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人生感悟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4则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4则

收录时间:2021/10/18 9:38:05

关键字:顺丰  王卫  黄章  快递  

阅读:178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4则

导读:敢于创业的人大都是有追求的人,不想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他们虽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却想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时间里轰轰烈烈的活一把,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名人创业故事案例4则。

故事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故事二:旺旺集团创始人蔡衍明的创业故事

今年57岁的蔡衍明出身在台北一个富贵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亲的宠爱,不爱读书,却爱当老大,大部分的知识都从街头和电影院获取。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里,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电影。

高中时,由于两次和学长的冲突,处于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学,进入父亲的制冰厂工作。

1976年,他19岁,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主要加工鱼罐头外销的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缨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他回忆:“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啥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却操心起食品厂的战略转型。他觉得做oem(俗称代工生产)要看别人脸色,决定转做内销,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结果一年多下来,赔掉一个多亿(台币),不得不找家里贴钱补救,落下个“败家子”的称号。只要别人多看他两眼,他就觉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想跳楼自杀。

3年后,22岁的蔡衍明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盘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应该可以扳回一局。于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寻求合作。64岁的桢计作社长连连拒绝,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案例。

整整两年,蔡衍明频频拜访桢计作,终于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此后,爱狗的他将公司取名旺旺,迅速成为台湾米果市场老大。至今,蔡衍明仍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在总部竖立铜像。

价格战——你定30块我标5块

1992年,35岁的蔡衍明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局限性太大,“不够刺激”,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陆。因投资额仅在千万级别,他没选沿海,而是成为湖南首家台企,因而享受不少优惠政策。

投产后,蔡衍明参加郑州糖酒会,收到了300多份订单,过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第一炮没有打响,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生试吃,结果孩子们爱不释手。

蔡衍明抓住时机狂投广告,“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词很快路人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最终,投产当年他创收2.5亿人民币。

1994年后,两百多家食品厂加入“米果大战”,其中就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面对危机,蔡衍明推出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说,“除根之后,才好做”。

为了降低成本,他拼命扩大生产规模。“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wǒ men又没有那么多钱。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

正值招商引资热潮,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应。此后,他又掀起几番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故事三:魅族创始人黄章

作为魅族科技的灵魂人物,黄章早在2010年就基本退出了公司的日常guǎn lǐ,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魅族公司。不过虽然黄章不出现在公司,但他平时都在家办公,很多高管会议也都在黄章家中举行。而且魅族的产品仍然完全都由黄章把控,魅族推出的每款手机也都有黄章的烙印。

他隐匿于江湖多年,从不做产品广告,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注重在媒体上的宣传,“偏执狂、疯子、狂人”等都是外界对黄章的评价。但他却会在魅族社区与众网友彻夜长谈,不把自己当领导,平易近人。那么,这位颇具争议的企业家到底有多“疯狂”?

挖“农产品”换路费

在珠海的大街上,你如果碰到黄章,一定不会把这位身材瘦弱、容貌平凡的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的确,黄章太平凡了。他就像一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其实,黄章都没有上过大学,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农村的黄章,连高中都没有读完。

这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小伙子,却对机器有很强的认知天赋,从小就喜欢拆东西,尤其喜欢拆电子设备这类特殊机器。一次,他居然拆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当时,电视机是村里的宝贝,小孩子敢拆电视机,就成为村里记录至今的重大事件。如此,印证黄章从小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技术狂人”。换句话说,他从小就具有疯子的行为。

由于对电子电器过于痴迷,黄章的父亲狠下心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己创业。于是黄章从自家地里挖了一些“农产品”换来路费,前往大城市打工。在进入电子行业之前,黄章做的是码头搬运工这种收入微薄的工作。

因为根本不是自身兴趣所在,黄章最终没有在搬运工领域崭露头角,而是进入到电子行业。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在不懈的努力下,黄章的事业开始如鱼得水,一步步向成功迈进。直至2002年底,imp3闪存论坛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以id“全能国货”发表的帖子,介绍了一个即将诞生的品牌产品——魅族。

