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大全
导语: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一: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因为它历经岁月的打磨仍光辉而不褪色,如同在时间长河中历练而成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又能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可以有独特感受,产生深刻共鸣。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正如历史遗留的一颗明珠,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让读者在解读经典,感受历史的同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面对如此良人,自证“今夕何夕”。
十九世纪,沙皇俄国成为了欧洲各路思想的试验场,社交沙龙上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也有当朝弄臣、交际花女官、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当时沙皇俄国的知识分子与世隔绝:西方式的人文科学与俄国的现实互相对立;俄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与此同时宗教信仰日趋淡化,人们开始寻找道德和xīn líng的替代物;政府压制自由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地寻找自我表达与个性发展的方式。虽然隔了快半个世纪,那场从西方到东方的运动终究通过这部伟大作品表达出来。“在最优越的生活环境里,花了五年连续不断的艰辛劳动,写成了这部作品”,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应时代背景而生,充斥着当时流行的各种观念,解释着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发展。
1805年三皇之战和1812年俄法战争作为叙述史诗的背景,在广阔历史舞台上记叙各个人物角色的命运浮沉。用书中角色的经历、他们思想的斗争与转变、他们主动选择的道路和被动接受的局面,能够感觉到作者试图希望与读者探讨历史的概念,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生命的意义,价值等问题。这些在当时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广泛为人们关注,托尔斯泰却没有真正去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正面阐述这些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通过人物角色所经受的历程和历史事件的结局来表述当时人们对这些问题所形成的观念。将《战争与和平》仅看成是一部历史记实或者如同史诗一样的小说都是不应该的,称其为历史记实不能解释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角色的心路历程;称其为史诗小说不能严肃探讨这次自西向东历史运动结果的背后原因。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作是一种反历史主义写法的作品,看成是对各种观念的记叙,这里所谓观念的记叙是指作者并不偏向表达自己所赞成的观点,而是通过人物角色的塑造,将这种观念融入到这个角色当中,在小说这个舞台上展现角色的发展与结局,而实际上展现的正是这个观念的发展与结局。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托尔斯泰把半个世纪前的历史与他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谓的现实,融合成了一部对当时俄国社会观念表达的著作。渊博的托尔斯泰使用记叙观念的方法将在社会上各个问题产生的回声融入这部小说中,当读者在阅读如此创作的一部作品的时候,会产生恢弘广阔之感,那着实是因为读者在面对俄罗斯那整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声音。
托尔斯泰所谈问题众多,不可甚举。就历史的概念而言,谈到历史是研究各民族生活和人类生活的科学。要直接掌握和叙述人类的生活,即使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事件的数据是庞大不可统计的。历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一般自然科学是在众多普遍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而历史不会记录“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历史会记录“日食”,也就是历史在记录特异性事件。历史记录所谓伟大人物的光辉事迹,拿破仑如同天空中的太阳一般耀眼。却解释不了历史的前进方向,因为“伟大人物”的前进方向已被证明并不是历史的前进方向,滑铁卢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的理解是重要的是观念。历史解释不了现实结果,正如政治关注现实一样,离开了现实,任何有关历史走向预测判断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集合现实意义的观念却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这是读《战争与和平》给我启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正如同库图佐夫在拿破仑率领60万军队兵临城下时的选择那样,认清现实,让出莫斯科,发动人民战争,让人民知道这样一条观念:他是侵略者,他是不义的,滚出俄国。
