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后人用落雁来形容她的美貌。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人,出生于今天湖北省兴山县。做为历史人物,她对汉匈的和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为女人,她又是不幸的。历史,记住的是她的政治作用,后人记住的是她的国姿天香。
下来,wǒ men就来说说王昭君。她因为自己的美丽绝伦,而被选入汉宫。但当时,汉元帝时期的选美程序是这样的。皇帝不是亲自出马来选美,而是委托那些画工来帮他选妃。需要选美的人,先要由画工为她们画像。也许在刚开始,这些画工还能尊重客观事实,美丽者得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和殊荣。到了王昭君,这批已经入宫的民间女子时,一些聪明的女子总会给画工贿赂钱财,把原本姿色不差的她们,画得更加美丽起来。王昭君,做为一名仅靠素颜就可以遥遥领先的实力派人物,不知是因为没钱,还是出于自信,她没有自掏腰包。
在落选面前,wǒ men不知道王昭君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一次落选,也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当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在汉庭发现了这个“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女子时,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在匈奴大漠,王昭君先嫁呼韩邪单于,生一子,为右日逐王。昭君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由是昭君嫁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复株累单于去世,其时昭君三十三岁,始寡居。
至此一位美人的命运,就这样了结。wǒ men似乎从中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赏心悦目,因为她终究成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虽然后世的人如何让称颂她的高风亮节,但这种高风亮节是发自肺腑的吗?在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汉。由此,wǒ men不难看出,她只是一位归心似箭的女子而已。那些所谓汉匈两族“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和平,真的是仅靠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就能换来的吗?我有些疑虑。至少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那位远嫁葛尔丹的女儿,并没有因为远嫁而换取预期的和平。如果说汉武帝的姐姐-南宫公主,是远嫁匈奴的话,那么汉匈的战争,并没有因为一位女子的到来,而归于和睦。
在我看来,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首先他是一个自然化的人,其次才是一个社会化的人。当wǒ men从人性处去看人的话,那么wǒ men看到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谓的高风亮节,在某些时候只是一种对外宣称的手段,至于局内者当时是何种尊容,不可而知。对于王昭君来说,当后世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塑造一个典范时,不论这种目的出于何种需要,再加之后世落魄的文人墨客,在他们失意时,需要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寄托,于是这前后的不谋而合,使一位悲情的女子成了英雄。这让我想起封建时期的许多女子,在少不更事中被指腹为婚,婚后又时常因丈夫的早逝而寡居多年,临了她们也许落下子女追立的牌坊。其实牌坊是什么,它只是别人眼中的 一种名份,是束缚女人的枷锁。从人性的角度看,她们一生幸福吗?可以肯定地说,她们用不幸的一生,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分,给儿女一个名声。
之所以说王昭君不幸,原因有二。其一,选美落败。其二,远嫁她乡后,纵然丈夫离世,也只得从胡俗。前者可以使她成为汉妃,后者可以使她叶落归根。不幸得是,前者因为她的自信而落空,后者因为她的使命未了而止步。庆幸的是,历史不管因为什么,记住了她,而且这一记就是千秋万代。也算对她那一时、那一生不幸的补偿。通过王昭君,wǒ men不难看出一些东西。在封建社会,可以与男子才华相提并论的只有女子的容貌。而美对于一个女子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她殊荣的时候,亦把她推出不幸之中。这种境遇,一定不是从王昭君开始的,但时值今日这种女子的殊荣和不幸,都还在,也许将来也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