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微小说 丝罗印象

丝罗印象

收录时间:2022/1/17 13:44:37

关键字:丝罗  苞谷  新起点  生活  

阅读:223
下一篇:生命里的阳光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条温婉平静的河流正从远方款款而来,河水蜿蜒流淌、波澜不惊、清澈见底,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千百年来永恒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在此博弈人生。这里就是位于万源市西南部的丝罗乡,也是原国家副主席、代主席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的故乡。斯人已去、丹心犹在、精神永存,红色基因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继续前行。

我的童年时光跟小学生涯都是在丝罗度过的,父亲面包和叔父更是把青春都奉献给了丝罗小学。当时的学校条件很差,教室大多漏水,学生座位经常随着漏雨位置“斗转星移”,午饭也是自带米菜放铝盒搁食堂统一蒸煮,而且每周只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住校生还要轮流守寝室,以防“绿林好汉”来光顾。那时的老师分为公办和民办,工资普遍很少,先是五块,后涨至八块……,他们大多把家安在了农村,普遍拥有“双重身份”,一度开启“工农模式”。每天很早就马不停蹄地奔到学校,回到家来不及抖净身上的粉笔末就开始下地干活,不过老师们家里的农活在放农忙假时都会有学生来帮忙,人多兴致高、干劲足、力量大,农活很快就干完了。木马寺村就是那些年父亲播种希望、挥洒汗水、收获梦想的“第二课堂”。

该村地处偏僻,用“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来描述最为贴切不过了,村民们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衣食住行尤为困难。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老二、老三……直至老幺“竞相传递”,膝盖及屁股上的补巴向乡邻宣示着亲情的接力、岁月的磨洗、生活的不易。苞谷、红苕、洋芋与咸菜、泡菜等原生态“组合套餐”长期盘踞于饭桌,日常零食不是家制糕饼就是山里野果,还记得班上有个同学,每到赶场天都会买上一叠油饼拿到教室来吃,经常采用被我戏谑的“望闻问切”法吃饼,即“拿到眼前看了看、放在鼻尖闻了闻、假意张嘴问一问、最后用手按一按”,如此招摇一番后,在大伙艳羡的神情中慢慢吃下去,脸上洋溢出一层幸福的迷离色。房子大多依山而建,青瓦为顶、木板为墙,一般是“长三间、两头转、旁边还有猪牛圈”。交通基本靠走,老人们常用“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来标榜自我经验见识,购物资、交公粮、卖余粮全靠肩挑背磨,“一眼望到屋、走路走到哭”,走亲访友常会两头不见天,想走出大山更只能是梦想,那些年去了哪些地方、走了多少里路,可惜当时没有走路软件记录轨迹和距离。尽管生活如此贫穷,可村民们的骨子里还是延续着“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秉承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陈规旧习,都希望自家有上“几大金刚”。因为他们自信地认为家有男孩可以成为争屋基归属、田边地角、山林界畔时免受侮辱的盾牌,也就衍生成“超生游击队”们信念支撑的原生动力。

白天的时候,小孩的娱乐活动主要是丢手绢、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捉迷藏、下土棋、打陀螺等,如能看上一场耍猴达人、气功表演、露天电影更是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小伙伴们常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翻苕藤、扯猪草、放牛羊……,没事时就坐在被狗啃了的门槛上发呆、凝望、畅想,让思绪随着袅袅炊烟徐徐飘向远方。大人们则乐不知疲地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重复着耕耘、选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采挖等工序,在农村即使目不识丁的农民也会观天象、熟知农谚、精晓节气。他们在农闲的时候还要上山砍柴取暖,累了就掏出叶子烟或方竹、白沙、重庆、攀枝花等卷烟抽上几口解乏,还会用四川话吼上一段不知名的山歌,演绎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情景。大致内容我现在还记得:“一个草帽十八转,wǒ men要到万源县,没有啥子做盘缠,和了二坨苞谷面,尖尖山、平又平,苞谷馍馍胀死人,空山爬、转子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首山歌子,进门一回块子柴”。最有趣的还得数炎热的夏天,每到黄昏大家都喜欢去河边洗澡,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浸泡在水里,洗去泥汗、洗走疲劳、洗出惬意。小伙伴们则在水中打水漂、打水仗、扎猛子,搅得水花激扬,满河一片欢声笑语。只有在天色完全暗下来的时候,远处下游才是“王大娘”“赵大嫂”“孙幺妹”“李家屋头”……姑娘媳妇们的世界,河风伴着蛙鸣,梦里梦外都是诗情画意。

