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所以又称他为宋武帝,因为小名寄奴,一些故事传说中又称呼他为刘寄奴。
刘裕生于公元363年,去世于公元422年,字德舆,是南朝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刘裕自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虽然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是毕竟那个时候据祖辈上的荣光已经很久了。而且因为父亲面包的早逝,刘裕年幼时家境十分贫寒,后来他十多岁的时候参军,寻找出路。后来在镇压孙恩的战役中,战功卓著,从此开始崛起。
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裕不断高升,最终掌控东晋政权。随后平定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后又吞并西蜀,统一中国南方;对外攻灭南燕,后秦等国,击败北魏,收复黄河以南及关中地区,使南朝疆域达到极盛。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刘宋,虽然在位仅三年就去世。但是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打压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为刘宋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样一位君王,后世评价自然极高,但同时也有人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指出刘裕的不足之处。
刘裕曾经率兵北上,攻克了长安。但是没有多久,就匆忙率兵东归建康,长安因此不久又再次失去。对于这点,司马光曾经叹息道:“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有这样的感叹,使得后世许多人也拿这件事情说事儿。认为刘裕实在不该如此迅速东归,而是应该留在长安,最好是迁都长安。但是这种想法真的是对的吗?刘裕真的不该东归建康吗?恐怕不见得。
虽然刘裕的确攻克了长安,但是南方整体军事实力比北方军事实力弱是存在的事实。刘裕之所以能顺利攻克长安,恐怕很大程度上是趁燕秦两国帝王去世,朝廷不稳之机。
最为重要的是,刘裕不仅受限于东晋的实力以及北魏对东晋的牵制,因此他不可能坚守长安,更不可能统一北方。所以尽管刘裕本人能力出色,但也不可能逆天改命。南北统一时机还不成熟,刘裕根本不可能守住长安。
对于刘裕放弃长安,迅速东归,后世王夫之就明确点出其中的原因。王夫之说:“”刘裕灭姚秦,欲留长安经略西北,不果而归,而中原遂终于沦没。史称将佐思归,裕之饰说也。……夫裕欲归而急于篡,固其情已“小编个人还是比较赞同这种说法的。
除了错失长安之外,刘裕对于司马一族的大肆屠杀也受到后世的贬低。后世人认为,既然司马德文已经签下了禅位诏书,那么刘裕就应该有容人之心。他后来对司马氏一族的追杀屠戮,没有包容前朝帝王的宽容,倒是显得冷酷无情。
小编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本身就片面的。这种小想法,大部分都是从平常人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的。但是作为一位帝王,如果没有一颗铁血坚毅之心,那么又如何能实现统一天下,巩固权势的野心呢?
刘裕杀司马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证自己的权利,防止司马氏一族在他人的帮助下,危害刘宋王朝。
当时与刘宋争锋相对的北魏,就经常扶植司马家族的人,与刘裕对着干。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对于刘宋王朝的统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也不怪,后来刘裕遇见一个司马氏族人,就要将人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