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兵
人到中年,偏爱回忆。一句不经意的话,一则突然而至的短视频,抑或秋日雨后的静思冥想,都可能勾起过往一段或苦或甜的回忆。
回想起儿时的秋收场景,是周六下午在阳台静躺时刷到的一则短视频。视频中,金黄的稻田里,一群女人正在用割刀收割稻子;另一边,几个男人正挥舞着女人刚割下的稻子,在挡席围着的拌桶上摔拌着,一下,两下,三下……呯,呯呯,呯呯呯……声音铿锵有力,富有节奏,谷粒也随着呯呯声而全部脱落到拌桶里。
看着视频,眼前浮现着小时候父母收割水稻的场景。
“七月半,蒸干饭”。这是小时候我的家乡广泛流传的谚语,也是父亲面包经常挂在嘴边的“山歌”。渐渐长大后,我才明白,这句谚语的主要意思是说,农历七月半前后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可以用新收割的谷子打米蒸干饭了,而不是为了过阴间的“鬼节”要蒸顿干饭吃。
我的老家属于靠天吃饭的“干湾湾”,只有雨水充沛的年份才能栽种一些旱秧,因此,有稻谷收割的年份一家大小都非常高兴。
大自然的力量总是很神奇,每年“七月半”,对应的季节都是初秋,早晚凉风习习,中午烈日炎炎,偶尔的早晨还有淡淡的露珠。
面对金黄的稻田,父亲总是很高兴,早早地把拌桶扛出来打扫干净,洗好围档,备好割刀,提前请好帮忙的人,或先去帮左邻右舍收割,提前换好工。收割的日子定好后,父亲还要提前上街去买肉买菜,我和弟弟也要请一天或两天假,帮母亲做饭。
当稻田里传来“呯呯”,“呯呯”的拌桶声时,wǒ men知道收割已正式开始了。不一会儿,父亲和帮忙的叔伯就会把还滴着水的稻谷担回家,摊在晒席上晾晒。我和弟弟会抽空去把谷子多翻几遍,期待着它们能尽快晾干,以便早日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那些年,wǒ men家的稻谷有时要早些,有时要晚些,不管早晚,只要有人家开始了收割,其他人家的也不远了。如果遇到有几家人同时收割,山谷间的拌桶声会此起彼伏,绵绵不断,和着人们的笑声,组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丰收赞歌!
如今,老家的一些稻田已成了鱼塘和果园,即使有少许人家种水稻,脱粒也全部是机械化,拌桶声在家乡上空已消失了很多年,成为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尘封的记忆。好在,发达的网络资讯留下了曾经的过往,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让远方的游子在不经意间感知到浓浓的乡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到一年初秋,在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各式各样的水稻收割机已取代了费时费力的笨重拌桶,机械化已取代了体力,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中华儿女的福音。珍惜没有拌桶声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