魅族刚创业起步时,公司只有5个骨干,但是,包括黄章在内,却有3个人搞技术。他开发的mp3产品,技术、性能还有品质,都十分优秀。由于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黄章开始陆续与其他厂商合作,帮别人贴牌。所以,最初的魅族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昂达的品牌出售的。于是,用户们开始争论到底是谁贴了谁的牌。当时,昂达是比较知名的品牌,魅族在不停地被用户与昂达产品的比较之中,逐渐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推倒“别墅”的魄力

黄章在修建魅族的珠海办公楼时,食堂地板被砸掉了三次,因为他觉得不满意;他自己买了一块地,建了个别墅,也是因为觉得不够好,便将别墅拆了按照自己的想法重建;因为对产品细节的苛求,他不惜背弃承诺,忍受成本煎熬也要重塑产品,致使魅族m9手机推迟上市;mx3样机被他拿到把玩仅两小时后,就发现手感没有模型好,透过3d扫描,显示样机和模型偏差了0.07mm。为了这区区0.07mm,改18套磨具,耗资百万!就是这种连食堂地板都要如此精益求精,连0.07mm的误差都要追求极致的精神,才有了成千上万魅友的追随。

在公司战略的决策上,黄章确实也有推倒“别墅”的勇气和魄力。大约在2006年,黄章看到了mp3播放器产业的衰势,于是破釜沉舟地放弃了国内mp3市场领头羊的地位,投身智能手机市场。魅族倾尽了两年时间才打造出m8,尽管市场褒贬不一,但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当android概念方兴未艾时,黄章带领魅族再次按下了reset的按钮。由于魅族第二款手机m9市场表现超过预期,公司内部一个类似诺基亚“pc套件”的项目眼看着也即将完成。借助这个服务,用户可以备份通讯录、短信、日历信息。硬件加服务,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服务。然而,黄章的一个决断让这个服务“胎死腹中”,而它的替代者正是——云服务flyme.

或许正是因为黄章偏执自傲,使他成了众矢之众。有人揶揄称他故作姿态,有人说性格使然。专注、偏执、吹毛求疵乃至疯狂另类,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乔布斯”的名号已经深深地烙在他身上。尽管有人说魅族是苹果的山寨版,但黄章在论坛上放出豪言:“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魅族。”

黄章惯用的都是不按商场游戏规则出牌的疯狂战法,但每一次都大获全胜。一位也是企业家的朋友,击节赞叹黄章的聪明。他说,只有黄章这样被别人视为疯子的人,才能专注地去追求产品的极致。黄章不是疯狂,而是高明,是前途无量的企业家,如果有朝一日黄章成了中国首富,大伙一点也不要大惊小怪。

不露面的“世外高人”

魅族大厦侧边的自行车车棚里,有一辆白色的奔驰,它跟自行车混放在一起,落满尘埃,一停就是三年。魅族员工对此习以为常,仿佛这并非上百万的跑车,而是一辆大号自行车。大家都知道这辆车的主人是黄章,但没人记得这辆车从什么时候开始闲置。作为创始人和公司所有者,黄章已经有3年没来魅族公司的办公室上班了。

“他像一个世外高人,在隐隐看着公司。”魅族ceo白永祥这样描述他。在魅族m9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他开始淡出公司的经营,将繁杂的日常工作交给ceo白永祥,自己则专注于产品设计和体验。黄章很少来公司,而是在家办公。他设在魅族大厦5层的大办公室空空荡荡,没有一点他个人的痕迹,常常被行政部门用于接待客人的贵宾室。

黄章不善言辞,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却以“j.wong”的论坛id为外界熟谙。在魅族公司的网络论坛上,黄章是最活跃的用户。他喜欢和粉丝们交流,也喜欢和网友们打嘴仗。作为一位超级发烧友,他经常为技术问题和网友们彻夜讨论,也常常争论不休。粉丝和网友提出的疑难问题,总能得到他的亲自解答。有些经销商不守规矩,黄章还会忘掉自己已是大公司老板,像愤青那样在论坛上勃然大怒。每天,黄章都会在论坛上泡上几小时,常常在深夜一两点钟还在发贴。从2003年到现在,黄章发布了近6000个贴子,平均每天3个!