篇二:
在这个夏天最为燥热的时候,我的内心也达到了一年中最为烦躁的巅峰,时间的不自主,工作的不自主,肉体和灵魂好像都陷入了一种不为自己所掌握的失控状态。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内心的浮躁,也许读一读经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要说教,不要辩论,就好好地看一篇故事吧,于是就选择了托翁的《战争与和平》,也顺便弥补一下没有读过托翁作品的缺憾。
一开始,我把它当做一篇小说来读,托翁,来,给我讲讲你们俄国人两百年前在战争下是如何恋爱的吧,就像他们美国人写的《飘》一样,来一打乱世佳人,后来,越读到后面,越读出它的深刻,这不是一本小说,它不止于描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它更讲述历史的不可预测,它描述整个国家的人民是如何面对战争又是如何看待和平的,它不为大人物立传,它是为人民著述受难和抗争的史诗。
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是这样的:谁都决定不了历史的走向,谁都参与了历史的走向。拿破仑以为他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亚历山大以为他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将军巴克莱以为他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甚至一个营长一个连长都认为他的想法或策略能决定整个战争的成败。托尔斯泰说,不是这样的,你们膨胀的个人英雄主义只不过是战争中极小的一部分,因为最高统帅也不能阻止某一个士兵在炮弹飞到脚下时选择逃跑,也不能鼓舞某一个骑兵在子弹密集的战区中不惜生命奋勇杀敌。战争中还有自然,还有人性,还有随机性。所以,你们谁都决定不了历史的真正走向,而你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命令,融合在无数的随机事件中,共同参与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这场战争中,他只写了一个聪明人(库图佐夫),或者说他只颂扬或赞成了这一个聪明人的做法,那就是看清时势和顺应时势,其它的一切都教给时间和耐心。库图佐夫的“无为”,恰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采取的行动指南。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思考战争的总司令,总比一切以个人英雄主义来思考战争的亚历山大一世更能赢得人民的爱戴,也更能赢得托翁的赞美。
就像把人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一样,托尔斯泰把贵族也分为陈旧一派和觉醒一派。陈旧一派的代表是瓦里西公爵和安娜·帕甫洛芙娜,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该参加的舞会还是要参加,该举办的舞会一个都不能少,战争时,战争就是谈资,和平时,和平就是话题,得势时,拿破仑就是信仰,失势时,波拿马就是恶徒,库图佐夫是废物,库图佐夫是英雄……这是一派精神极度贫乏又固守陈规的老派无聊活动家,托尔斯泰对他们进行了犀利的讽刺;觉醒一派的代表是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罗斯托夫,也就是wǒ men的主人公,作者极力表达他们成长轨迹的一批人,这是一群在和平时期寻找个人乐趣在战争时期找寻生活意义的人,也就是,战争让他们觉醒,首先是从行动上,而后是在意识上。这是一派不满足于现状勇敢追求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的活动家。
这些人物中,给我最多好感的是安德烈公爵,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娜塔莎。安德烈给人好感的原因是因为他天生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他一步步觉醒的过程中没有太多迷茫,他总是走在所有人的前面,他的选择和行动无可置疑,他有智慧,有能力,有勇气。他的自信和勇气可能源于天生的贵族身份,这一点不同于皮埃尔,皮埃尔由一个一无所有的私生子变成继承丰厚财富的伯爵,这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一样,导致皮埃尔从头到尾都对他所拥有的财富持冷漠的态度,更催生他思考生活的真谛。安德烈最该庆幸他这种贵族地位,因为这给了他很大的选择自由,不同于屈居人下的仆人和白衣,就算是在军中,他也因为这个高贵的身份而获得独立自主的资格。wǒ men在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看待他时,潜意识中就会对他有所期许,期许他能洞悉战争的本质,期许他能争取和平,期许他能宽恕敌人,期许他能原谅自己,这些期许,都在他生命终结之前一一兑现,在战争中,他是唯一一个理解库图佐夫的人,在和平里,他获得了他的幸福和宁静,不管是在童山还是在罗斯托夫流亡的家中。他的幸运和不幸都是自由,他活着的时候有选择的自由,而面临生存和死亡的时候,这个自由就不属于他了,妻子的死亡,自己的终点,他无法选择,只能任凭命运给出唯一的选项,在他妻子死亡的时候,他是不甘的,无奈的,挣扎的,等到他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他放弃挣扎了,他坦然面对,在总结一生行程时,他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既然是梦,那就只能随它去了,死,就是梦醒时分。
