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随手札记 《神奇的壮锦》读后感锦集

《神奇的壮锦》读后感锦集

收录时间:2022/5/9 9:08:07

关键字:壮锦  故事  绘本  创作者  

阅读:218

  《神奇的壮锦》是一本由刘旭爽 / 李清月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奇的壮锦》读后感(一):《神奇》的后感

  如你们所愿,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说这部绘本。

  故事、情节、笔触、色彩,从最终的完成度和艺术表现力上看,是优秀的,是那种登堂入室的佳作,被市场和读者所追捧,也被冠以国际奖项的殊荣。这是对作者、绘者、策划、出版人努力的褒奖,也是wǒ men读者衷心的感谢。

  然而,我想说的是另一段奇怪的体会。

  二十分钟,这是我看这部绘本的总共时长,太短了,至今我都觉得这个时间太短,甚至觉得是对创作者的不礼貌之举。但也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不痴迷于艺术创作和民族文化的普通it工程师,被一个念头萦绕——“这是一个好有趣的创作,改编故事的人,画画的人,一定是蛮有趣的家伙”。结束这个二十分钟之后,某个下午,当我的眼光追着猫咪,再次扫过桌上这部绘本的封面,我又被这个有趣的念头点亮了头脑—— “他们在创作这绘本的时候,到底是怎样一种奇特的思考,怎样一种体验?”

  “我就是妲布?我能为锦织里的心之所向,而不顾冰海火山?我最终能否达成所愿?”

  “我是躲在圩市里的小鬼,我是桃源里打哈欠的小狗,我是勇敢潇洒的大石马?”

  “我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没有养家的艰辛,没有子女的牵绊,没有创作的苦闷,没有死去的悲伤。我想,我去的地方,一定让我心安。”

  我这种普普通通的读者,不文艺,不敏感,不深刻,不优雅。却又有这些不合常理的思考,像躲在高脚床底的小怪物一样,让人觉得好奇、刺激和可笑。然后就是更奇特的体验——参加了线下的创作分享会。

  我看到了九九的紧张,看到了丝绒的从容,看到了雅文的腼腆,还有大田的???我想想,该找一个词语来夸夸大田,是啥?是啥?哦!是大方!给了我赠品啊!

  我尝试通过这部绘本去理解台上的分享人,去接收和理解他们对于理想家园的思考。讨论的主题有些飘渺无绪,他们略显生疏的分享技巧,似乎是有玻璃罩子将他们罩住了。我敲敲这玻璃罩呀,九九就在里面手舞足蹈地告诉我说:“我呀~其实还想画更有趣的东西给nǐ kàn哒!” 而我,就把自己的大脸贴上这玻璃罩,对着喊:“我知道呀!我也好期待啊!” 这场面让我心膛噗通噗通,就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友突然出现在了眼前,闪闪发光,让我露着傻笑,眯着眼。

  而我身边那个插画师女友,则是浆糊大王地迷瞪着,紧张又迷茫地冲着玻璃罩里的友人抛着花瓣,用一个切题却不合氛围的问题,来温软分享会上略显萍涩的气氛。她和我一样都激动,在努力与分享人建立思维与情绪连接的时候,显得紧张和稚嫩,感觉思绪和情感被火精灵点燃后,又被冰怪禁锢在现实世界的仪态端庄里。

  一本《神奇的壮锦》开启了创作人和普通读者的奇特连接,第一次是在翻开纸面的时候,故事和画面,触碰到了眼后。第二次是在合上书后,情绪不停的酝酿在心中。第三次是在分享会上圆乎乎的话筒,说出噗通噗通的感想,说出对于艺术创作、理想世界以及人与人如何建立起共鸣的欣喜。还有就是现在,我写下这些思考的时候,再一次为主创人员的努力和魅力献上敬意。

  这部绘本也许不应该只是作为传播传统民俗故事的优秀范本,或者作为在插画领域开拓新思路的先锋代表,而被wǒ men这种普通读者铭记。它也许是奇特的一把油纸伞,在当下匆匆如流的现代雨林里,撑出一片干地,让低头的人看到远处,也有一双明眸在看着你,对你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神奇的壮锦》读后感(二):一段感人的寻梦之旅

