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收获与耕耘

收获与耕耘

收录时间:2022/3/7 9:09:33

关键字:梁启超  子女  孩子  耕耘  

阅读:216

前几日,在去北京冬奥会项目出差途中,有幸与一位江苏籍老铁道兵相邻而座,相谈甚欢。但他表现出的担忧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现在的不少年轻人还是浮躁得很,不想耕耘,只想收获,本末倒置,有的家长也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却不知福祸相依、苦乐相随。

近日读《梁启超家书》,眼前却不断浮现那个老铁道兵忧虑的眼神,掩卷长思,感慨颇深。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个个英才,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传奇。鉴于此,与大家分享他的教子经,以期有所启迪。

如父如兄。在读梁启超家书之前,曾主观地推断他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对子女要求应该是严厉的,是常常板起面孔教化孩子们的老派家长。读了他写给孩子们的家书,才知道自己认知的浅薄。梁启超在孩子们面前是何等的明朗与可爱:他的九个子女先后有七个到国外读书或工作,他非常想念孩子,时常写信,称他们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小乖乖”“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对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学习指教、感情疏导、思念之情毫不吝啬笔墨;一张纸写满了“我想我的思顺”“思顺回来看我”等话。在孩子们面前的率真和亲切,如同亲密的朋友一般,每封书信都蕴含浓浓的父爱。

莫问收获。读完《梁启超家书》,没有看到一定要志向远大,成名成家,光宗耀祖之说教言辞。在写给思顺的书信中:“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我之爱儿”。在回答思成学习有用无用之困惑时,写回信道:“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他教育子女不要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但问耕耘。梁启超教育子女:“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启超言传身教,只把当下该学到的学问、该做的事情,精心专心学到最好、做到最精。而眼下有些有权有势的家长,总想让孩子少辛苦享清福,甚至在小学里就有“拼爹”的歪风邪气,“我爸是李刚”的轻狂,毁掉的是人之贵气、志气和尊严。梁启超认为“不知不问之间德业日退”“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在生活富足的当代,受苦已不是衣食住行上的匮乏,而是在浮躁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匠心品质,潜心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人生在世,若一心只为名利,行事的心态与方法必定会受到扭曲,反而不得要领,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人与天会共酬之。梁启超的“有一天做一天”主义,深深影响着孩子们,“得做且做”的思想,让他的孩子们都能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根植沃土。对于家庭,梁启超先生传承发扬“忠厚家风”,善待亲戚友邻;对于社会,他秉承感恩,“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的一分是一分”;对于国家,他更是赤子之心,《少年中国说》让他名垂史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梁启超 “吾每日早睡早起,眼疾亦痊愈,可每日读书作文甚多”“于是作《国民浅训》一书,三日夜成之,亦大快也”。正是他的行动、习惯、理念、境界,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孩子们,他们传承了梁启超先生的家国情怀。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根植沃土,方能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从《梁启超家书》看,梁启超无意培养子女成名成家,而是做给子女看,他本人成为子女成长最好的教科书,他用忠厚、勤学、感恩、爱国等品质,耕耘不止,收获了满门英才。wǒ men在苦苦追寻教育子女良策的征途中,是否可以得到些许启示?身体力行,犹未为晚。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花自芬芳,蝴蝶自来。

梁启超  子女  孩子  耕耘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