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人生感悟 随笔:酒席的演变

随笔:酒席的演变

收录时间:2022/1/14 15:31:28

关键字:酒席  碗筷  东家  桌凳  

阅读:185
下一篇:春 风

余春明

家乡婚嫁喜事、做屋上梁、生日寿诞、子女上大学都要办酒席,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丧事亦如此。酒席摆起来,多则一二十桌,少则一两桌。大家开怀畅饮,有的还猜拳行令,气氛相当热烈,形成一种风俗。

记得小时候,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条件差,但每逢喜庆,酒席还是要办。那时没有圆桌,用的是"八仙桌"。桌子四方形,每边坐两人,共八人。装菜用碗,称为"碗头酒"。一般一种菜分两个碗装,称之为"双出头",以示隆重。萝卜、青菜不能上桌,要商店买来的香菇、木耳、板笋、腐竹、海带之类。酒桌上的菜肴丰盛与否,可以看出主人家的贫富状况如何。不过,再穷的人家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争得面子上过得去。

酒是自家酿的米酒,喝酒也是用碗,而且一桌人共一只碗。座位有上把位、下把位和横头之分。坐在上、下把位的是重要客人或年长的,陪酒的人坐在横头。酒碗由坐上把位的喝起,喝完后用手把碗沿一抹,表示揩擦干净,递给下一位。依次循环,绝不乱了顺序。后来改为一桌四个酒碗,一边一个,两人共喝。现在看起来,很不卫生,但在那时却是很自然的事,似乎还有着和睦礼让的味道,是古朴民风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老乡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酒席上也有了变化。"碗头酒"改为用盘子装,份量足,菜肴丰盛了不少。不再用碗喝酒了,改为酒杯,一人一个。开始是小酒盅,后来有了啤酒,换成了玻璃杯。酒也不喝自家酿的米酒,要去商店买瓶装酒,而且酒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好像价钱低了的酒拿不出手,面子上过不去。由于一人一个酒杯,敬酒方便多了。坐在横头陪酒的会站起来先敬坐上和坐下把位的酒,然后是受敬的人回酒。俗话说,无酒不成礼仪,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过去农家办大事,要大宴亲友,一二十桌酒席,人手少了不行,于是,几天前就要着手准备。去城镇购买干菜,买鱼买肉。自家有猪的要请屠户杀猪,池塘有鱼的要请人用渔网捕鱼。办事当天,要请好多人帮忙。洗菜切菜的,洗盘子碗的,炒菜的,煮饭的,烧火的,挑水的,端菜的,光厨房里就要十几人。还要到邻居家搬桌子、板凳,人手不够,连小孩也要用上。记得我小时候就经常帮家里去邻居家借椅子和板凳,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酒席散后,又要洗碗筷,归还桌凳,光靠一家人不行,非得请人帮忙。

家乡民风淳朴,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后来,有人出主意,不管谁家办酒席,村子里其他人家每户负责一桌。这一桌酒席的桌凳、碗筷、酒杯,全由这家人提供,而且他还作为代理东家,酒席上接菜、斟酒、陪酒、敬烟。于是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厨房里"打托"(端菜)的人端来菜后,代理东家就将菜倒进自家准备的碗里,放在桌上,原来的碗由打托的人端回厨房再盛菜。酒席散后,代理东家就将桌凳碗筷自行搬回家中。繁重的工作任务由原来的一家承担演变成全村大家来完成,这不能不说是种大智慧。不光喜事大家有份,而且体现了乡村团结和睦的民风。

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酒席的档次不亚于城里的饭店,于是一种新型的酒席应运而生,家乡出现了流动餐厅。村民只需提前预约,一个电话,流动餐厅就出现在村子里。圆桌和椅子,碗筷和杯勺,液化气罐和灶,厨师和服务员,一车全拉来了。东家只要定好酒席价格,不用劳神费力,可口的饭菜自然有人料理;而且菜肴口味好,质量不错,价格低廉合理,比起城里的饭店实惠得多,很受村民欢迎。



酒席  碗筷  东家  桌凳  

下一篇:春 风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