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
唐代诗人李白写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对千年前的古人来说,是非常真实的写照。四川是一块富绕的盆地,人们都安居乐业,过着闭塞但又舒适安逸的生活。那时想要出去看看处面的世界,却非常困难,均需翻越丛山峻岭。这对只能依靠马匹与脚步行路的人来说,是难山加难的事情。但现在一定都不一样了,出川的路太多太多了,也非常易行了。
出了成都,沿高速公路一路向北,经德阳、绵阳,到达了川北重镇广元。这一路行来,道路宽阔平坦,这与成都平原的地势相符。二、三百公里的路途中,我仿佛回到了三国时期的古蜀国,路旁遗迹众多,让古蜀国的历史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又如电影回放一样一段一段出现在眼前。广元的朝天区旁就是当年古蜀国的一道门户~朝天关,距此几十公里外就是剑门关。古蜀道在这里,就不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开始了诗人笔下描述的坚难路程。位于嘉陵江的明月峡畔,陡峭的崖壁上一根根从岩石凿出的石孔内,粗大木横梁向外抻出,上面用木板铺通,形成了一条简易的可供人行马过的路,这就是栈道。
站在明月峡峡口,迎着疾劲的冷风,放眼望去,一条银带般蜿蜒流动的嘉陵江水,从眼前经过,又向远处的山谷之中奔去。两岸陡峭的山崖高耸入云,山崖上岩石嶙峋奇态,一些就这样裸露着,一些只附着着贴地的山草。时已深秋,山草呈枯色。一丛丛为随意点缀山岭而生的灌木,有的叶已落尽,空露着盘虬而又苍劲的枝头;有的还挂着些红的、黄的叶片,以此装饰着秋日萧瑟的崖壁,也给人一种火热的柔情。西汉丞相萧何在此感叹到:“月峡巍峨兮壁高入天,栈阁连云兮马啸车暄。”南北朝诗人庾信,在路过此峡时,也留下了诗句“客行明月峡,猿声不何闻。”还有唐代的孟浩然也在此留下了“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可以想象出当年诗人路经此处的心情。过蜀道,伤透心!
两旁的山崖绝壁上,一边是一条木板铺就的栈道。几千年的风刀雪剑已经将这条栈道陨毁,眼前的这一段约两公里长的绝壁上的栈道是现代人重新恢复的。虽然木板是新的,可绝壁上开凿出来的一个个支撑栈道木板的梁孔,却是几千年前古人用原始工具做出来的!据查是从战国时期一直修建到了宋代。但具体修了多少年,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已经不可能查知。真的不可思议,也不敢相信,古人在离山峰几百丈,离江地数十丈的悬崖壁上,只是靠手搬肩抗,是怎样做到的。这真是几千年前的古人留给wǒ men的伟大工程,相比之下,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绝峰奇石也算不得什么了。走在栈道上,涛涛嘉陵江水汹涌澎湃,就在脚下几十米的山谷中奔流而过,令人阵阵目眩。再看另一岸的绝壁,壁内已被开出了隧道,建成了铁路。左岸是古代的交通栈道,右岸是近代的交通铁路,附近还有近代的公路,现代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站在这里,真能感受到历史的进程和科学的发展。明月峡栈道下的嘉陵江上还是一条出川的水路,江畔的巨石上,纤夫们拉船逆水而上时纤绳无数次的在巨石上摩擦,千年累月勒出深深地痕迹。可以想象出纤夫的脚踏在江边的碎石上,弓着脊背,纤绳深勒入肩膀是何等的艰辛。虽然随着交通工具不断发展,纤夫已经从川江上消失了几十年,但因纤绳摩擦而留在江石上的痕迹,永远不会消失。它将告诉后人这一段历史,告诉后人,川江边上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纤夫”!
古蜀道向北出川,可不止这一条,共有四条。这条栈道叫金牛栈道,是比较幸运的一条栈道,当年唐朝皇帝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逃入四川,就走过这条栈道。唐玄宗一直走了成都的天回镇,在得到叛乱平复的消息后才打道回长安(今西安)。回程天子依然走的是这条路,不过避免再一次路过明月峡栈道。还有诸葛亮六出祁山,走的也是这条道。然而,古蜀道历经几千年沧桑,几乎都已陨毁,只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残垣遗迹让人追寻,也让后人知晓古人是从此出川,经陕入中原,至全国。
数千年前修建的蜀道,虽然只遗存了残迹,但它却指明了由此出川相对较易的路线。于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明月峡栈道上方几十米的山崖上,用炸药钢纤,修出了一条出川的公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整命名为108国道。五十年代,国家又在嘉陵江的另一岸,明月峡古栈道的对岸修建了第一条出川的铁路~宝成铁路。本世纪初起,又陆续修建出川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这样一来,明月峡就共存了从古至今的多种交通道路方式:几千年前的栈道;百余年前的水路交通;近百年前的盘山公路;几十年前的铁路,以及现代的高速公路与快速铁路。这里被称为中国交通史的博物馆,也是名符其实。
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蜀道再也不难。蜀道难已成为了历史,成为了让人发人深省,追述时代变更,科技发展的大课堂。现今蜀道畅通无阻,直达四面八方,通向全国,通往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