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侯,曾因为一段话而喜欢上一本书,它说:“你的心如果从来不碎的话,春月,你又怎么知道你有一颗心呢?心总是碎了,长好,又碎,又长好,就象昼夜昏晓一样,循环不已,千古如斯。”
它就是《春月》。
一个生于晚清末年的世家女孩,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中长大,本该和深闺女子别无二致,却在少年时遇到了留洋归来的大伯父,有幸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在接踵而至的动荡不安中,亲眼目睹了大家族中几代人的顺从与叛逆,清醒与昏昧,制衡与冲突。一切都是命运,每个人都是一只困兽,包括她自己,禁锢在生活的罗网中,进行着卑微的无力的抗争,得失之间,自有取舍。
她的一生,经历过家族鼎盛的幼年,因为自己的丫鬟含恨自缢,于一夜之间告别了童年,因此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利益永远无法和家族利益对抗,只能以拒绝再用别的丫鬟来反抗,这件事奠定了她的坚忍以及对命运的承受。
让我铭记于心的那段话便是春月为了她的丫鬟去向老太爷求情时,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于弥留之际说给孙女的。
人的一生中,心碎是必然的,疗伤是必须的,每一次愈合之后,心都会变得更硬一些,以便承受下一次更痛一些的心碎,然后是更硬的心更痛的碎,劫劫长存,生生不息。
从养尊处优到粗茶淡饭,从豆蔻朱颜到风烛残年,春月的一生沿着历史的长河跨越了近百年,身外惊涛骇浪,心内静水流深,这个微尘般的女子始终从容安静地活着,知而不争,忿而不怒,也曾偷得浮生半段情,然无怨无悔,心至高至明。
最初读到的《春月》是同学间互相借阅传看的,后来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中文译本和英文原版。两个版本中,最钟爱的永远是吴世良翻译的中文版,中国的故事只有用中文读出来才有味道,是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韵味,散发着英文无法企及的音律和美感。而吴世良的翻译则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在了解她坎坷浮沉的命运之后,发现她就是我心中的另一个春月,正如包柏漪所言:“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庄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拨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
感谢《春月》,让我懵懂的青春多了一束光,少了迷茫。
“if your heart did not break now and then, how would you know it is there? hearts break, then mend and break and mend again in a cycle without beginning, without end. as surely as dawn sows the evening, twilight sows the morn.”
春月虽至明,
终有霭霭光。
清晖含至情,
孤影暗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