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铭的母亲余欢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外公从小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长大。由于人气羸弱,家人常受他人欺负,外公忍气吞声,发誓要让家庭翻身。全家人挨饿受冻,勤耕细作,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苦读私塾后,考入公立中学,大学毕业后,又独闯南洋。回国开办纺织工厂,成为大企业家。妈妈余欢在外公的严苛调教和管束下成才,国外留学,回国与大学同学刘鹤鹏结为伉俪,一起受聘于国内名牌大学教授。
余欢继承了思铭外祖父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培养儿子的态度上要求很高,近乎苛刻。她认为:有些家族打破不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她决心让自己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经验是不能对儿女娇生惯养,她记住了专家的提议:第一,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第二,重视对子女勤劳节俭的教育;第三,重视对子女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第四,注重子女能力培养。
思铭母亲牢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稍微能识字了,妈妈就让他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读古文、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还布置身体锻炼。有时天没亮,妈妈就把还在梦乡的他从床上提了起来,让他到家门口的操场上跑2000米。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衣服自己洗。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母亲都让他“勤工俭学”。有时甚至要他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
母亲制订了“几不许”家规: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不能吹空调。于此同时,“虎妈”坚持用军事化guǎn lǐ限制孩子自由,严格按计划时间作息。提出学习必须是班上的尖子,每一次考试必须是满分。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要挨戒尺惩罚。对孩子进行苛刻的“社交控制”、坚决杜绝“与同学外出活动”……
思铭9岁时,父亲因车祸不幸身亡,母亲因沉浸在苦痛中很长时间不得释怀,性格变得更加古怪,对思铭的管束更加严厉。就是在这又恨又怕的心态中,小思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好在他还争气,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27岁就出版了第一本书。在书中他把这一腔愤懑写进书中,其中一章就叫作:《我最恨的人》我的妈妈。这当然不能让妈妈看到,于是他便把出书的事瞒了下来。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头几年思铭对母亲的感情十分冷淡,对过去的一切怀恨在心。后来成了大作家。随着经历阅历的丰富和加强,激愤之情归于平息,他慢慢理解了妈妈的一番苦心。甚至感恩母亲的育人之道,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和辉煌。然而就在这时,妈妈却不幸查出得了癌症。
一天,思铭赶去探望妈妈,发现她正捧着一本书,不错,那正是自己写的第一本书!思铭马上想到那篇充满怨恨的文字,当时妈妈并无异样,反而略显愧疚地说:“没想到你27岁就出书了,可我一点都不知情。”
思铭愣了一下,解释说:“妈妈,我觉得这本书没写好,所以没跟你说。”他顺手接过那本书,发现书中有个书签,夹在开头几页,他记得那段“恨妈妈”的文字,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幸亏妈妈还没读到。思铭劝妈妈静心养神,然后把书放进抽屉,暗暗祈祷她千万不要读下去。
没过多久,妈妈去世了,思铭帮她整理遗物时,突然想起那本书,连忙从抽屉里找出来,只见书签还是夹在书的前半部分。看来妈妈并没有读完这本书,他不由得松了口气。
这时候,妈妈的护士走过来,对思铭说:“刘先生,您母亲真的很爱您。她在病中说想看您写的书,托我帮她买一本。我就买了这本书。”她指了指思铭手上的书:“不过,很奇怪,她明明早就看完这本书了,昨天却让我帮她重新夹书签,还特地叮嘱,一定要夹到第175页之前。”
思铭有些疑惑,175页有什么特殊的吗?他赶紧翻到那一页,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我最恨的人》,就是我的妈妈,眼泪“哗”地夺眶而出……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枚小小的书签,寄托着母亲无私的爱。为了不让儿子太过内疚,她把遗憾带上了天堂。
2020年7月4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