子,一个对任何人只有坏处的坏人,杀了他可以赎回十桩罪,这算犯罪吗?注意最后一句话,“这算犯罪吗?”这便是小说中对“罪“的第一次阐述。因为贫苦,拉斯克尔尼科夫时常在一个放高利贷老太婆那里借钱,这个老太婆便是主人公所认为的虱子,吸着穷人的血,罪不可赦。于是他想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在路上听到军官和大学生的讨论更加进一步确定了他的想法,他开始周密的计划,哪怕在路上被自己的帽子吓得够呛,他也将斧头拴在绳套里,双手插进衣袋,慢慢地,庄重地,不慌不忙地走向老太婆的住所。随后便是走进屋中杀害了老太婆和她善良的妹妹,wǒ men不妨在这里留个心眼,毕竟除了老太婆,wǒ men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多杀了一名不属于“虱子”的人,这个意外在后来时常以不起眼的方式被提及到,如不加以关注wǒ men可能会认为拉斯克尔尼科夫的不安感仅来自于法律意义上的“罚”,其实拉斯克尔尼科夫的不安感部分还来源于他自己到底是不是超人的思考。以上便是第一章节的大体内容,网络上对此书的讨论绝大部分来源于第一章。在主人公杀人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占据大幅篇章,其精妙之处,是不能通过书荐的形式来表达出来的,如有兴趣不妨打开书籍同主人公一起体验杀人时精神世界的“奇妙旅程”。在第一章除了神经兮兮的主人公以外,还有一个占据大量笔墨的人物——马尔梅拉夫,对于这个人的出场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他穿着一件破烂兮兮的老式黑色燕尾服,钮扣都快掉光了,只有一粒还勉勉强强吊着,他就是用这一粒扣子扣住衣服,显然是想保持一点体面。黄色土布背心下面露出一件皱成一团、被菜汤和酒渍弄得污迹斑斑的脏胸衣。 主人公与他是在一家小酒馆相遇的,有时候,wǒ men会偶然遇到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一句话还没有谈,不知怎的,一见面就突然对他们产生兴趣。马尔梅拉夫是一名九等文官(相当于军队中的大尉),他一眼便看出主人公是个有学识的人,他通过温文尔雅的谈吐和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成功与主人公开始了交谈,这很难得,因为wǒ men的拉斯克尔尼科夫平常对任何一个跟他接近或者打算跟他接近的陌生人都会感到厌恶。主人公从马尔梅拉夫口中得知,他子女众多,妻子身患疾病,有一个女儿甚至开始当妓女来养家糊口,他原本可以认真工作维持生活,却因为酗酒成瘾导致丢掉工作,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喝酒可以掩盖黯淡的生活,但掩盖得太多便会受到来自现实的无情报复,最后他因醉酒被撞死在马路中央。作者让两个穷困潦倒,生活走向极端的人相遇,这种没有价值的人,并没有被拥有“超人主义”的拉斯克尔尼科夫所厌弃,反倒是骨子里产生一种同情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卢布偷偷放在了马尔梅拉夫家的窗台上,从这里可以看出wǒ men的主人公并非是个无情之人,后来通过马尔梅拉夫认识到了索尼娅,看着他卑微的死在车祸中,又为他举办葬礼,会不会是主人公看到别样的自己呢?wǒ men必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卑微地活着,两个卑微的人相遇,如同照镜子,主人公精神崩溃地意识到自己无法成为拿破仑的时候,他是否会回想起马尔梅拉夫呢?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是当时崩溃的农奴制和急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的现状,同时他也是主人公遇上心爱的索尼娅的“工具人”。这篇小说中有几位女性人物,其中包括上文提及的索尼娅,还有主人公的妹妹杜妮娅,以及开篇不久就退出的老太婆。wǒ men来谈谈索尼娅。索尼娅何许人也?各位可能大体猜到,她便是马尔梅拉夫的长女,为养家糊口,当妓女,因工作原因不能住在家里。没有办法,她只能每星期拿着工资偷偷地回家一次,看看亲人。不过拥有如此悲惨遭遇的人,竟然还试图通过宗教来解救有罪的拉斯克尔尼科夫,帮助他摆脱精神的折磨。如果wǒ men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表示主人公和索尼娅的话,大体是这样:主人公:杀人——被折磨的没完没了——自首,获得救赎 索尼娅:被生活折磨——反抗自救——拯救主人公。这么看来,一个同样生命悲苦的人却是以一种“上帝”或者“救世主”的形象来到读者和主人公面前,这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代表人物形象,具有东正教式的博爱精神,在苦难中不怨天尤人,试图用某种类似信仰的东西(爱,正义和善良等等)来活出生命的意义。除此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还有许多富有特点的女性,比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涅莉,如果nǐ kàn《悲惨世界》的女孩感到伤感与同情,那么涅莉也会勾起你内心中最有触感的地方。最后再说一位吧,几乎大部分小说开头会有个引路的情节或者人物,从前到后慢慢串联起来整个故事,wǒ men通常称他为线索,这本小说并非单一线索,不过最为明显的应是马尔梅拉夫家庭,除此之外小说后两章又冒出来一个极具富有特点的人物,他便是斯维德里盖洛夫。