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微小说 鲁迅先生 经历太多失望之后的孤独与温柔

鲁迅先生 经历太多失望之后的孤独与温柔

收录时间:2022/1/17 13:54:15

关键字:鲁迅  先生  故事  后羿  

阅读:177

  • 作者张佳玮,来自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临终时曾说: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看起来,像是很桀骜不驯的姿态。

然而全文是这样: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他这话说得,很是负气,他不稀罕他人的宽恕,自己也不宽恕别人。核心不是不宽恕,而是:

“我不在乎。”

这么一看,他的做派,很有魏晋之风:就因为太不羁,所以偶尔被人觉得不友好,不温淡——大概就当得起说魏晋名士所谓的,狷介了。

但他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


1925年5月的《京报》副刊,孙福熙先生说了一件事。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国时,不到三十岁,一度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老师。某一天,他做氢气点燃实验,忘了带火柴,就去拿,还叮嘱学生千万别碰氢气瓶,漏进空气有危险。

回来了,点燃。氢气瓶显然混进了空气,爆炸。鲁迅先生双手炸伤。

抬头看,学生们早避开前两排了:是一帮捣乱孩子,故意放了空气进去,朝后躲,看热闹的。

真是怀着点好心,却被熊孩子们折腾惨了。


鲁迅先生的前半生,在日本与中国,遭遇类此恶意,不胜枚举。他三十七岁那年写的《狂人日记》,还是在说“救救孩子”。他是相信年轻一代还有救的。

到四十三岁,他除了主编《莽原》,还翻译文章。他写小说,哀叹农村的苍莽麻木,嘲弄城市里装腔作势的文化人,但对年轻人,还是笔下留情。

他的小说集,先是《呐喊》,里头有wǒ men熟悉的《药》,有《孔乙己》,有《阿q正传》。

然后是《彷徨》,调子就低沉一点了。里面是《祝福》,是《在酒楼上》,是《伤逝》。

但到四十五岁,他成名后,开始被一堆年轻作者攻击,包括他一度帮助过的年轻作者高长虹,也回过头来攻击他。

那时鲁迅先生大概意识到,熊孩子们,真是,唉。

他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我先前种种不客气,大抵施之于同年辈或地位相同者,而对于青年,则必退让,或默然甘受损失。

大概这就是他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了。

但是:

不料他们竟以为可欺,或纠缠,或奴役,或责骂,或污蔑,得进步,闹个不完。

从那之后,他也的确对年轻一代的攻击以牙还牙,笔下不留情了,有来有往了。

这大概就是现在wǒ men常说的,鲁迅先生战斗的姿态:文学家、思想家、批评家、“一个都不原谅”……

那年代与鲁迅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比如唐弢先生,比如李长之先生,都聊起过他为人幽默,肯帮助年轻人。

当时的说法是:“当然易怒而且多疑,但诚实无违,甚至于单纯质朴。”

鲁迅先生自己也跟许广平信里说,因为他敏感,所以痛苦多。

如是,不妨说,鲁迅先生是个敏感易动感情的人。

由此推论,他的许多滑稽嘲讽、冷硬甚至狠辣,可看做一种自我保护

这么一想,他的倔强姿态,其实是信任被辜负,尤其是被他支持的年轻人,辜负太多次后,一种痛楚的坚定吧:

就像许多年前,他信赖那些孩子,然后被炸伤手的时刻。

他还是想救所有的孩子,但不想流露出自己的心软与敏感来,再继续被人攻击。


所以就要说了。

他的第一个小说集《呐喊》里,是深刻揭露旧社会的问题。

第二个小说集《彷徨》里,描绘了知识分子的苦闷。

到了他第三本集子:

《故事新编》。又不一样了。

《故事新编》里的小说,有别于之前的现实主义,基本来自于历史与神话故事。

《补天》,写女娲补天的伟业,但尸体被后来人不当回事就糟蹋了。

《奔月》,写后羿娶了嫦娥之后,庸碌的家庭生活,还要被后辈攻击,这里其实是讽刺之前攻击过他的高长虹啦。终于嫦娥抛下后羿奔月去了,后羿愤怒地射了月亮,但也无可奈何。

《理水》写大禹治水那会儿,一群专家怎么出点乱七八糟的鬼主意,这里头还有他嘲讽学者顾颉刚的段落呢。最后,是大禹力排众议,果断地采取新方法,才止住了水灾。

《采薇》,是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但这样两个坚持的人,也难免要被误会,要被传各种谣言。

《铸剑》,是最像传统小说的一篇。就是讲铸剑师的儿子和另一个黑衣人杀身成仁,报仇雪恨的故事。主要是吧,那个为人侠义、杀身成仁的黑衣人自称叫宴之敖,那是鲁迅先生自己用过的笔名。