黄章这个“世外高人”,还有一个特殊技能就是拥有木匠的手艺。家中的不少家具都由他亲手打造,比如他曾自己购买木料,设计、并手工刨制出一个电视柜。在不了解他的外人听来,这就好比明熹宗朱由校的事迹一样疯狂。

事实上,黄章一直扮演公司首席设计师的角色,在设计手机外形时,他会用打造家具的刨子打磨出很多个模具,从中选择一个大小最合适手感最好的交给工程师,然后工程师会按照这个木质模型打造一个钢质的模具。魅族mx机身背部的倒角就是这样诞生的。

故事四:顺丰ipo路上被掌掴 神秘人王卫的创业成功故事

23年前,1993年,一位快递员在经历数年的“水客”(即从香港运送“水货”到大陆的人)生涯后,在广东顺德成立了自己的快递公司,当时这家公司一共只有6个人,创业资金来自于他父亲资助的10万元港币。人手不够,这位“老板”亦亲自上阵,时而背双肩包、拖着行李箱,时而骑摩托,往返粤港两地,一时间,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递件由这家公司承运。这家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员工数量35万人、年营收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它的名字叫顺丰,这名“亲自上阵”的老板就是顺丰总裁王卫。

23年后,2016年,一位冯姓顺丰快递员骑着电三轮穿梭在北京城里的大街小巷。4月17日上午,他驾驶电动三轮车运送快递,与一辆黑色现代发生刮蹭。现代车司机下车后连续掌掴快递员6次,这个场景被围观者用手机拍下并发到互联网上,引起了社会对快递“小哥”尊严的广泛讨论。

4月17日当晚,朋友圈和微博风传一张据说为王卫个人朋友圈的截图,上面写道:“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我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此举又激发了舆论热议,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任正非、捐钱做公益的马化腾和替员工出头的王卫,被网友并称为“中国好老板”。顺丰深圳总部公关专员康慧敏(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此朋友圈状态确为王卫本人所发。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员工怒发冲冠,声言“追究到底”的顺丰总裁王卫,却是一位佛教徒。他常通过内部讲话表明佛教对自己修身养性、保持平静心态的作用。因而这次发怒,媒体纷纷以“罕见”形容。佛教在世人眼中平和,却也一直有着“金刚怒目”之说。“如果这个世界是用钱或一个道歉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以法律解决问题,法律要它干吗?”在此事件后,王卫破天荒地组织线上记者会,接受媒体采访。而在此前,王卫绝少曝光在镁光灯下,被认为是中国最神秘的商界领袖。

而王卫带领的顺丰,对外界也一直隔着一层面纱。2002年,顺丰在深圳福田设立企业总部,据说当时官方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家民营快递龙头在本市扎根。今年,这层面纱将逐渐落下。

2月2日,顺丰发布了上市辅导公告。据媒体报道,早在2013年,顺丰引入中信资本、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融资80亿元。当时已有猜测,认为这是在为顺丰上市作准备。而王卫曾经对上市的看法是:“上市就是为了圈钱,这不是顺丰要做的。”

快递咨询网首席咨询师徐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顺丰上市最快将在今年6月份。随着王卫的发声和顺丰上市进程的开启,这家民营快递行业的旗舰将逐渐浮出水面。

隐者

6点,起床练气功;8点,到公司开始上班;5点半,下班回家,陪家人,游泳或跑步;22点休息。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王卫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当规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称,如果拖延到6点下班,已经算是迟到回家。在一次内部讲话中,王卫向顺丰员工说道:“其实,我25岁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做派。……得感谢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家庭在王卫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他本人亦透露,不愿多接受采访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也是因为工作节奏紧张,想把空闲尽量安排给自己和家人。

