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寒料峭,华灯初上。宝泉宾馆文艺大厅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观众爆满。一曲雄壮、欢快、悠扬、清脆的《我是一个兵》演奏结束之后,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我和教培中心主任在"干部乐团"汇报演出会上表演的笛子协奏曲,前排就坐的是冶金部及宝钢集团的领导。
提起吹笛子,我还真有点资历呢。虽然纯粹业余,水平不高,但却是"久经风霜"和"见多识广".这话绝不是"空穴来风".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也从没有进过音乐学校的门,但对音乐却情有独钟,这都归功于乡村"说书唱戏"班子的熏陶。小时候,村子里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大人们还可以去推推"牌九",到集上戏园子听听"大戏",而孩子们除了打打"陀螺"、斗斗"单腿鸡"之外,再无其他营生。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唱戏班子,是一对盲人夫妇带着一个孩子。他们走村串乡以说书唱戏为生,健康的孩子成为他们行路的向导和拐棍。他们是河南人,唱"河南梆子"和"河南坠子"是拿手戏。他们演唱的节目全是传统折子戏,如"群英会"、"杨雄杀妻"、"苏三起解"等,男的主唱,女的配唱,有声有色。大人们听得入迷,孩子们不懂内容,只喜欢听那些好听的调调,并不断捣乱。伴奏的乐器也很简单,男的负责拉两种胡胡,一种是蟒皮做的胡胡,另一种是椰子壳做的胡胡,听大人讲,前者叫坠胡,是伴奏河南坠子的主要乐器,后者叫板胡,是伴奏河南梆子的主要乐器。而女的吹的有六个孔的短竹竿叫笛子,在伴奏梆子戏的高音乐器中坐第二把交椅。它不仅清脆悦耳、委婉动听,听说还能学鸟叫呢。戏连唱了三天,天天听众满院,临走时村民们有钱的送零钱,没钱的就送米面或干粮,这就是唱戏的报酬。
打这以后,我萌发了想学乐器的念想,特别对那女人吹的笛子感兴趣。因为它短小精干,简单方便,上学路上,割草地里,随时随地都可以吹起来。但对一个一无乐器、二无乐谱、三无老师的农村孩子来讲,这只能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
【二】
考上县初中以后,我接触到了音乐课。随着对笛子的深入了解,我想学笛子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到城里街上买了一支竹笛,向音乐老师讨教。老师以竹笛为教具,向全班同学讲解了笛子的构造、性能和作用,使wǒ men大开眼界。
笛子的结构比较简单,在一根长管竹竿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有南方曲笛和北方的梆笛之分。曲笛音色委婉悠扬,梆笛声音高昂清脆,各有特色,各有其用。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对笛子的粗浅了解,我便摸索着学吹起来。先练灌风和指法,再练音阶和运气,进而学吹简单曲谱。当我连续吹下来《秧歌》舞曲时,我激动得跳高。接着,我又学会了《北京的金山上》、《南宁湾》、《北风吹》等歌舞曲,还参加了学校的社会宣传队呢。
后来,我考上了青岛一所建筑工程专业学校。美丽的海岛风光,幽雅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使繁重的学习重担并不感到枯燥。wǒ men班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而且是全校的篮球、足球冠军班,更有着由"四把笛子"组成的音乐一枝花的美称。这使我这个班长感到特别骄傲。wǒ men班其他三位同学吹笛子都有来头,有的是少年宫乐队出身,
有的是部队调干生,多次参见过军区的文艺汇演。只有我是"无师自通","土老帽"一个。但四人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曲笛,音色浑厚悠扬;有的娴熟梆笛,音律高昂嘹亮;有的"单双吐"融会贯通,节奏明快;我则运气圆润饱满,音色柔和。所以,wǒ men班的"四笛协奏",成为学校周末文艺晚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那首《采茶扑蝶》舞曲,能让全场翩翩起舞,人人陶醉,顿感蝶飞迎面,茶香扑鼻。
【三】