斯维德里盖洛夫是一个被“包养”的小人物,他曾是一个在上流社会混的风生水起的成功人士,后来因欠了一个希腊人三万银卢布的债,差点被关入狱中,就在这时,彼特罗夫娜出面替他偿还了债务,并与他结了婚,与其说是结婚,还不如说他妻子用这三万银卢布买下了他,并用一张三万银卢布的借据来威逼他,让他在这样的地主生活中生存了整整七年,直到他妻子死去,他才回到彼得堡。不过他是如何走进wǒ men亲爱的拉斯克尔尼科夫生活中的呢?这需要从主人公的妹妹杜妮娅说起,wǒ men尝试回忆一下主人公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上大学的费用便是杜妮娅去斯维德里盖洛夫家当家教挣得的,这个曾在上流社会的风流汉子,垂涎杜妮娅的美色,并公开宣称要与她结婚,小姑娘是非常自爱的,当场拒接了他。随后这“奸情”便传到了彼特罗夫娜的耳朵里,试想一下,彼特罗夫娜能高兴吗?显然不能,于是彼特罗夫娜一边宣传着杜妮娅的纯真美丽,一边诋毁着斯维德里盖洛夫无耻好色,把本身极度压抑的斯维德里盖洛夫逼到绝路,他害死了佣人,践踏了女仆,杀害了其妻子(如同主人公一样,他没有被怀疑成凶手)。彼特罗夫娜的死代表着斯维德里盖洛夫重获自由,他第一时间带着巨额遗产找到杜妮娅,因为在他心里,杜妮娅如同玛丽亚一般,东正教认为玛丽亚是上帝特别为耶稣诞生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如同主人公对索尼娅,斯维德里盖洛夫对杜妮娅也拥有特殊的感情。在此时斯维德里盖洛夫通过杜妮娅找到了主人公,这两个杀人犯初遇可谓是“此一面萍水相逢,似万千梦里遇见。非为上世情缘牵,便是今生月老线” 。斯维德里盖洛夫一眼便觉得主人公身上似乎有着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便直接把亲爱的杜妮娅抛在脑后,言语中发现了主人公杀人的秘密,可他并未揭发,而是将此秘密藏于心中。后来爱情冲破了他的理智,他成了自己薄弱情感的奴隶。当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能伤害到他,唯一企图伤害自己的恶魔是他自己本人的时候,他捡起杜妮娅的左轮手枪,以要去美国的理由道别,在不远处的街头,在官方见证人的面前,他用那把来自杜妮娅的手枪自杀了,他的死彻底把拉斯克尔尼科夫最后的防线击垮,罪与罚中的“罚“也最终降临到拉斯克尔尼科夫的头上,西伯利亚牢狱生活是否使主人公获得了真正的救赎,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我看来,我认为斯维德里盖洛夫比拉斯克尔尼科夫更适合当主人公,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顺口,而是在短短两章描写中,他已经盖过了主人公的风头,是的,最佳男配角非他莫属。除此之外,还有救治主人公的医生,主人公的同学拉祖米欣,调查此案的警官和卢仁。对于这个卢仁,再多赘述几句,他是个坏东西,也爱恋杜妮娅,曾在病倒的主人公面前谈及衣物理论,这跟主人公的‘超人主义’理论几乎异曲同工,却遭到主人公的驳斥,至于为何驳斥,恐怕是主人公已经发现他的理论不攻自破,或者是发现世上可能不存在超人,再或者是因知道自己肯定无法成为超人而恼羞成怒,以及其他原因都有可能。对于“罪“与”罚“的讨论,全书没有一处准确的答复,却又无时无刻提醒着读者这两点。这是一本令人战栗的书。拉斯克尔尼科夫杀人的理由,让你无法反驳。在这里,人并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并不是性格的产物,而是“想法”的产物。那么贯穿全书的想法是什么呢? 当然是拉斯克尔尼科夫杀人的动机。 陀翁笔下的“想法”,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现在,甚至未来的缩影。这种想法概括历史,照映当下,预见未来。你想反驳它,你就得反驳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 “人类社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凡人,一种是非凡的人。凡人会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们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碍。他们被称为伟人,他们被称为英雄”。 “凡人可以跨越某条界限可以变成非凡的人”。 “我想做凯撒,我想做拿破仑”。 “我没有杀死她!是魔鬼杀死了她!我只杀死了我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失败了。 拉斯克尔尼科夫不是非凡的人, 他只是普通的人罢了。他的痛苦并不来源于对他被杀之人的愧疚,而是来自于意识到自己实验失败的这个事实。他意识到自己做不到杀死一个人像杀死一只虱子一样心无波澜,他意识到自己做不了拿破仑。最后,我不想用书本中前言“摆在wǒ men面前的是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一部举世公认的,震撼灵魂的世界名著”来结尾,我之所以推荐此书到大家面前,是认为wǒ men在看到拉斯克尔尼科夫,斯维德里盖洛夫甚至是看到卢仁时,会不会有一些莫名的感觉,比如突然有一种胸口被球踢了一脚的感觉,这感觉来源于何处?起码对我而言,是因为我在这些善良的杀人犯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nǐ kàn一本书是为了什么?这个答案太多,随着书籍的不同答案可能也会随之改动。我真切的希望,《罪与罚》这部小说可以给你一种全新的答案。