  文/林文宝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一幅幅的插画,宛若是石窟的壁画,举凡造型与用色都仿中国敦煌壁画的错觉,可见画家的用心,有着浓厚的民俗画的味道,却在临摹以前的作画方式中,融入现在的构图,让人惊艳,印象深刻。

  “图画书”一词来自西方,指的是以文字和图画共同叙事故事的文类。在《神奇的壮锦》中,可以意识到创作者的野心,无论在故事,尤其是图像的叙事,彻底使用中国图画中创作的元素进行创作。较为有趣的是,创作者在每幅插画之中,使用手写字标注“妲布”与“勒惹”,仿效中国传统“绣像”的概念,非常特别。除人物会在图案的旁边予以标注,让读者清楚画家所示,有趣的是,抽象的概念也被会标注在插图当中。例如,其实在文字叙事中,早以文字“一阵大风”诠释,没想到在插图里又以手写字“大风起兮”的文言文呈现,相当特别。

  除此,这本图画书的文图合作相当精彩,文中只有以“多繁华的市场啊!多奇妙的玩意儿啊!多古怪的小贩啊!”表示,而插图却有各种巧思与设计,犹如观看《清明上河图》的错觉,例如你会在插画中看到“羽衣郎”,他身上穿着一袭画着很多鸟的衣裳,胳臂上还停着一只大鸟,而羽衣郎正吹着萧,但这个人根本在故事中没有被提及;插图中还可以看见白马在跳火圈,甚至还出现梦婆汤等稀奇古怪的事,相当有趣,处处惊奇,这些可爱的设计都只是要表现出文中“奇妙”二字,可见创作者的百般用心。

  我会把这本书定义为文化绘本,不只是在故事而已,连图画都能将读者带回历史的现场,让读者沉浸在中华文化所带给读者的历史氛围,这并非随意能做到,但是这本图画书做到了,属于中国的故事、哲思、文化、绘画艺术,每个地方都不马虎。

  《神奇的壮锦》是改编壮族的民间故事《一幅壮锦》,最后以图画书的方式呈现,基于图画书的形制,将故事略微改编,着重在妲布的寻梦过程,她在寻求属于她的“桃花源”,她相信有朝一日,她绝对可以找到这个迦南美地;透过这个故事,读者也可以学习到妲布的精神。妲布专心一致,投入所有心血创造作品,才能让壮锦的一草一木栩栩如生。此精神也呼应这本图画书创作的精致,无论是在故事主题的定调,或者在插画各种细节的考究与不马虎,不只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妲布的奇幻追梦之旅,也为wǒ men在场示范何谓职人精神——投入且专注于各种细节所表现出的专业。这样的创作精神也提醒着所有创作者,唯有全心投入作品,作品才能被赋予灵魂,藉以感动读者,就像是妲布的壮锦一样。

  这是一本美丽的图画书,每个小细节都可以看见创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爬梳与热爱,最后用文中的一句话做总结,“毕竟心怀热念的人,永远不会被生活的局促束缚住想象的翅膀。”或许妲布要用这个故事告诉wǒ men,虽然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不过wǒ men或许可以秉持着“妲布精神”,勇敢的做梦与追梦,我相信有一天wǒ men绝对能找到属于wǒ men自己的桃花源。

  《神奇的壮锦》读后感(三):共赴一次想象力之旅

  文 / 田晓耕(特约策划,壹勺文化负责人)

  在广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山的脚下有块平地,平地上有几间茅草屋,屋里住着妲布和她的三个儿子。妲布是位老太太,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妲布的织锦手艺,日子过得很贫苦。有一天,妲布拿着几幅壮锦到圩上去卖,看见了一幅很漂亮的画,画里有一个美好的村子,有高高的屋子、美丽的花园、大片的田地和池塘……

  画里的景象深深地吸引着妲布,于是她用几幅本来要换米的壮锦换了那张画。在回家的路上,妲布一直想着,如果自己能住进画里的村庄就好了。

  图/动画《一幅壮锦》,1959,钱家骏执导,下图出处同。

  回到家,妲布和大儿子说:“wǒ men最好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啊!”

