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译文失真了吧
——浅谈小学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
孙子读五年级了,有时我也看看孙子的语文书,因为里面的文章往往有著名作家的名篇,大人阅读它同样受益。
随手翻到一篇是13课吧,课题是《钓鱼的启示》,看插图不是我国人,再一瞧文页底下,没有标明作者。这是我第一个疑惑。
读完课文,觉得不是味,心中又产生了疑问:这篇课文的标题不应是‘钓鱼的启示’吧?请朋友去看看这篇课文。大意是,作者小时候跟父亲钓鱼,他钓了一条不该钓的鲈鱼。父亲划火柴看了下手表,离允许捕捞时间还差两小时。父亲说,‘这条鱼你得放掉!’但是作者实在舍不得放掉,鱼好大,好难得;再就是夜里,没有一个人看见,谁也不知道这鱼是在什么时间里钓的;所以再次用恳求的眼神投向父亲。父亲没有说话,表情仍然是无可置疑——作者只好流泪放掉大鱼。
看看这课文的本意。标题哪是启示能说明问题,分明是作者自豪地向世人表明遵纪守法是他们的传统美德,他们在大人的言传身教中早已是自己行为的准则。仔细想想,作者钓了一条非常难遇到的大鲈鱼,又没人看见,真有点舎不得;但是,父亲的眼神很坚决,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作者只得含泪放掉。这不就是父亲从小严格要求他遵守公约,遵纪守法,诚实做人吗?!所以这标题用父亲的话‘这鱼得放掉’或是‘父亲叫我这样做’比较恰当。
课文为了配合这个启示题目,插了一个中心段。用‘当我••••••遇上••诱惑的鱼时,我•••就想起•••’的句式(这是介词结构的吧),来说明他后来在工作中,当年钓鱼的启示对他的影响。呵,我看了许多中外大作家的散文名篇,都很平实质朴,大众化的语言,读它就像是与朋友叙家常,或给你愉悦的享受,或给你别样的启迪。这译文加这么个中心段,我觉得很生硬别扭!这是wǒ men现在的报道中,特别是那非常时期强调的高、大、全的通病。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是扯淡,写作就要真实!只有真实才会在情理中,才会感人!看看这篇文章,哪是名篇呀,要知道,他不是因工程师出色,而是因这篇文章更出名的啊!
由于有疑惑,我上网查了几番,奇怪的很,很难查找,都是什么本文的教案示范,没有作者的资料。后来在另一网站找了个非常简单的资料。原来,这是美国人叫詹姆斯•兰费蒂斯写的。他是著名工程师,但他出名的是他写的这篇文章。还标明原文题是:天知、地知、鬼不知。这标题也是忽悠人,哪有这么别扭的标题?!同时,我还看到另外两个人转来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帖;有一网友还说想看看原文(英文版),这是对编辑太不放心了吧。呵呵,原来也有人在怀疑这译文的真实性。
下面是那一网友转发的译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
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
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爸爸指指手表:“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汤姆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汤姆说:“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wǒ men,也没有人知道wǒ men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wǒ men都应该遵守规定。”
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大鲈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追问 作者美国 詹姆斯•兰费蒂斯
上面转发的译文,应该是比较接近原译文的,没有强加的说教,自然,质朴,流畅;特别是那结尾,特别自然,太有深意了。请大家看看那结尾,多好啊!这应该是原文的结尾!这篇文章前面只是缺少必要的交代:他们父子本来是钓翻车鱼的(我是在另一人转帖中看到的),是鲈鱼捕捞期的前夜。这个也是必须交代的,估计,这离原文有点距离。我在微博上早已谈了我的看法,认为译文有问题:一、标题不应该是启示,改动了,这是不尊重原作者;二、作者的名字为什么不标明出来?一般名篇都标明作者,是失误么?三、中心段太那个了••••,生硬,别扭,不自然。
语文主要是用来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当然也是培养学生为人品质的学科,是很重要的一门课。可是,现在的语文课还有些不入流的文章啊(算了,不多点明吧)。唉,真搞不懂。
201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