  《罪与罚》读后感(七):跨越道德的边界

  阅读背景:

  每次买一本托尔斯泰的时候都会顺手捎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竟他两可是文学批评和评论中的老对手。但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后,虽然在微信读书上很快地看完了一本《酒徒》(对意识流开始起好感,也打算在微读上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这种有评论可能就会好看些的现代气质比较足的小说,之前看起来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考虑到读完的网络小说长度,就有点不值一提了),我其实头一选择是《银河系漂流指南》或《使女的故事》。前者因为英文篇幅较长,自身阅读也不算通畅,看了一些后还是放下,后者就是突然对反乌托邦故事失去了兴趣,觉得真心想去进行严肃地“何为良正社会”的探索不如多读读社科。当然,以后一切都可能只是偏见,随着现有书架上没读过的越来越少,肯定都会看到的。最后跳来跳去还是选了这本《罪与罚》,读的时候也得坦率的承认又不够仔细地地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内心。

  故事主线:

  因为大量的心理独白和对话层面,而我本身又没有能力地很好对主人公心里路线的状态进行特别明显的区分(给我感觉,有点螺旋上升的意味),所以主线会被个人理解的相对简单。一个有着病态热情的年轻人走向了谋杀,在和不同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吐露或被发现了这个巨大秘密,最后走向了自首,在监狱的生活部分也因为滋生的爱情获得了xīn líng上的转变。

  人物分析(名字太长,就简单用一些身份表述):