村里还未通电,晚上照明主要靠松光、煤油灯、马灯,夜间出行主要靠月亮、火把、电筒。山里的夜晚出奇地黑,小孩常被一些妖狐鬼怪故事吓得不敢调皮,绝不亚于70年代的小孩在听到“苟麻子”威名后带来的恐吓,以至于后来老师讲到“黑灯瞎火、风高月黑、伸手不见五指”等词语时,我出奇地理解得最为透彻。每天吃过晚饭大家便围坐在煤油灯旁,灯光忽暗忽明,不时需用针尖拨拉灯芯。父亲磨刀锋、修农具、编竹器……,母亲补衣服、纳鞋底、织毛衣……,我和姐姐则忙着做作业,有时为了看清一个数字符号都使劲往前凑,当头发或眉毛与灯苗亲密接触后,就会引来一次免费“烫发”或“修眉”。作业做完了就缠着大人讲故事,记忆最深的是他们讲祖辈取雨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座庙,在数月不见雨的时候,族长就会组织一些人到庙里去敲锣念经,一柱香过后族长戴上斗笠、背上背篓,领着大家到村里海拔最高的山顶去取雨,取完雨后再次回到庙里,把斗笠摘下来、背篓倒过来摇晃一阵,就算是把雨取回来了,如没成功就再把整个取雨仪式重复一次,直至雨下下来为止……”。大人不空的时候,wǒ men就用双手借助灯光对着墙壁演示一些动物,并模仿其动作与声音,却也惟妙惟肖。玩累了就趴在桌边不知不觉地睡着,一觉醒来透过略带凉意的月光,只见父母还在劳作,朦胧中听到屋外传来阵阵蛐蛐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致富生活还得靠勤劳!丝罗人民穷则思变,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创新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技术,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从山中砍回青杠树、板栗树等树木,锯成等断风干数日,在木段上成排等距钻上孔,按进专用菌种,再用钻出的盖子盖紧,码成堆放置一段时间后并列成行排在树林里,一到下雨天就去翻腾,好让雨水浸透均匀。过些日子,香菇就长出来了,等到一定程度就摘下来,晒干后装进蛇皮口袋,坐等生意客上门收购。丝罗的香菇一度远销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商贾繁荣的情景赢得“小上海”美名。可惜的是,后来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条经济命脉逐渐枯萎、干涸、沦落了,实乃记忆之殇。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时光在不紧不慢的日子里悄然流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为广大困难群众带来了希望和福音。丝罗的干部群众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勇气,勠力同心、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用辛勤劳作催生了乡村的美丽“嬗变”。通过精准施策,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实现安居梦想;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改善出行环境;一个个水池遍布乡野,保障饮水灌溉;一根根光纤纵横交错,架起通信桥梁;一项项产业硕果累累,增加经济收入……。同时,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夜校、文化宣传栏、远程教育系统、健身活动场所……也一应俱全。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人居环境发生变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扶贫效应不断显现,昔日偏远山村渐成脱贫热土。丝罗发展的拔节之声愈发响亮,伴随着十里春风传遍白果树村、陈家河村、木马寺村、邓徐坝村、郑家坪村,在孟家院子、段家石窖、唐家沟、龙坑子、赵家山、马鞍寨、水洋坪……的上空久久回荡。

生活中总有些日子值得永远铭记,也总有些事情令人寄予厚望。现在丝罗就要撤并于黄钟了,心中多少有些不舍,但我深知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乡村振兴实施步伐,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起点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孕育新梦想,只需在心底永远记住wǒ men曾来自“丝罗”就足矣。

生命的过程曲折迂回、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浓墨重彩也诉说不完历史的积淀,谨以此流水账式的文章纪念我的丝罗生活,也献给那些与我有同样经历的人们。


丝罗  苞谷  新起点  生活  

下一篇:生命里的阳光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