即使在顺丰员工眼中,王卫也颇为低调。康慧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即便身处深圳总部,但“几乎只有在公司年会的时候才能见到他”。时代周报记者亦向多位顺丰高层提出采访申请,均遭到婉拒。

有关王卫刻意与公众保持距离的段子在快递行业内流传度颇高。这位热爱户外与极限运动的总裁却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连顺丰公司的内刊上,都从未出现过王卫的照片。直到2010年春,王卫花3.5亿港币在香港九龙购置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媒体记者对王卫的注意。随后摄影记者在顺丰深圳总部守候数日,才终于第一次拍到了王卫的真容。

在极少次接受专访时,王卫也定下规矩,所有媒体禁止拍照。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经常要到基层‘微服私访’,所以需要保持神秘感作掩护”。而弥漫在整个顺丰中刻意的低调氛围,则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经历。家庭条件、学习成绩一般以及曾经的“水客”经历,养成了他相对敏感的性格。“我比较享受低调的感觉,喜欢回归本性真实而平淡的存在感。”

据曾经采访到王卫的《快递》杂志描述,王卫的办公室“弥漫着佛香,并摆放着九尊佛像”。他把对佛教的体会迁移到对顺丰的guǎn lǐ上,“wǒ men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顺丰这个不错的平台,把未来很多不确定的看似偶然的东西变成必然”。

王卫在访谈中认为自己对利益并不看重。“做快递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当生存不是问题的时候,我开始考虑顺丰的发展、定位,因为我要对我的家人、tóng shì和朋友有个交待。”

王卫的顺丰在低调中迅速扩张。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2004年,顺丰销售额为13亿元;2010年则增长至12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2013年,顺丰营业额则达到280亿元,净利润约为12亿元,快递量约11亿件。至2014年,顺丰的年营业额则突破400亿大关。

在突出的成绩单下,顺丰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截至2012年底),优于国际物流巨头ups,与美国联邦快递、ems相当,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则优于ems。另有一组数据颇为耀眼:2012年,顺丰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8.8%,而普遍上,净资产收益率常年保持15%以上便可被视为绩优公司。无怪乎众多资本对顺丰趋之若鹜。

王卫的谨慎和敏感延续到他对资本的态度上。早在2004年开始,业界就一直不断传言有pe经常辗转各种关系找王卫,但他要么不见,要么婉拒。而顺丰内部也从来不回避一直都有pe找其合作的事实。而对于上市,王卫的态度则更加明确:“我可以负责地讲,顺丰在短期内不会上市。”

“不缺钱!”快递行业资深分析师徐勇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顺丰融资谨慎的原因,“顺丰是以商务快递和中高端网购市场为主,其他民营快递企业以网购快递为主。由于市场定位不同,使得顺丰的件均收入高,流动资金充裕,从经营的角度看,对资金的依赖度较低。”

“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guǎn lǐ层的guǎn lǐ是不利的,”王卫说。

怒目金刚

在回应“北京顺丰快递员被打”一事上,王卫一反往日低调的作风。“看这个视频时,我觉得是我在挨打。这不是赔钱和道歉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顺丰一贯教育员工从内心尊重每一个人。如果我在这件事上妥协,如何面对所有的顺丰员工,如何配做顺丰总裁?”

虽然负责应对此事公关的顺丰北京宣传负责人卢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顺丰内部目前已在淡化此事,但王卫的反常之怒已令外界哗然,而时间恰好处在顺丰宣布接受上市指导后不久,也引起外界的诸多猜测。但在康慧敏看来,王卫对基层员工的关注由来有自。“‘快递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这句话就是从他这里出来的。”

在顺丰内部有一项制度:所有guǎn lǐ者每年都要下去实习一段时间。2010年12月24日,王卫以物料guǎn lǐ员的身份,经人力资源部介绍到某区部网店独自实习,骑着电瓶车边随快递员派送、边了解巴枪、背包等物料使用和员工劳动强度及待遇情况。“作为guǎn lǐ者,我必须了解与客户接触最近的一线收派员和二线呼叫中心的感受,是他们每天代表着企业、率领着企业在前线作战,”王卫说。