  主人公:家境贫寒的大学生。一方面有颗同情他人苦难的心,另一方面却理不顺自己的生活热情,具体表现为:明明自己穷的叮当响,却会为了其他受苦的人把钱捐出去。他却也拒绝正当的劳动和工作,天天在家躺着空想自己的念头。发展出了一套危险的理论,有的人是为了成就更加伟大的事业而却跨越世俗的道德,如拿破仑大规模地杀戮却被奉为英雄。于是,在这种病态的狂热外加生活的重压下(他付不起房费却也蔑视房东,他想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却让母亲和妹妹做出了牺牲),他需要一笔巨大的启动资金而已。他盯上了典当铺的老妖婆,一个放高利贷的“坏人”,也意外掌握了合理的作案时间,“似乎是命运让他走向这条路的”。内心的慌张下,他执行了一场不太”漂亮“的谋杀,比如谋杀却忘了关门,回家来的女孩也意外死在了斧头下,盗取财物却没找钱的位置,还被人堵在了作案现场门口。机缘巧合之下,才得以逃脱。

  在书中其实他的动机其实没这么表述地明白,更多是混乱的狂思,许多人在后期都会对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解释。初期,很多行为我都会有困惑,比如他为啥不愿意去工作(我会想对不当社会的抵抗,他属于一类的一批),比如明明说是为了钱最后却为了掩盖罪行没有花(他内心对他的理论没有想象中那么自信)。但谋杀这个行为作为开篇,把我的兴趣还是调动了起来,一个既不把一切罪行往社会上推,也不归结于精神病态的著作是让我觉得当今许多小说缺少的(此处特指通俗,当然这么比也是不公平的)。

  后续,他内心对罪行的病态却让他做出了很多挑衅或奇怪的行为。比如,他在警察局意外听到了这个案件的信息会晕倒(我当时想可能是纯粹良心上的束缚,但后来似乎并不是),他会对一些有所怀疑但其实更多以为他是得了精神病的人去主动泄露自己可能的罪行,他说他们都知道了,现在装着不说是对他的巨大挑衅(这点后面越加了解到其实他始终是不愿意认罪的,却有着一颗病态的自尊心)。如果放在现代悬疑剧里,很多行为如果播出来就跟自曝无误了,如果还觉得他是精神病估计就会耍执法人员好蠢。但是,当后面另一个放荡子出现像主角一样隐晦地吐露他内心的恶,我第一直觉也是他说的是不是真的,这点还是有点意思的。

  后期,侦探(波尔菲利)揭露了他的作案事实,私下谈话希望他去自首(也许侦探这个title不合适,毕竟职位更多是执法人员的性质,但是他的方法有种侦探的浪漫对我,没读过的朋友就把他当作侦探来简单的理解吧);他唯一的吐露真相的对象希望他虔诚的忏悔(索利雅),去自首;他的母亲为他那种琢磨不清的病态,巨大秘密而困惑不安;他的妹妹发现了罪行因此流泪;另一个人为它顶了罪。虽然他依旧不承认他是有罪的,但他还是去自首,把自己流放(其实这时候我内心是极端困惑的,为啥越往后走,他想法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他反而不在像前期那样有一定良心谴责的因素了,鬼魂找上了门,虽然侦探的言语会提供一定解释,但是如果是这样的结局我会觉得有一定荒唐的层面)。

  最后,在监狱里,他和索利雅产生爱情,最后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的我很期望,虽然这部小说结束了。

  妹妹(杜尼雅):当一开始作者对主人公动机不明不白时,第一次挑起我对这本书兴趣的是母亲的信(其间描述了杜尼雅)。杜尼雅是家庭教师,却在主人家遭到浪荡子(主人家丈夫)求婚因此损害了巨大声誉,但最后证明她是无辜的,于是在机缘巧合名誉恢复的时候她遭到了求婚,她也接受了。这件事情被主人公母亲写在了信里告知了主人公,母亲极尽描述了这个求婚者是多么合适,但是主角不仅不开心,反而愤怒起来:从那个求婚者吝啬小气的举动,言语中表达女人就是要服从丈夫(“我娶她是因为她是个比我阶层低的女人”),他觉得杜尼雅绝不会爱上这个人,杜尼雅这是考虑到贫穷的家境,无能的自己而做出的妥协。所以,他也执意把婚事搞黄。

  等杜尼雅到来后,杜尼雅美丽坚韧和对自我尊重的形象也树立了起来。她真心敬爱自己的哥哥,但是对哥哥关于婚事幽暗的那部分揣测感到不满和生气。最后,也是在交流沟通中确定了求婚者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进而推掉了婚姻。