  大儿子撇撇嘴说:“做梦吧!”

  妲布对二儿子说:“wǒ men住在这样一个村庄里才好啊!”

  二儿子撇撇嘴说:“下辈子吧!”

  妲布皱着眉头对三儿子说:“不能住在这样一个村庄里,我会闷死的。”

  三儿子安慰妈妈说:“你的锦织得好,锦上的东西都鲜活活的。你把这张画织在锦上,nǐ kàn着它,就像是住在美丽的村庄里一样。”

  妲布说:“你说得对,那我就织吧,不然我会闷死的。” *

  就这样,妲布一连织了三年,大儿子、二儿子不停地抱怨。这三年里没有钱换米吃,只有三儿子上山砍柴,用柴来换米,养活一家人。

  妲布不分昼夜地织锦,晚上织锦的时候,照明用的油松冒出很大的烟,把妲布的眼睛熏坏了,妲布的眼泪滴在锦上,她就把眼泪织成了清清的小河;织到第二年的时候,妲布的眼睛流出了血,血滴在锦上,她就把血织成了火红的太阳和鲜艳的花朵。

  最后妲布的壮锦织成了,它实在太美了!

  就在大家围着壮锦赞叹不已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从西方刮来,把妲布的壮锦吹走……

  每次读到《一幅壮锦》的故事,总是有很多感触。妲布是一个老太太,过着很普通的生活,日子有些穷困,大儿子和二儿子看上去又不太孝顺。妲布都到了晚年,还要辛辛苦苦地靠织锦来养活一家人,真是一个有点可怜的老太太!

  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发现,妲布日复一日地织锦,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却蕴含着非凡的力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就向wǒ men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壮族老太太和她的儿子们的一次传奇经历。

  妲布的传奇,从一幅画开始,她用三年时间将画上的世界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点儿一点儿地织在锦上。在这三年里,妲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她做的事情对旁人来说又显得毫无意义。妲布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苦难好像毫不在意,她一门心思地构建着自己的理想世界,那个理想世界值得她去追寻,甚至用生命去换。也许正是因为妲布的感召,wǒ men决定再次把这个经典的故事呈现出来,wǒ men迫不及待地和故事里的妲布、勒惹一起踏上《神奇的壮锦》之旅。

  图/《神奇的壮锦》,九个妖 绘,下图出处同。

  披星戴月织锦,唧唧复唧唧

  时间流逝,织架上的红漆掉落

  《神奇的壮锦》的故事发生在妲布的壮锦被风吹走之后,作者改变了原作中三个儿子依次踏上寻找壮锦之路的结构,集中描写三儿子勒惹和妈妈妲布共同寻找壮锦的旅程。这样的改编,一方面是考虑到图画书的容量和叙事方式,另一方面作者试图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聚焦在妲布与三儿子勒惹的身上。这本书的画面极富想象力,画家借鉴了壮锦和壁画的叙事方式,向wǒ men再现了原作中壮丽奇幻的寻锦之旅。

  作家在故事中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打破,妲布和勒惹一离开家,神奇的旅程就在现实和想象中同时开始,不分彼此,互相融合,你会发现圩场上不仅有平常的商贩,还有神话传说里的各种角色,热闹非凡!

  在经历过火与冰的洗礼后,妲布辛苦织锦的场面又浮现在wǒ men眼前,这一次她织出的壮锦也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国。

  穿过火山

  冰海

  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啊,勇敢的抗争和不懈的追求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在这个美好的故事的结尾,妲布如愿以偿地住进自己的理想里,她的三儿子勒惹成了母亲一生中最重要的见证人。

  荒诞离奇的民间故事里,总有对生命的探讨。两个版本的创作者借一次奇幻的寻锦之旅,将自己的想象、思考和情感融汇在图画和文字之间。我相信当你拿起这本《神奇的壮锦》时,你会欣然地加入妲布与勒惹的旅程,与他们一起在圩场上打听壮锦的下落,一起在冒险中寻找遗失的理想家园,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回忆起这趟关于想象力的生命旅程。

  采风资料:

  织壮锦

  壮锦,壮族的传统手工织锦,用来做衣裙、巾被、背包等。

  采风,山边小庙

  《神奇的壮锦》读后感(四):唧唧复唧唧,一幅壮锦的游园惊梦——我读《神奇的壮锦》

  关键词(一点前情提要):实用主义,理想主义创作的限制、边界创作风格,情感表达故事的讲述与观看元素细节创作的内核,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作品

  这篇关于绘本《神奇的壮锦》的评论,是出于一点神奇的契机——

  事后策展人想要再问些问题,放在和本书相关的采访内容里。也许原本简单回答一下就可以,但我在想着要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好多话想说,就有了这篇文章。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周日下午的分享会上, 一位童书策划人和三位创作者一起坐在台上,台下是创作者的朋友、出版编辑、读者,台上四人围绕各自擅长领域(童书,插画,诗,动画)以“谈谈你的理想家园”为主题发散开,做一次对谈。

  在来之前,我已经早几个月读过这本书,同时自己也是插画师,正在截稿期之后的创作拖延中苦熬,从运营转至插画、专职创作不到一年。

  对于国内最好的青年插画家的画,我自觉是不敢多看的,又总是忍不住被吸引。担心自己忍不住去模仿,又模仿得太着痕迹;恐惧自己画不出来,画得不好,不能一直画得这么好。人总倾向于看到最坏的、同时憧憬最好的。这是创作者的比较和嫉妒心。

  六个月前,读这本书的体验像在钟摆两极摇摆,边惊叹画得太好了,边想我可能永远画不了像她这样好,读完赶紧收起来......但,毕竟我不是她,也不会成为她呀。

  彼时坐在台下,一边想尽力想理解抓住台上漂浮的理想思绪、同时满脑子都是些实用具体的问题,我在手机上一条条记下来防止待会儿忘记,同时感到焦灼,像一个徒劳疲倦的工蜂期望着能从这次现场分享中吸取到蜜汁,走一遍他们走过的路,不,也许我只是在逃避自己创作的痛苦转而企图窥视出一条捷径。

  这想必是创作者的实用主义。

  之后观众提问环节,很容易就发现了与之类似的、读者的实用主义。

  绘本的主要阅读者也许是孩子,购买决策者却往往是成人父母,父母关切的是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该怎样做让我的孩子也能画出自己的故事。

  说到诗歌,假如不能从中得到美感或者智识上的享受,假如不能为我所用,诗和顺口溜对于“我”有什么区别?

  台上台下间隔几步的同一场域,wǒ men想要探寻理想家园,同时也揣着实用的目的,急切想在别人身上寻到自己的钥匙。

  再然后,男友说到了下雨中的小巷子,讲到经历和视角的局限,说者和听者的预期差异。

  这突然像是翻过了一个篱笆,,在语言沟通的连接中,实用和理想握手言和,界限消弭。wǒ men由己及人,再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都感到自己似乎获得了理解、体谅和安慰。

  假如谈到创作者的限制,也许会是关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忧虑,永远不够用的能力和时间,以及合作创作的内容,假如和自己当下情感不能完全契合,也会遇到表达的障碍。

  如果想要与外部世界建立起连接,创作往往也需要在实用和理想间寻找折衷,特别是对于图画书/绘本这个体裁来说。

  创作者要在现实的规则下、在有限的空间里回旋,同时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

  这有点像是住在贫穷寨子里的贫穷的妲布,为了养家每天辛勤地织布,织了一辈子的锦织驼了背织坏了眼睛,然后把织出的锦统统拿去卖钱。但是妲布仍然不休息,为了在生命终结之前只为自己织出那一块梦想中的壮锦,手指流血就用血织成一轮红日,眼睛流泪就用眼泪织成一片汪洋。

  这样的痛苦和艰难,wǒ men拨开故事的表皮走进去,突然被一颗飞窜的流星尾巴扫过眼角,不住地疑惑和追问——

  ...

  这会是那条逃不掉绕不开的荆棘之路吗?