在那个火红年代里,我从建筑工程学院毕业,来到美丽的黄鹤楼身边,参加武汉钢铁基地的建设。这是我国新兴的另一个钢都,队伍来自全国各地。公司各级领导在抓紧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不仅建有图书馆、俱乐部和文化活动中心,还成立一个规模较大的职工业余文工团。更可喜的是,每年都举行职工文艺会演,这让我的吹笛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一个夏日的晚上,职工大食堂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分公司的舞蹈《战高炉》跳得如火如荼,画面波澜壮阔,音乐雄壮激昂,获得观众长时间的掌声。会演结束后,wǒ men的节目获得了创作、表演、伴奏三个一等奖,我这支明快高昂的竹笛也跟着出了名。
不几天,总公司就把我抽调到了职工业余文工团,成为乐队一名正式成员。我在"受宠若惊"的同时,深感担子沉重,因为对我这个全靠自学、只懂简谱的业余笛手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既来之,则安之,那就虚心学吧。于是,我成了全团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从不要午休的人。文工团精英荟萃,作曲兼指挥是着名作曲家金园钦先生,作词由青年诗人宇宙担任,首席小提琴由部队文工团转业,而男高、中、低独唱演员,均在省里会演中获得过一等奖。我这个"无名小卒",有了一大帮朝夕相处的"良师益友",自然心中窃喜。
职工文工团的"压台戏"是《武钢大合唱》,辅以女声独唱、男女声小合唱、相声、快板剧等短小精悍的节目。乐队既有管弦交响,也有民乐伴奏。我上串下跳、脚踏双船,两边都有我。本来铜管乐器长笛由我担任,但苦学了两周后仍不能上阵,只好用竹笛代替。配合西洋乐器,音准要求特别严格,虽然一把笛子可变几个音调,但与原笛原调的准确度相差甚远。于是,团里给买了全套十二支笛子,包括七个整音和五个伴音,而且每支笛子都有一个调整音准的旋转式铜套。没想到"歪打正着",竹笛参与伴奏效果特别好,指挥高兴地说:"中西合璧,别有韵味。"后来,wǒ men团不仅普遍慰问了基层单位的职工,还到名气很大的《湖北剧场》和《武汉民众乐园》公演,其中女声小合唱《看出钢》还去武汉电视台录音,在全市播放。
【四】
好事成双,喜讯连连。笛子不仅让我走上了文艺舞台,还帮我找到了心爱的人。在我同单位工作的同届同学中,有一位漂亮的姑娘,身材苗条,面如桃花,一双眼睛会说话,一对辫子随风飘,正是我意中之人。在学校射击队时,我是队长,她是队员;分配来单位的路上,我是带队,她仍是队员。我喜欢她的美貌和淑雅,她爱慕我的多才多艺。那时人还比较封建,虽然心心相印,但爱意只能埋在心里。这多亏了我心爱的笛子,我因会吹笛进了职工文工团乐队,她因会唱歌、演快板剧而进了文工团合唱队,每天吃饭同堂,演出同台,回单位时同路,几乎形影不离。wǒ men暗中有个"君子协定",各自心中"有数",但表面要"风平浪静",等条件成熟了,再"一鸣惊人".所以,在文工团集训演出的半年时间里,wǒ men没有露出一点"马脚",以至于不少团友还向她"疯狂"求婚呢,当然这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为她心中只有我。
回到原单位之后,我在公司机关工作,她在工地当工长。女同志带兵在第一线"打仗",这在当时还很稀罕,所以"大辫子女工长"在公司出了名。wǒ men继续"秘密"约会,吃饭时隔桌相望,看电影走路拉开距离。当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wǒ men住的都是芦席搭起的工棚,方圆几平方公里。白天大家忙于工作,晚上各自回家,住在工棚的就是wǒ men这些单身。夜幕降临,就成了wǒ men的天地。可宿舍没有电话呀,如何发出约会信号?我的竹笛派上了大用场。只要"情笛"一响,她会立马赴约。后来,我对这段以笛子为媒的浪漫恋爱史,有一段诗的描写:
有一支清脆悦耳的竹笛
总在那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彩云躲在黑暗中窃听
繁星眨着眼睛四处寻觅
月光下走来一位姑娘
脚步轻盈得犹如蝶飞
一双眼睛比月光还亮
秀发倾泻婷婷玉立
悠扬的笛声突然停止
重叠的身影倒映在银河里
这笛声一年四季不断
时刻在姑娘的心海中飘逸
春天里吹来了燕子齐舞
夏日里吹来了杜鹃对啼
秋风里吹来了金蝉合唱
冬雪里吹来了喜鹊双栖
年复一年,星转月移
纯洁的爱情在笛声中孕育。