  达尼雅也遭受了另一个巨大的考验,对她产生狂热念头的浪荡子找上门来,用她哥哥犯罪的事情希望她能出卖自己,其实就是说你愿不愿意为哥哥牺牲自我。达尼雅拒绝了(当时看的时候紧张要死,毕竟达尼雅对她哥哥是真正地敬爱)。这里的浪荡子也是个复杂角色,甚至他也可以“罪与罚”的核心,他奸污幼女,他谋杀老婆,他依旧会卖弄自己的性魅力,说通过奉承可以勾走绝大多数人的心,说达尼雅当时迈进了他的圈套,因为她这个善良的人对他的伪装产生了怜惜。可是最后他也没有赢走达尼雅,不同于主角的自首,走向了自杀。

  侦探(波尔费利):是我觉得全书中最有意思的角色之一,最早认识主角犯罪真相的存在。他几乎预判了主角的一切行为。在与主角的对峙下,他说,他不会去主动逮捕一些罪犯,因为有些罪犯你一旦定罪,他就找对了自己的定位,进而不会自我折磨了,他要去挑动他们,让他们送上门来。甚至最后顶罪者的出现,也没有动摇他对这个事件的认知。从主角在对峙中的大量精神独白下,在侦探面前,他是极度慌张的,忍耐不住要吐露罪行,他一直在想侦探到底人不认为他是犯人。最后,侦探主动找上门来,表示了对主角一定程度的欣赏,并希望主角自首,那次谈话侦探的思路也整个展开来讲。

  索尼娅:主角意外结识的酒鬼女儿,并在后期产生了交集。父亲是个醉鬼,会败坏家庭,会偷钱,母亲是个病人,有着要命的自尊心,“她说自己是上校的女儿”,”她说她的孩子都是贵族教育“,而且还有三个无助的弟妹。在生活的重压下,索尼娅别无选择下成了一名持有黄色执照的工作者,并因此被所有外人瞧不起,不得不搬离了家庭。在这本书下,主角在意外撞见酒鬼路上被马车撞死后捐钱了,进而认识的索尼娅成为了主角一定程度的精神支柱,他看到了索尼娅在不公生活下竟然还可以维持对上帝的信仰,对索尼娅也吐露了真心,交代了犯罪事实,哪怕最后自首也是因为在他退却觉得死亡或逃避是另一条更好的路时,他看见了索尼娅一直跟着他(他们约定了他去哪里,她就会跟去哪里)。

  最后,主角流放去了西伯利亚,而索尼娅也跟了过去。最后,也是索尼娅和主角突然一起紧握的双手表明了爱情对主角来讲是可能的。主角下定决心,自己可能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了(这点对我其实触动有点大,主角可以因为罪行说抛弃了母亲妹妹,和朋友无法真正交流,有着厌世脆弱但有着病态的狂热内心,对着道德法理有着天然的不理解。最后却因为缔造了新的社会关系,进而真正走入了他这个排斥的社会)。

  ….可以写的太多,以后如果有朋友读完交流时或重读,再添新内容。

  精彩点:

  (1)这本小说里从故事情节来讲其实不算复杂,事件也不算繁多,大量的对白和心理描写才是构造。但是读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交错关系,一个人的对白可能会解释另一个人的内心,两个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内心却有共通之处;

  (2)这本书的主题可以有很多面的剖析,主角的罪行起源到底是什么?不良的社会压迫(善良的人也会去作恶)还是是加缪《局外人》中自然的对道德漠视?是否有暗示强烈仅存于理念的雄心壮志可能并不能走向良善生活,反而生活本身才是答案?是想写一个道德上不自觉的人精神觉醒?还是在辩论地看法与理的关系?是在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析当时的法理制度?是在写俄罗斯当时的社会良心?作者又是如何理解宗教和人的精神关系的,对索尼娅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

  后续阅读计划:

  打算正儿八经的读一下西方世界历史,应该从罗马史入手。宗教这个话题在外国文学里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会有经常无法理解的状态。

  在科学阅读上制定一个大计划,正儿八经的阅读感兴趣领域的教科书,并进行总结(高维概率或范畴论方面的)

索尼娅  主人公  罗佳  尼科夫  

上一篇:泰山行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