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社交让人有时觉得美好,有时焦虑,有时悲伤,有时愤怒。于是有人讲只要有效社会,不要无效社交。社交就是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真的能一分为二?精确地制定有效与无效的标准,还让每个人只得到好处?wǒ men面对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性格千差万别,用一套标准如何准确衡量?
每当到了节假日,wǒ men到各个微信群中,或者私戳众多微信好友,给他们送上节日祝福。这类社交虽然简单,但仍会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时wǒ men还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那些关心wǒ men的人。这样的社交是有效还是无效?你希望通过社会交换建立人脉的社交活动,希望未来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适时的反馈,可以说是有效;但忽视了真正想与你近亲的人,危机时刻真正帮助你的人也无非几个真正关心你的人,他们很宝贵,在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是无效的。
每天显得无聊或寂寞了,去找朋友一起吃饭和逛,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与人交往的需求,这个算不算社交?我认为是,只要和他人产生交往,就是社交。网络也是又一个新的平台。而人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进行社交, 也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有存在感的。
对于一部分喜欢独处的人来说,他们不需要通过外界的支持补充精神力量,也不想通过外界来获得社会资源。因此,那些对wǒ men来说有必要的社交,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无效的。甚至有时,这些社交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
与知心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固然能够增强wǒ men的亲密感;而半夜12点,一个来自关系一般朋友的朋友圈点赞,未尝不能给wǒ men带来一丝感情上的慰藉。wǒ men之所以会在某段社交关系中感到“无效”,可能是wǒ men对弱关系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却发现这些投入并没有给wǒ men带来同等的产出。当wǒ men发现,无论wǒ men付出了多少努力,那些弱关系都不能变成强关系,那些潜在的获益都无法成为实际的获益。wǒ men就会认为这段关系是无效的或者不值得的。
为了论证社会有效性的观点,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混得怎么样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未免太过绝对。wǒ men之所以会觉得某些社交是有效的或者是必要的,可能是社会文化对某种价值观的过分强化。人脉即资源,人脉决定发展,这些观念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合。所以,社交的有效性很难从外界进行定义。
有时一个人的社交活动很少,并不代表他的社交能力不强,未来发展空间不高。同样地,一个人的人脉很广,人脉质量很高,但是他在维持关系的过程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那么这些社交对他来说也有可能是无效的。
所以,当wǒ men讨论社交有效性的时候,wǒ men通常说的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也是说在此范围内,个人的需要以及自身对社交关系的满意度,起到了影响力。
如何确定你今后要如何进行社交活动呢?
第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社交需求
你和别人交往到底是为什么?你想要获得什么?这并不是让着带着目的性、功利性去进行社交。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社交需求,你才能更好地向对方表达你自己,表达的前提要真诚。每个人是能真实感受到对方的态度,尽管有人开始掩藏地很好。要想建立更稳定、更长久的社交关系,一定要真诚,注意选择更合适的社交方法。网络或者现实联系,看你更擅长哪种。
第二合理地分配精力和注意力。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在这件事上用得多了,另外一件事势必减少。很难全面周到。观察wǒ men生活,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社交关系。这些社交可能对wǒ men来说都可能有一定意义,但wǒ men可能不需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强关系中,那些弱关系在某一定程度上也需要wǒ men用心去维护。
wǒ men希望可以把精力都投入到有效社交中,在这些社交关系中获得利益最大化。无论你想从这段关系中获得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支持。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洞察内心真正渴望的到底是什么。一起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