日子一天天过去,wǒ men的"地下恋爱"鬼不知神不觉地进行了五年,以至于后来一位不知情的领到还给wǒ men搭桥相恋呢。直到结婚发喜糖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五】
我一生中有两个"亲密伴侣",一个是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一个是陪我南征北战、跟我度过无数个春秋的笛子。不论工作再苦再累,不论环境再艰辛,我和笛子总是形影不离,她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
凭着在职工文工团磨炼的功底,依靠我在宣传部工作的优势,我所在的工程公司也组建了一支小型民乐队,高音乐器就是我的竹笛。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乐队,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为鼓舞职工战斗士气,为密切军民关系和民族大团结,立下一桩桩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武钢工程一期建成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来拍摄《炉火正红》电影。演员们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晚上一起举办舞会,wǒ men的小乐队就负责伴奏。着名演员李亚林、李瑛等,兴高采烈地跳完了全场。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干部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武钢二期工程按计划进展。职工的文化生活也从未间断过,每周末的舞会仍然热闹非凡。可我这个吹管乐的机关干部,因为粮食定量低,吹一晚上笛子实在受不了。这时,爱跳舞的一线工人师傅就把省下的口粮给我,使我在舞会结束后能饱吃一顿夜餐。
六十年代中期,为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wǒ men的队伍跋山涉水,到西南边陲建设"西昌410厂".这儿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天天要和其他兄弟民族打交道。这时,我奉命在原来小乐队的基础上,组建一个文艺宣传队,由我担任队长和笛手。wǒ men解放思想,日夜苦战,并虚心向少数民族文艺爱好者学习,在来工地体验生活的着名诗人徐迟老师帮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wǒ men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既体现"野战军"风采,又具有彝族风情的文艺节目,从工地演到市府礼堂,从城里演到少数民族乡村,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跳到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时,演员观众一同起舞,台上台下一片欢跃,沸腾了整个山村。
在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时,正赶上"文革".尽管"四人帮"拼命煽动武斗和无政府主义,wǒ men的工地没有停工一天。为了"早日建好攀枝花,让毛主席睡好觉。"工人们以"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肩扛、人抬和手推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钢铁基地。wǒ men宣传队创作了《手推小车走天下》、《干打垒真漂亮》男女声小合唱及器乐合奏《工地的早晨》等节目,不仅轰动了建设工地,还在全市汇演中得了奖。
【六】
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国刮起了改革的春风。wǒ men公司又挺进东海边,担负了建设宝山钢铁总厂的主攻任务。先进的建设理念,一流的设备和技术,过硬的"铁军"队伍,使这个世界一流的钢厂突飞猛进。而企业文化的兴起,更为企业注入了朝气蓬勃的活力。举国关注的现代化重点工程,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艺术底蕴,使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如鱼得水。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纷纷来工地慰问演出,艺术名人屡见不鲜。我这个企业文化部长"得天独厚",有着更多的接触、学习机会。