某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快递企业老板普遍重视基层,原因或与他们早年大都从事过基层工作有关。

王卫生于上海,在香港长大。在年轻的时光里,他做过小工和快递员,每天背着背包往来深港两地,因此总有一股江湖气质。在顺丰内部,关于王卫尚义的行为,流传着一些故事。一位工号“00002”、自顺丰成立初始就一直在王卫身边的老清洁工,受到了王卫的特殊礼遇。他向这位清洁工承诺:“你在这个公司一天,我就养你一天。”

据前顺丰员工李越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王卫的贴身保镖大多来历不凡,通常两到三年一换,每届保镖在退役之后,往往会晋升为公司内部的中层干部。“能力强的会成为区域经理,次一点的也会让他留下当区域主管。”“为王总长期忠诚服务的员工,无论高低,相当于拿到一张终身饭卡。”

李浩认为,顺丰至今仍保持着一些“江湖气息”:“许多guǎn lǐ人员、区部经理是从基层的快递员、仓库guǎn lǐ员慢慢上来的。他们有时候有一种底层的豪爽,面对媒体又因为没有经验而显得腼腆,不知道说什么。”

王卫保持刻意的低调,在上市问题上迁延已久。但对事关企业发展的关节点,他毫不手软。

在创立初期,顺丰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采用流行于中小企业中的分公司加盟商制度,每建一个点就迅速注册新公司,聘请熟悉当地市场的能人来guǎn lǐ。分公司所有权归顺丰所有,但地方经理具有独立的行政、人事、财政、经营guǎn lǐ权。彼时,顺丰没有统一标识,各地快递员服装也并未得到统一,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野蛮增长的模式,被一家竞争者称为“老鼠会”。

“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分公司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也留下了客户资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guǎn lǐ协调不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么事情,总公司必须负全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卫介绍道。

王卫将那些具有极大经营自主权的加盟商称为“地方诸侯”,21世纪以来,他开始对各地加盟商展开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成立总部,将地方站点的经营权收归自己手中。

而康慧敏称,顺丰处理快递员被打事件的快速反应,也与直营模式、总部层面直接关注有关。“事情发生当晚,就有总部的guǎn lǐ层前去陪同这名收派员,进行一些安抚工作。”

入世与上市

作为商人,王卫的信仰更带有入世色彩。

有关上市的波折,最能体现王卫入世的精神。对于上市时间表,顺丰方面一直模棱两可。但在2013年,顺丰却引进了三家投资者,并于2015年底聘美国权威投资机构摩根副主席梁翔为副总裁,被业内普遍解读为是在为上市做热身运动。而汉森供应链总裁黄刚向时代周末记者介绍,顺丰“早就计划上市了”。

“上市之后,快递企业可以依托资本的力量,整合市场资源,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徐勇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而转型,正是王卫近年来投注精力的焦点。

王卫的战略眼光一直为业内所称道。近年来,王卫带领顺风涉足更多领域,包括电商、o2o、物流普运、金融等。顺丰嘿客、顺丰海淘、顺丰优选等板块相继浮现。“顺丰的多数创新都是由老板直接发起的。”康慧敏坦言。

对于快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徐勇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未来,大型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转型,中型快递企业向专业化转型,小型快递企业向个性化转型。”

黄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2016年,中国快递进入全面的资本化历程,顺丰、三通一达、百世等企业全面进入上市流程。“各大企业都在掐位上市,上半年非常火。”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电商崛起,定位高端的顺丰受到与电商联系紧密的其他民营快递品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顺丰也希望用资本实现转型的目的。

“资金实力上,国外一家企业就有600多架飞机,而中国所有快递企业加起来,也只有不到50架飞机。”王卫对媒体表示。这或许能管窥王卫的资本野心。

顺丰  王卫  黄章  快递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5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