《出关》,讲老子出函谷关,被拽着口述《道德经》的故事。但搞笑的是,当时老子口述这本道家经典时,周围的人都听不懂,也懒得听,最后还讨论什么优待老作家之类。

《非攻》是墨子毅然为了宋国,去说服鲁班,止战的故事。

《起死》是庄子让一个骷髅复活,被骷髅反而追着叨叨的故事。

这里头大多数故事都有出典,主角也都是名垂青史的伟人。

鲁迅先生的妙处在于,用他自己的标准来看,是用颇油滑的文笔,把这些大人物的境遇写得,又荒诞,又滑稽,又孤独。

女娲的伟业,不被后来人理解。

后羿神射手,射完了天上地下所有的一切,只好每天射乌鸦,给嫦娥做乌鸦肉炸酱面,射了老太太的母鸡要赔钱,名气还不如自己的徒弟来得大。

大禹因为一直在忙于治水,被人当做是乞丐,连带他爸爸一起,还被传一堆谣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还是被人传闲话,站在道德制高点,让他们连吃薇菜都不行了。

老子口述《道德经》时,因为口音问题,加上很闷,听的人都听得七倒八歪。还说什么“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墨子去制止战争,却先是被鲁班的门房当做是来要钱的同乡,等他完成了救宋国的伟业之后,回去路上,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就是这种伟大的人物,做了伟大的事业,却得不到理解。

一方面,这些有趣的故事,是解构了历来的神圣。

一方面,顺便嘲讽了当时形形色色,或迂腐,或市侩,或奸险的各色人等——其中许多是鲁迅先生笔仗的对手。

另一方面,这份滑稽背后的苍凉孤独,多少是鲁迅先生自况。


当然,如果只是托古言志,借古人抒情浇自己块垒,那境界也不算最高。

鲁迅先生很可爱的一点在于,《故事新编》这样的知音少,没人听,这样的英雄寂寞之外,他还给读者留了一点,温柔。

在写作手法上,比方说,《奔月》。后羿陷入了中年危机,嫦娥自己偷了灵药去奔月了。

当时后羿震怒,露出当年的神威,三箭射月,没成功。

到这时本来很悲壮的,但后羿下面的对白,就很出戏了。

“唉,”羿坐下,叹一口气,“那么,你们的太太就永远一个人快乐了。她竟忍心撇了我独自飞升?莫非看得我老起来了?但她上月还说:并不算老,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

“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

这几句话,其实是当时媒体形容鲁迅先生自己的。

这就给人一种,怎么说呢?类似于间离效果吧。

实际上,《故事新编》里,这些黑色幽默的孤独故事,最后总会结合一点鲁迅先生自己的经历,让大家出戏。

比如说墨子的救国募捐队,就是上海当时的搞法;比如说老子遇到的什么老作家优惠政策。

让大家不用那么沉溺于悲剧本身,能跳出来,不至于太沉重:

“哦这个不是个真故事。”

莞尔一笑,又过去了。

我觉得,这就算一点,对读者的温柔了。

类似于王小波写《红拂夜奔》,写着写着,会掺杂一点现代的情节,让大家觉得,哦李靖和红拂并不是真的在经历那样悲惨的故事。

这就让读者们稍微有点慰藉,不至于沉溺那么深。

整本《故事新编》,鲁迅先生都在解构神话。女娲后羿、伯夷叔齐、老子墨子,不但经历了传奇,还都不被世人理解。

鲁迅在写后羿那段,其实是自况。他在那个时代目穷千里,洞察力可谓贯天彻地。但每天遭遇的是什么呢?

所以他才要愤然写有缺陷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依然是苍蝇;才要写要恨由他们去,我也一个都不饶恕。跟人笔战的时候,永远放狠话;也做出一副心肠很硬的姿态。

但对读者,终于还是没有虐到底。嘲讽着,自嘲着,孤独着,但也让读者们不至于太难受。

还是那句:大概他的许多滑稽嘲讽、冷硬甚至狠辣,都是一个敏感又易动感情的人,漫长斗争岁月中,习惯的自我保护。

比起《呐喊》和《彷徨》里面,孔乙己、祥林嫂、闰土们那些很惨烈的悲剧,《故事新编》已经很轻了:像一个作者在幻化各种古人,在跟自己的读者温柔自嘲。

在不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刻,嘴里一直说着不在乎,但对自己的读者,还是留了一份轻盈与温柔。

这就是鲁迅先生了吧。


鲁迅  先生  故事  后羿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