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浩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过年除了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外,各地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习俗。这些习俗,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人们多彩的生活。
云南过年有洗“天浴”的习俗。每到春节,傈僳族的男女老幼都会装扮一新,背上毯子、被子,带着鸡鸭鱼肉、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炊具,聚集到怒江的温泉边,集体沐浴洗澡。用这种方式洗去疾病、灾难和坏运气,迎接新的一年。
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的民俗活动,这项年俗活动最早自东汉开始,延续至今。正月走太平桥,也称“走百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驱病。这一天城内万人空巷,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背冰亮膘是山西南部的一种传统民俗,是由一百零八个小伙子组成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这些小伙子,身着短裤,头裹红色绸巾,手敲铜锣,光着脊梁,背起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背冰亮膘”是对当地年轻人体质、力量、抵抗寒冷能力的严峻考验。寄托了当地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绍兴人过年有“闯”年关的习俗。“闯”年关,首先要备足年货,年糕、蛋卷、米糕……腊月二十四这天,绍兴人家家户户都要设食供奉灶神2天。过年期间,看社戏依旧是绍兴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戏团在湖中央搭起戏台,热热闹闹地表演起来,这也是用以酬神祈福,绍兴人喜欢看戏,尤其爱越剧、绍剧、莲花落,当春节的社戏上演,远远近近的村民们都聚集起来,一边看戏一边跟着哼唱,气氛真是叫好。
打铁花是河南驻马店的特色民俗,在广场上搭个三四米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鲜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旁边立一座熔炉,把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灌进去备用。十几个“打花”者,在熔炉和花棚之间穿梭,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顿时火光冲天,非常壮观。
苏州的年夜饭是把米与荸荠同煮,吃到荸荠时,叫掘藏。谁先掘到藏了,马上现拿赏钱,一团欢喜。为保证大家都能掘到一个,煮饭时,会按照吃饭的人数,放入等量的荸荠。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在陕西过年有吃五豆的习俗,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不同的年俗,同样的年味。年俗,永远是过年时最有仪式感、也最散发年味的传承,承载了wǒ men对过年的所有印记。
作者简介:
李昌浩,业余撰稿,公司负责人,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作品散见《新民晚报》《新华日报》《小说月刊》《广西文学》《短篇小说》《北方文学》等,散文《古镇》获全国散文大赛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