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雨中斗笠情

雨中斗笠情

收录时间:2021/7/20 4:16:20

关键字:斗笠  蓑衣  故乡  斜风细雨  

阅读:268
上一篇:春意鸣

  文 / 桂孝树

  春雨连绵的日子,在一家乡村饭店吃饭时,发现店中墙壁上挂满了过去各种各样农具,墙壁上斗笠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对斗笠的记忆是以前在我老家江南的水乡,可以说斗笠和蓑衣是村民们出行、干活必备的用具,几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挂着它们。

  老家盛产竹子和棕树,屋后的青山上是连绵不断苍翠的竹林,地头边长满了宽大的粽子叶是做斗笠最好的原材料,手巧的篾匠将成熟竹子劈成竹篾用以作为胎骨,以帽顶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分为上下两层,每层要编16圈,每圈要4根篾,上下两层,就要用掉128根细的篾,用细细的竹篾编织成两层经纬网,网中铺着晒干的粽子叶。可见做好一个完整的斗笠可不容易。

  无论下雨还是天晴,斗笠总是随着村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湖中小舟上随处可见。放眼一望,宛如无垠的田野中漂着一枚枚阔叶的浮萍,更似那平静的湖面上移动的伞花在湖面上四处移动,让人赏心悦目。

  戴一顶故乡的斗笠,就像把故乡装在心上,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忘不了故乡的声音。那戴在头上的斗笠如同一朵朵流动的伞花伴着孤单的身影在异乡的街头流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小小的斗笠一路承载的是故乡不了情。

  “小小斗笠情又深,我编斗笠送红军。妹送阿哥慢些走,盼望早日传佳音”。想当年一顶寄托家乡亲情的斗笠伴着红军阿哥转战大将南北,在青纱帐和甘蔗林里演绎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画面。

  千百年来斗笠庇佑着辛勤的劳动者,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从《诗经》“何蓑何笠”、《国语》“簦笠相望”来看,斗笠作为雨具,至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经历了汉代的雏形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盛期至建国以来的繁荣、衰败期。相传乾隆年间,时任太常寺博士的中方荆坪村人潘仕权执掌宫廷礼仪,他回乡省亲返京,将中方斗笠献给乾隆皇帝,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极高赞赏。从此中方斗笠成为清朝贡品,声名鹊起。

  过去刮风下雨时,在斜风细雨中,免不了穿上一袭蓑衣,戴上一篷斗笠,那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场景成了田园里最常见的风景。蓑衣就是用棕丝编而成的雨衣,结实厚重,穿在身上非常暖和。到如今人们都改穿雨衣了,轻薄如蝉翼,轻松自如多了。

  蓑衣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不过那古老的挡雨遮阳的斗笠,至今仍活跃在在山村水乡之间,但工艺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斗笠具有新颖、美观、时尚、防晒、透气、隔热、防雨、耐用等多种功能,一些风景名胜景区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在景区专卖,深得游客们喜欢。

  斗笠已成为时尚女性和钓鱼玩家的个性遮阳帽,还可做为舞台道具及家庭、饭店赏心悦目的挂件饰品,是很受世人欢迎的一顶多用的竹艺工艺品。

斗笠  蓑衣  故乡  斜风细雨  

上一篇:春意鸣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