  在创作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我想将《神奇的壮锦》和《长发妹的秘密》做一个粗浅而且非常个人的比较。两本书同出于壹勺文化策划的中国民间想象力图画书系列,文字作者都是刘旭爽,后者的图画作者王笑笑,是我非常喜欢的插画家。

  如果说,笑笑是以明亮色彩、奔放笔触、孩童的希望和天真,柔软又热烈地包裹着生活的核。

  (上图为《长发妹的故事》封面,来自王笑笑的微博:笑斯洛夫斯基)

  (书上架后第一时间买回家我的实拍图)

  那么九妖则是内敛的,画面中有各种古灵精怪,如梦境一般不那么连贯甚至碎片式的氛围,在各个角落偷偷撒下自己的痕迹,自己总能跟自己玩儿得很开心。

  (《神奇的壮锦》插图,来自图画作者李清月的豆瓣:九个妖,下同)

  外放和内敛是心的两个切面,前者直观、后者深潜。但情感是共通的,把自己代入到画面的各个部分,也能收获到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在画的背后,在我的印象里,她们好像总是能哗啦啦地扣上一顶小帽子、甩着手脚。我很喜欢,又很羡慕,我也想像她们一样。对着她们,我心里汩汩地好像很容易有一闪一闪的点子冒出来,和说不完的话。

  像摄影一样的画,强调画面主体,焦点、近大远小、是wǒ men所常见和熟悉的,也是最接近现实世界的。在这些画里面,非主体物往往是为交代环境、烘托主体而存在的。wǒ men随画家的眼睛,透过小孔成像,看到画家所看到的。有点像一条吊坠项链,环环相扣,主体分明。

  在掌握透视理论之前,中国壁画和西方文艺复兴湿壁画却有种和谐的一致,他们更像是很多散落的珠子,需要观者自己去一一找寻。

  之前看《局部》陈丹青讲中国水墨画的长卷轴,古人看画并不是像wǒ men现在把画全部摊开来放在案上去看,而是拿在手里逐渐把卷轴打开,视线随着画面露出、由一端看到另一端。才是移步换景、主动发现的乐趣。

  不过这也需要一些耐心,我以前常常没有这样的耐心,毕竟自己移步太累,如果风景或元素类同又难免感到乏味。

  这就必得拿这张画好好说道说道,妲布和勒惹出发寻找壮锦,却步入了圩市的一场游艺会。

  画中的热气扑面而来,让我想到小时候的乡镇才有的赶集/赶会,想到那时读过的八仙过海(东游记),想到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吕洞宾......

  我想象自己是画中的那一棵柳树(“柳娘子”),画中人经过了我,而我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这次再看,重新发现了好些有趣的细节。

  和尚买到或者化缘到了热腾腾的包子,经过梳子摊,那头戴莲花、盘腿坐着卖梳子的是谁?是何仙姑吗?她在向和尚兜售梳子吗?

  好多脸都像是面具(有傩戏面具,甚至还有巴西狂欢节中的面具),这些角色是画里的演员,在道家寺庙、园林假山盆景、漆器屏风中间,随着不同的布景一一登场......

  画家需要对故事进行重塑,去抽象和符号化。难得的是,这里并不是符号的重复堆砌,是有趣且泛着勃勃生机的,画家本人也曾在自己造出的这个园子里反复流连,沉浸其中、津津有味地跟现在读这张画的wǒ men一起漫游着。

  这让我同时想到曾看过的一些波兰的海报插画、捷克动画,还有法国导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的动画短片《恶魔的面具》《演员》。

  介于真实和虚幻之间、类人和非人之间,我很为这些面具、演员、机关偶人的形象和寓意着迷。

  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ean-françois laguionie)导演动画短片《演员 l'acteur 》(1974)剧照

  还有手写文字与图画之间的缀补,是绘者自己对画的标记和解读。

  画中的手写文字(有点像牌匾、对联,甚至藏头诗:像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足为外人道),面包屑一样标记出了彼时彼刻从绘者头顶照过的灵光,让我看到“九个妖怪”跳跃过的痕迹。

  接下来,让我最终回到策展人桑桑抛出的问题:

  “这部绘本作品最让你欣喜的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给你们什么感受?”

