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是度阴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书中从王阳明年少时的探索之路(儒理学、佛道教等)开始,到步入仕途、被贬龙场悟道(心学诞生),接着又是如何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中运用“心学”创造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的辉煌传奇。作者运用通俗文学的方式来阐述哲学概念,读起来不那么枯涩。看完全书后,貌似已掌握了“心学”的精髓,但其实仍然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一直以为自己明白“知行合一”的概念,看完这本书才知道“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知识”,而是“良知”。“致良知”正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通过阅读我对“用心”有了更深的体悟,“致良知”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注重自身修养、克制、反省,不断通过“事上练”来磨砺自己的心志,定能在面临及处理问题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对于阅读也是如此。“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谈不上对此书作何评价,总结一下书中所提到的各学派的精华,学习的目的仅是涵养身心。1、 儒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仁义礼智信。儒家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 理学(代表人物: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朱熹推崇在探索万事万物中获得知识,而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它的实践方法就是静坐。如果说,“读经书”是知性修养法,那么,“持敬”就是实践修养法。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要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3、 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心即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事上练”(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知行合一”(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明辨是非善恶的“良知”,一切问题都从心中起(心即理),所以wǒ men只要用心诚意,不间断地致良知(存天理),自我反省、自我克制(灭人欲),到事上去磨练(事上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实现最真实的自我。良知是品德和智慧的结合,分清善恶是良知作为品德方面的能力,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而分清是非就是良知作为智慧方面的能力。如何“致良知”,王阳明给出的方法就是:第一,立志。第二,勤学。第三,改过。第四,责善。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外界给wǒ men内心的刺激所产生的欲望,比如嫉妒、攀比)、私欲(指的是在wǒ men心里过度的七情六欲,比如莫名的惆怅、哀伤)遮蔽。所以心学还提倡“不动心”,即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正因为大家都容易有浮躁之心,所以心学提倡静坐以涤荡内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个澄净的状态。但心学的静坐与佛学枯禅又不同。禅宗:佛在心中,枯坐而不外求。理学:理在万物,实践方知真理。心学:理在心中,实践检验真理。所以心学是提倡安定思绪不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同时还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总结、改进,这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跟wǒ men平时所说的pdca是一个道理。心学是一门要人自信的学问,注重自身修养,自信自己,克制自己,就不会受到外来各种欲望、毁谤的侵蚀。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理就在心上,人所要做的就是按自己心上的天理行事,这要求wǒ men终身约束,时刻光明自己的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在生活中保持心念的精诚纯一,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让良知拥有品德和智慧!书中还有段王阳明年少“经略四方”的想法遭到父亲王华质疑时,他的爷爷王天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其中有一段王天叙和王华之间的争执也非常值得我深思。
王天叙:“人才不是管出来的。”王华谨慎反驳说:“但人才是教育出来的。”王天叙就反击道:“最好的教育是引导,不是你这种强制管束,你应该顺着孩子的习性去教育。”也许正是王天叙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成就了王阳明。作为母亲我也一直努力在教育问题上学习。尊重每个孩子的特性,不打压不强制,用自己的言行去给孩子做榜样,引导、激发孩子的潜能,多表扬、鼓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