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微小说 苏轼:一个人姿态越低 境界越高

苏轼:一个人姿态越低 境界越高

收录时间:2022/1/17 13:58:42

关键字:苏轼  人生  满地  黄花  

阅读:198
上一篇:春跑
下一篇:春风化雨

作者:洞见·念念

择高处立,于低处行。

俗话说,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有放低姿态的格局。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为是。

谦虚处世,是与人为善的涵养,更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01

修为不足,才会张扬

人在顺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初出茅庐的苏轼曾有过一段相当自负的时光。

20岁时,他首次进京应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城。

后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喻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辞听得多了,他日渐变得狂妄,以为自己名满天下,无人能及。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其午休时,刚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后,苏轼很不以为然,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在外,却连两句诗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来,“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话就是一大谬误。

黄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满地金”可言。

于是,没有多想,苏轼就提笔在纸上接着写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样会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

写完后,没等王安石醒来,就提前告辞了。

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

有一日,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大风刮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

看着眼前的满地金黄,苏轼备感惊讶的同时,也不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盛,不懂藏拙有关。

庆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话所说: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见识越少,人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

但太过显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肤浅。

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

02

格局变大,姿态自低

人在什么时候最能认清自己?

——低谷时。

苏轼的一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而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在那之前,他是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在那之后,他是躬耕田野的东坡先生。

其实这场牢狱变故对他来讲,最大的打击,不在仕途上,而在精神上。

曾经的苏轼,怀抱经世治国之心,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作为。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次被诬陷、被迫害的过程中,他终于慢慢认清了现实的无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写于这样一种感慨之下。

有人做过统计,苏轼一生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

从湖州、黄州,到杭州、徐州,再到后来的惠州、儋州,他的足迹越走越远,心境也变得越来越通透。

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处实现,官职再低,只要能真正的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在徐州任知州时,洪水泛滥,苏轼亲荷畚插,和全城百姓一起奋战了七十多个昼夜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在杭州两次任职时,他先是清淤修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亲自组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才有了日后美丽清澈的西湖水。

不仅如此,他还将怡然自得的心态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开荒种地,煎茶煮食,日子再清贫,也不忘“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再乐呵呵地吟上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

《菜根谭》中写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人生变化无常,追求高志固然没错,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时不懂顺势而为,不知容忍谦让,就容易陷入执迷,难得安乐。

苏轼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做到了高处立,低处行,能以出世的豁达之心做入世的寻常之事。

而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大的格局,对世界、对人生自会生出更多敬畏和谦卑之心,姿态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此来形容苏轼的一生,最适当不过。

在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后,晚年的他早将荣辱得失都看作浮云,就连生死大事,也能视之等闲。

被流放到海南时,他已是六十多高龄。

在这样的年岁,要告别家人,翻山渡海,却往荒芜瘴疠之地,换做别人,可能只会越想越悲凉。

他却很快就释然了,潇洒长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来都来了,那就把它当作人生难得的见闻,好好过日子吧。

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他完全丢开了身份的束缚,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和当地老百姓交友,想着法子在贫瘠的生活寻找滋味。

每次去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回去,朋友家的孩子们便吹着葱叶为他相送。

他在感动之余,又诗兴大发,写下“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何必对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哪怕远在万里之外,溪边自有真情的乐声相送。

此时的苏轼,就像一位返璞归真的少年,心性变得愈发简单,为人也愈加诚恳谦逊。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开篇就词谦语恭地写道:

“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意思是,自己天性拙直,学问低下,因获罪多年、被贬废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

与其年轻时的诗作相比,足以见思维之沉淀,境界之升华。

对于暮年的苏轼形象,我总会想起,他曾给好友董传的一句话: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再多磨难,也从未能磨灭他的才华和光辉。

相反,越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越彰显了他的胸怀和气度。

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传闻,人们发自内心地怀念他,敬重他,认可他。

《礼记》中有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活得谦卑踏实。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高度,只能来自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正视。

是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有放低自己的勇气,也有无畏向前的底气,方为大境界。

常言道:人生难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人只有把姿态放得低一点,才能看到自身局限性,以更大的心胸接纳世事,学会成长。

让一个人高贵的,从来不是出身,而是修养。

点个赞吧,放低姿态做人,默默耕耘,养得根深,生命自能枝繁叶茂。


苏轼  人生  满地  黄花  

上一篇:春跑
下一篇:春风化雨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