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走进杨柳不沾泥

走进杨柳不沾泥

收录时间:2022/2/24 7:03:36

关键字:杨柳  残荷  朱家  朱孔阳  

阅读:213
上一篇:花开半夏

走过来的是明。他是从雾里一点点浮现出来的,修长的身材,架着一副眼镜,很有品位地在杨柳村逛着。

他一脸专注的表情,看得出是一种冷峻与智慧在游走,他没有顾及身边的女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从西走向东。

在这个男性的世界里,明一直安静于自己的故园,倾听风语,他力求将古典风雅融入现代诗中,能做到这般炉火纯青的地步的,也许只有明了,你相信吗?

杨柳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外秦淮河平原,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全村居民1348人,村里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为“堂”,宅院之间闾巷,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村庄依山傍水,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的说法,所以说,杨柳村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

初冬的早晨,刚下过雨,杨柳村的街头行人稀少,一阵风吹来,轻拂着路边的银杏,叶子黄了,从明身旁的女人肩头飘过,发出一声叹息,他充满怜悯地看了落叶一眼,脚步踟蹰下来,不知是哪里悸动了xīn líng,他停下脚步,看了看落叶,又看了看身边的女人,只见那女人一脸笑意,沉浸在美轮美奂的纷飞中,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是个局外人,一个孤寂者,一个追梦人,他独自行走在茫茫风景中,他百感交集!

原本打算远离城市的喧闹,好好享受淳朴自然的气息,可在最美的时刻,没有赴到最美的相遇,只得静下心来,专注于景观悠闲,不争朝夕。

明向前后左右看了看,跟着女人,向朱家老宅走去。

朱家老宅如今已是游人必览之地,三路三进穿堂式房屋呈中轴对称排列,没有高大的封火墙,也没有显赫的门楼,外观十分简朴。

相传明代万历七年,朱氏七世祖朱孔阳外出谋生,来到江宁杨柳村。某日傍晚时分,朱孔阳在水塘边洗碗,不慎将碗滑落水底,再也捞不上来。朱孔阳认为此乃“天意”,杨柳村要留我朱孔阳,于是借宿一佘姓老翁家,帮助老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佘老翁见孔阳勤劳、忠厚,遂将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一家人男耕女织,辛勤劳动,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开始置田造屋。到了清代,朱家后裔成了书香门第,出过翰林、进士、举人、大学士,名声显赫一时。

朱家老宅,按照传统格局,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并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明和与他同行的女人沿中路进入,然后参观完西堂,再参观东堂,看着朱家保存下来的瓷器,锁具,以及石器,农具等,感触颇深,其承载的不仅仅是丰富历史文化、精美的建筑艺术、精巧的建造技艺,更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了深厚的南京地域特色,是南京明清民居建筑的典范。

杨柳村古建筑群,原有36个宅院,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计三十七进共366间,建筑面积平方米。这座恢弘的古建筑群,俗称九十九间半,四百多年的风雨,像一首凝固的诗,对来此参观的人,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

现在,明一行走出朱家老宅,来到了杨柳村的大街上。说是大街,其实不过是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路上行人不多,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三三两两个雕塑伫立在不起眼的地方,让每个角落都眼前一亮。女人忘我得与景致融为一体,拍照留影,全然不顾明的存在,等她们拍完照片之后,才发现明正孤伶伶地坐在石阶上抽烟。

杨柳村,“背山面水”、“依塘而居”,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青砖小瓦马头墙,轿式大门花格窗”的建筑风貌,从明代延续、保存至今,真是美不胜收。难怪女人们会恋恋不舍,驻足留恋呢!

杨柳村不大,村前有个荷花塘,此刻,满池已是残荷,看着它们奄奄一息倦缩在湖面的样子,想起银杏叶的坠落,明在想:这不正构成了一对性感的别离的画面吗?残荷与落叶,不正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别样的风情吗?

谁人能写残荷与银杏的凄惨话语,谁人能懂残荷与银杏的向死之心,谁人能知残荷与银杏的的隐忍风骨,谁人能塑残荷与银杏的涅磐重生。

明,请允许我以冬的名义,写下一纸悲欢晶莹怀念,请允许我以春的名义,倾尽一村风雅孕育生命。让wǒ men一起——“走进杨柳不沾泥”!

杨柳  残荷  朱家  朱孔阳  

上一篇:花开半夏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