如果说安德烈是一个思想上的智者,那么娜塔莎就是一个情感上的强者。小时候迷恋鲍里斯,后来爱安德烈,然后堕入阿纳托里的爱情圈套,最后爱上皮埃尔,她的爱情总是如飓风一般,摧枯拉朽,不留余地,这在她与皮埃尔结婚之后得到进一步证实,如果我爱你,你就是我的全部,我就是你的唯一,我会为你牺牲一切,也会珍视你的一切。她的感情如此充沛,如此不可置疑,她爱皮埃尔,爱玛利娅,爱罗斯托夫,爱索尼娅,爱母亲,爱家庭,爱孩子,不夹杂着一丝虚伪,她愿意为他们牺牲,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牺牲胜过玛利娅的宗教约束(玛利娅对索尼娅的情感复杂,宗教并没有帮她解决这一点),胜过索尼娅的自欺欺人(她的牺牲多半是做给人看的)。如果有什么感情可以用崇高来形容,那就是她的这种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了。再放大一点,从她劝说妈妈留下马车给伤员中可以看出,她的这种自我牺牲不仅仅是对家庭的,而是对整个俄国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这是她人性中的光辉。
在父母眼中年少不知世事的别佳则是自我奉献的另一个代言人。也许他不懂成人世界的规则,也许他只有满腔热情需要释放,也许他只是想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承担责任,也许他只是不想被当一个孩子看待。最终,他成就了他自己,他成了英雄,一个最没有贵族气的英雄,一个为了任何人都甘愿牺牲自我的英雄。他喜欢做好一切准备,服务于任何人,他的善意和慷慨,他的坦诚和热忱,都让人赞叹。
·至于罗斯托夫和皮埃尔,和平不会永远持续,战争还会到来,在下一次战争与和平中,他们大概又会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贵族阶层,只不过就算是不同,也比最初的与他们相反一派的贵族进步很多,历史总会慢慢证明谁是落后者。
篇三:
wǒ men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钱乃身外之物,wǒ men不能将它太重视,地主,贵族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丑恶无比,就应斩尽杀绝的人物。
看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的书名,很多人可能跟出国留学网一样觉得这是讲述一个有名战争,是一种战争反思的文章,但细读品味却发现这并未如此,剧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说理想主义者,关心人民国家的大富人皮埃尔,命运悲惨的安德烈公爵,热情任性却单纯天真的娜塔莎,牺牲自我的玛利亚,惩奸除恶的尼古拉和不误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纳托尔等,在法国强力入侵之下他们有的怀着报国的梦想,参军战斗,有的落魄逃难,还有的深谋远虑,企图刺杀拿破仑……,其中有的人幸存了下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说玛利亚和骑兵上校尼古拉战后结婚,经营田庄,获得巨大成功,过着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过着悲惨的单身生活,没有感情,没有钱财,就像索尼娅,她显示被罗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爱的尼古拉分手,同时也被迫失去了雇佣保姆的工作,最惨的是最后直接死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战场上英勇战斗,最后负了重伤,离开自己的宝贝儿子死了,但在这本书的许多故事中,金钱似乎当了主人公。
索尼娅跟罗斯托夫家的任何一个人关联都相当要好,但是罗斯托夫家却面临着破产流浪的危险,索尼娅很爱罗斯托夫夫人的儿子尼古拉,但是一旦尼古拉一旦跟索尼娅结婚,那么罗斯托夫家就会彻底灭亡,正因本来就没钱的罗斯托夫家的儿子嫁给了比他们还没有钱的索尼娅,不仅仅不会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反而会加速罗斯托夫家的灭亡,而嫁给了富有的小姐起码还能让他们的吃饭生活不是问题,虽然罗斯托夫一家都很喜爱索尼娅,但她们不能正因喜爱就断送了罗斯托夫家的姓名,结果流着泪将索尼娅逼走,让她孤苦的度过余生,书的后面也几乎没有提到她了。如果不是金钱,索尼娅能被赶走吗??
罗斯托夫伯爵是个身份显赫的人,但是正因话费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成了负数,从莫斯科的逃难,安德烈公爵的死,彼恰的战死,伯爵夫人的绝望等,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伯觉身上,而且他想挽救家庭经济危机的计划一向无法进行,逃难时一把大火又烧去在莫斯科的豪宅,这次真的到了无可弥补的程度,不久,原本身世显赫的老伯爵在一家简陋的出租房里去世,没有了金钱,生命也会受到威胁,要是罗斯托夫伯爵还有好多钱,他的生命会这么悲惨吗??
劫富济贫一向是许多英雄所做的手法,难道有钱有错吗???贵族有错吗?地主有错吗?wǒ men看到的可恶地主有的只是虚构出来的,有钱反而是好事,金钱不能代表一切,但金钱却能让wǒ men的生活充满幸福,你的生命有了保障,想想看,你有了钱,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开宝马坐奔驰,吃的是满汉全席,你有了钱,喜爱你的人一抓一大把,就像重山中的碎石一般,你有了钱,当国与国只见要发生战争时,你见势不妙,迅速买机票逃到富国去,生命得到了保障,还能照常过幸福生活…
金钱是好东西,就应是wǒ men的好朋友,但wǒ men不能视金钱太重,正因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钱饰品,死去也带不走一个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