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能跨越时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当在一个企业工作三十年时,我深信不疑。
1989年的毕业季,我随一同毕业的学员第一次来到十四局二处。办公楼还在建设中,周边则是农田。大院门口的一排平房是会议室、商店、接待室,院里有的临时搭建的礼堂。
入职那年,得知wǒ men企业的前身是铁道兵,曾从战火中走来,组建于抗美援朝时的阿里地区,铸就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享有“人民铁军”盛荣时,对这个企业的传奇故事充满探秘的奢望,敬意也油然而生。从那时起,就将这里当做一座精神宝库,更是当看做自己的家园。风风雨雨三十年,从未改变。
1990年春天,我从东陇海复线来到机关上班。军队印记时不时展现在眼前:印着“备战备荒为人民”墨绿色的文件柜,荣誉室里的铁道兵合影照,吕正操的题字,还有领导讲话时用的军队专属语言,他们身上透射出的军人素质,雷厉风行中透着憨厚,南腔北调中夹带乡音。常听他们说“连队”“营部”,调侃之间“新兵蛋”“指导员”等称呼。也许是父亲当过兵的原因,我竟然觉得在这里的一切如此熟悉、亲切。
随着微信的普及,近几年常有tóng shì在群里晒当年铁道兵的照片,也常听铁二代们讲述铁道兵父辈的故事。所有这些铁兵文化,一直温润着脚下的这块热土,传承着红色基因。
我刚毕业时的老领导已退休多年,最新的一批铁道兵也到了快退休的年纪。时间不可逆转,曾经风华正茂的铁道兵们正在逐渐老去,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加入,让wǒ men这支队伍始终年轻,让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得以发扬和传承。近年来的“家文化”和工地铁兵文化交相呼应,正以独特的魅力,让wǒ men这支脱下军装的队伍军魂犹在,风采依旧。
也许是“兵二代”的原因,对这个企业的感情格外深一些。在我眼中,当过兵的人,有一种气质,千难万险不低头的气质;当过兵的人,有一种力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
慢慢地,随着阅历的增长,岗位的变换,我体会出这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走强,一路高歌,让几千名员工和上万户家庭则享有国企福泽,扬眉吐气,是因为文化有传承,企业有精神,员工有信仰。
精神,是永不灭失的财富;文化,满载着奋斗者的激情!三十年,沧桑巨变,我的家,越来越温暖;三十年,同舟共济,我的家,越来越壮大;三十年,我和家人们共筑发展“同心圆”,共享“企业发展我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