一个金秋送爽的夜晚,由我公司筹办的《庆祝二号高炉胜利投产》文艺晚会在宝钢体育馆隆重举行,上海文联派出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参加演出,可谓精英荟萃,名人累累。其中就有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春龄。
陆春龄何许人也?他是有"中国魔笛"之称的笛界一代宗师。他演奏的作品,音色淳厚圆润、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普为国内外乐坛所尊崇。他创作的笛子代表曲目有《今昔》、《喜报》、《江南春》等,都已成为笛子的保留曲目。当晚,陆老师的笛子演奏把整个文艺晚会推向了高潮,他吹奏数曲、谢幕多次,掌声才算平息。
这种千载难逢的顶级欣赏机会,让我欣喜若狂、心花怒放。因为整个接待、演出事宜由我负责安排,所以和大师们的关系由生变熟。演出结束后,我在后台休息室专门拜见了陆春龄。陆老师平易近人、谦虚过人的高尚品德使我终生难忘。我告诉他,我从小喜欢吹笛子,一直坚持数十年。陆老师听后很高兴,顺手把笛子递给我,让我吹一曲给他听听。我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吹了一首湖南民歌《浏阳河》,陆老师点点头说:"中气十足,音色圆润,不错。"然后接过笛子和蔼地告诉我:"你左手的小指要压在笛身上,这样稳当可靠。"哎呀!大师一眼就看出了我执笛的弊端,由于无师指导,我一直不知所缪。最后,陆老师和同台演出的"唢呐大王"任同祥老师和我一起合了影,我右手紧握着陆老师的那支神笛。这张宝贵的照片我永远珍藏在我的影集中。
在我退休的前一年,我突发奇想,要组织一个"干部乐团",成员全要处以上干部。我的建议得到公司领导全力支持,并批了一笔专用资金购置了包括古筝、扬琴、琵琶、笛箫在内的全套民族乐器。于是,我紧锣密鼓地物色人选,不到一周就组建起一支22人的民乐团,其中总经理担任男声独唱,党委书记拉二胡,工会副主席打扬琴,我和教培中心主任吹笛子,还有二级公司一位女经理担任女声独唱等,可谓乐种齐全,阵容非凡。由于公司主要领导都在团内,其他成员也都是中层领导,到基层单位慰问演出时受到空前欢迎。领导台上演,工人台下看,上下面对面,干群心连心,起到了比"台上作报告、慰问现场跑"更好的凝聚作用。
"干部乐团"的名气越来也大,成了会战工地上企业文化的一朵"奇葩".《人民日报》"华东版"整版刊登了"干部乐团"的排练演出照片。《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了一分多钟的短片,全面介绍我公司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业绩,而节目收尾的镜头就是"干部乐团"的演出盛况,坐在前排的正是wǒ men两位笛手。
笛子伴我走遍天涯,笛子和我成为知己,多年的不弃不离,使我对笛子了如指掌。笛子出身清贫,身材纤雅,音美绕梁,色悠悦耳,童叟皆爱,人听人迷。我有一首诗歌,道出了我爱笛的心声:
生在深山竹林,
身材窈窕玲珑。
一副清脆委婉的金嗓子,
胜过那声飘云霄的百灵。
夜幕中能捧出旭日冉冉,
冬雪里能催开万紫千红;
草原上能掀起绿浪滚滚,
沙漠中能引来泉水淙淙;
显真功能驱使骏马奔驰,
展绝技能唤发百鸟齐鸣。
姑娘们羡慕她的美妙歌喉,
小伙子迷恋她的温柔多情。
历尽沧桑,她不减民族风采;
千秋万载,她永远洒脱年轻。
艺术一脉相通,管乐同类相近。我在多年吹笛子的同时,还学会了吹箫。笛子明亮欢快,箫声委婉悠扬。高兴时吹横笛,抒发激情;忧郁时吹洞箫,排除愁肠。游刃有余,潇洒自如,各有千秋。最近几年,我还学会了吹奏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呢。
笛子,我欢乐人生的"天使";笛子,我幸福生活的"爱神";笛子,我美丽梦想的呼唤;笛子,我笑傲红尘的最强音。你是我终生相伴的"知音",你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尤物".我爱你,潇洒人寰的笛子!
---- 本文来源于网络 / 爱生活、爱文字(文字站 www.wenzi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