  我觉得是在他们为寻找壮锦初上路时遇到的插曲,也是画家以此书为媒做的一场游园惊梦。

  这张画是我认为的画面的高潮,也是在辛苦的跋涉之前、在寻到壮锦之前,关于所要追寻之物的最好部分的想象——“他们感叹着,眼花缭乱,几乎忘记了自己的目的”。

  奇妙的是,在画面的高潮之后,还有一波故事与文字的高潮在前面等着我。

  面对火精灵的陷阱和怒火,妲布说了什么,这时候wǒ men又看到了什么?

  “带我去那个村庄吧,那里的阳光永远温暖又清凉......”,火中的村庄“毫宅”有种透明的琉璃质感。

  当冰怪在大叫着“寂寞哇!寂寞哇!”的时候,讲故事的能手勒惹说着妲布的坚守和热望:“这幅壮锦,是妲布为自己织的,谁也不卖。”

  一个人走进一只核桃,做万象观,最终将会发现那面印证自我的镜子。我努力接触这个世界从这一切中去寻找我,我给自己戴上多重面具然后再一层层卸下,之后重生为我。观天地,观万物,观自己。

  就像九个妖说“没有一种想象是孤独的”,就像我参加这次分享会的经历,就像诗人丝绒陨说他在从崇明回来的高速路上和另一辆车中的小男孩随汽车行驶前前后后地相遇对视、如同和自己童年的相遇一样,就像雅文在自己8分钟的动画短片和现实生活里都选择了回到家乡种下一粒金种子,就像读这本书,从桃源乡中发现自己,从人到我,又由我及人。

  (雅文导演的动画短片《种子传说》概念图)

  在故事的最后,wǒ men看到了勒惹的背影,妲布在自己的故事里、在自己梦想的村庄里,冲着外面的wǒ men微笑。

  wǒ men看着别人的故事,惊叹着,同时心下手中也正默默编织着自己的故事。

  当故事讲完了,wǒ men自问自己织出了自己的壮锦了吗?我寻找到的是最初那一幅壮锦吗?

  假如再给我一些时间,假如是一年后的我来写,那我会更加专业精进、有更独到的角度吧。

  假如再给我一些时间,假如是一年后的我来画,那就可以弥补掉更多的不足。

  但真的已经很好了,回到现实世界、在实用的基础上,我也只能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最好了。

  另外,这也是绘本的奇妙之处:好的绘本是削去门槛的,因为足够精炼简洁,得以留下充足的解读空间。任何人,无论什么学识、背景、年龄都可以读,也都能读到自己想要的,发现出乎意料感动惊奇的部分。

  很多时候wǒ men都习惯于解决问题,封闭感受,wǒ men习惯于通过工具化自己去工具化他人,然后共同构建这个世界的工具化。在读绘本的时候却可以稍稍把这些放下,去感受,让感受占领我,感受我之为我。

  wǒ men为了寻找自己的故事而上路,走过圩市,穿过火山,跨进冰海,wǒ men时不时地就会感到寂寞,也许故事讲完海底又传来冰怪的咆哮,wǒ men永不满足。

  故事讲完了,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一不小心写多了,自己想说的超出了需求的,这又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想要自我表达的实用主义,因此我也仍然是为我而写的。(在我昨晚还在列关键词的时候,男友的文章已经写完。写得太好了,比我还好,又把我看哭了。当下宣布等我的书出版了,也要让他给我写一篇!)

  谢谢大田的图书策划和分享会组织,谢谢桑桑策展和媒体老师的问题,谢谢你们让故事得以发生。

  谢谢作者刘旭爽&绘者李清月共同创造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创作者也作为读者读到、参与到作者的现场讨论分享,能从自己的织布机前暂时抽身、然后再以己为轴回顾所观所感写到这里,我觉得奇妙,幸运和感激。

  陈丹青曾在《局部》的第三季结尾说“现在,听见吗?wǒ men的北朝师傅朝着《局部》第三季齐声叫到:除了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除了敦煌、云冈、麦积山,还有我呀!还有我!”

  现在我由勒惹的背影转身回望这幅壮锦,望着壮锦里的妲布,望着自己。这声音又在我耳边一遍遍地呼啸起来......我身体里无数的细胞分子朝着我齐声叫到:还有我呀!还有我!

壮锦  故事  绘本  创作者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