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丹玉
青山不老人易老,我所熟悉的三位好医生,都跨进退休的门槛了。有人把退休称作“安全着陆”,是啊,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也被列入“高危职业”的行列了,能坚持到顺利退休,平安着陆,不啻是一种修为。“杏林三老”的故事,就是关于医生、关于退休的故事……
三老之首是英老医生,他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平头短发染上点点秋霜,瘦弱的身体再也经不起疾风迅雨。英老一生治病救人,如今自己也备受疾病的折磨。今年年初英老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声带不可逆转地受到伤害,发不出声音了。
乡亲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深深地为他感到难过。英老身世坎坷,一出生就受到命运的捉弄,如今晚年又遭磨难,怎不令人扼腕叹息!那些与英老同龄,曾经一道上过私塾的同学,至今还记得他瘸着腿、一脚深一脚浅,蹒跚走过村头柿子林去上学的身影。家贫、腿疾、聪明好学、性格倔强是英老年少时留给大家的印象。正是先天的残疾,促使英老走上学医、行医的道路。几十年来他一边当“赤脚医生”,治病救人,一边潜心钻研药学,独家研制出数款疗效显著的药物,救治了无数患者,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英老身体怎么样了?精神还好吗?”在他到医院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里,村民们心里都十分挂念。大家对英老的关心,归根结底,源自于对他一颗医者仁心的感念,感念他几十年来行医路上,表现出来的对病人的尊重和同情。比如大家夸赞他的打针技术高超,其实这里面有他的一片良苦用心。看过他打针的人就知道,他下针手法娴熟,右手推药的同时,左手会拿着一支消毒棉签,轻轻地挠触针口周围的皮肤,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如果来打针的是小孩子,他会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逗引孩子说话。一问一答之间,针就打好了。
因为是邻居,我小时候经常出入英老的诊所,很喜欢观察医生给人看病的过程,也早早知道,这个整天忙忙碌碌的医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今年年初听到英老患病的消息,我心里一直感到沉甸甸。直到有一天,从家乡来的人告诉我,英老身体康复后用上了“电子喉”,学会了用食道发音,在仪器的帮助下能够说话啦!虽然声音还很微弱,但他还是开放诊所,接诊上门求治的患者。我心里感动至极,也突然领悟到,像英老这样的医生,职业就是他的生命,病人就像他的亲人,只要他还“健康”地活着一天,就不会将病人拒之门外。他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休”两个字,他将和疾病抗争到底!
他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慈祥的老医生,愿意将健康亲自送进病人的家门,他就是文老医生。文老退休前是镇医院的副院长,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他退休后被医院返聘,发挥余热,继续为病人服务,坚持到现在已经有十一年了。文老退休前买了小汽车,但其实经常驾驶的还是那辆旧嘉陵摩托车。这辆摩托车载着他穿街过巷,走遍全镇的每一个角落。十几年前《潮州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曾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写他长年坚持到岗山水库库区的山里面去为病人治病。的确,他时刻以病人为重,年轻时半夜里紧急出诊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如今退休了,病人家属不敢深夜敲他家的门,但白天出诊仍是风雨无阻。
文老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善于揣摩病人的心理,能够通过亲切的谈话巧妙化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于那些久病卧床,身心痛苦的高龄老人来说,他就像“天使”一样翩翩而来,来了就悉心照顾着他们的病情,也熨帖着他们愁苦的内心。很多人见过文医生给年迈的病人看病的场面:他坐在床边,戴上听诊器,一边给病人检查身体,一边细细询问他们的病情。遇到病人倾诉烦恼,表达焦虑的时候,文医生就会耐心进行开导;倘若病人和家属有什么问题,他也会耐心地一一解答,绝不敷衍了事。文医生是病人们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他的退而不休,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一种福音。
医生的孩子还会愿意当医生吗?这个答案因人而异。我所知道的,楚医生就成功地培养了两个医生儿子,甚至于两个儿媳妇也是同道中人,令人称奇。楚医生退休前是镇医院的主任医生。在职时他是一个“工作狂”,可以为了病人牺牲自己的假期,可以为了病人的权益与医院领导吵架,可以为了帮助贫困病人渡过难关而贴上自己的工资。朋友们评价他是个品德高尚、个性张扬的人。他的退休也充满传奇色彩:一是谢绝医院返聘,二是宣布“金盆洗手”。果真,他退休之后学那闲云野鹤,过起了散淡的生活。对于他的选择,有的人不理解,有一些议论。别人的议论丝毫不能影响到楚医生,他依然遵循自己的内心,把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把心境造得明明净净。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古书,退休后家里的藏书不知不觉增加了两个大橱。在他的影响下,一对孙女也成了小小的“书虫”,阅读量大大超过了同龄人。他说,希望孙女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医生。
三位好医生,都将人生的盛年献给乡村医疗事业,赢得群众的称颂。当晚年来临,他们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姿态,或坚毅、或柔韧、或自在,可谓品之皆有道,仰之如高山。高山静默,三老也始终平凡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