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人生感悟 庄子的人生智慧

庄子的人生智慧

收录时间:2021/5/20 17:05:33

关键字:庄周  无用  学生  浮游  

阅读:237
下一篇:生活的智慧

作为一个平常人,平日里工作忙忙碌碌,偶有点闲暇还要被柴米油盐的琐事所累,哪来的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古代的传统文化当代人了解已经很少了。wǒ men所接触的传统只不过是现在能看得见诸如过年贴年画之类的与生活有关的传统文化了,至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也只不过是听听名词而已,对其中的深意除了那些专家、学者们好像没人去追究。其实即使想了解也没那个,终归不是生活所必需。再说真的翻一翻古文,当今的人也没有文言文的功底,看到那些“之乎者也”也是头昏脑胀。

要了解古代文化,如果有的话,不妨看看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这是不懂得文言文的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捷径。但这些研究成果也许带着研究者的成见和色彩,也不免有所偏差。不管怎样,总比一点都不懂要好些。中国古代留下了好多好东西,如果不学习、不了解岂不可惜?抱着这样的想法,有时也翻一翻有关这方面的书,感慨良多。在《三松堂小品》一书中,有一篇关于“庄子的寓言与人生”的文章,文章说,道家出于隐士。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变时期,奴隶主阶级里的没落分子以及不愿意与地主阶级合作的人,把自己隐蔽起来,被称为“隐士”。他们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免受地主阶级的迫害。他们保存自己的方法之一就是装疯卖傻,装无用之物。

这里作者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庄周的哲学思想的。按这种观点来分析,庄周这样的古代思想家其实就是胆小鬼。这些胆小怕事的人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度里,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是很伟大的了,庄周的人生哲学可不是马克思主义。文中说,《庄子》讲了些“无用之物”的故事。《山木》篇有一个故事:庄周带着他的学生在山里走路,看见一棵很高大的树,一个木匠坐在树的旁边,并不采伐。庄周问他为什么不采伐。木匠说:“这棵树虽然高大,但不成材,没有用处。”庄周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记住,这棵树因为无用,才保存了它的寿命。”晚上,庄周住在他的家里。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庄周带弟子上路,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无用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无用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材与不成材之间。”就是说,即不表现太有用,也不表现太无用。

《养生主》也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就是说,不可表现太好,也不可表现太坏,经常走好坏之间的中间路线。在《山木》篇中庄周又说,这个中间路线也不保险。他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zi),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乘道德而浮游”就是《逍遥游》所说的“以游无穷”。“浮游乎万物之祖”就是《齐物伦》所说的与道为一。“无誉无訾,一龙一蛇”就是《人世间》所讲的混世。“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要常为主动不为被动。这样,就什么麻烦都没有了。(以上基本上是冯友兰先生的原文摘录)

其实我的理解更简单,就是见风使舵,顺其自然。问题是看不清风向怎么办?什么时候该象龙一样腾飞,什么时候该象蛇一样蛰伏?能认清形势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此看来,庄子的人生哲学里是讲如何顺应形势,“承道德而浮游”。在形势有利于自己的时候要有所作为,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即像蛇一样蛰伏起来。其实现实社会这样的“大师”还是有的。如邓小平,三起三落尽人皆知,他的人生我想就是“一龙一蛇,与时俱化”。在他下放工厂的时候,始终保持沉默,但又时时关心当时的形势。正是他的人生,才有了以后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而刘少奇就不同了,在被红卫兵揪斗时还大呼小叫“我是人民代表选出来的国家主席”,从而落下了被整死的下场。可见庄周的人生哲学还是大有用处的。至于“材与不材之间”现实生活中用处更多。如果是做官,在你的面前不可表现为大材,亦不可表现为无用。表现出大材势必会让不悦,继续升官发财可就成了障碍。如果表现为无用,人家会把你当成“白痴”,升官发财也无望。还是“材与不材间”最为适宜。就教育而言,自2000年以来,“素质教育”大行其道。你要真搞素质教育,真的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那势必又要影响学生的成绩。领导要的不是这个,是成绩,是升学率,因为这最能表现领导的政绩。前些日子,一阵风的“学洋思”,因为洋思的成绩好,为什么会好?不用多讲人们也会知道,就是“抓得紧”,连饭前饭后都要给学生补课,不要让学生有丝毫的闲暇。名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要是真的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保证学生的休息和各种活动的情况下做到所谓的“三清”,那可是每一位教师都求之不得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非是考考考,周周考月月考。在总结时都在“叫好”,这个经验真好,是“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其实,每个人都在“装疯卖傻”,也许这就是“大智若愚”。nǐ kàn,庄周的人生其实早就渗透到人们的骨髓里了。你要真想做点事,你就非走中进路线不可,“缘督以为经”是必需的。只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做点文章。成绩要能说得过去,学生又能在各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尽管“未免乎累”,总还能保全自己,不被“下岗”或“解聘”。

记得前些日子看中央台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一个国外留学的教师回国后,准备大展宏图,把从国外学来的先进经验用于教育教学,进而推动中国的教育。在开始的一年里,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探究性学习搞得红红火火,学生,教师也有成就感。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课上学生活泼可爱。不想期末考试成绩却不,高一结束,进入高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领导干涉,必须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高三就更不用提了。这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很痛苦,自己很渺小,很无奈!”这位教师很痛苦,那是因为没走中间路线,或者干脆表现为“无用”,或者没能做到“承道德以浮游”。最后他也只好屈服了,回到了应试教育的“道”上来。对庄周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冯友兰老先生也有精辟的论述:

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内部分化为当权派和不当权派,这二派之间是有矛盾、有斗争的。知识分子也有“在朝”和“在野”的分别,前者称为“庙堂”,后者称为“山林”。这二者之间也是有矛盾又斗争的。在“山林之中”的知识分子,固然要用庄周的“超世绝俗”的思想,以安慰自己。即使在“庙堂之上”的知识分子,也往往用庄周“混世”的思想,以保全自己,所以庄周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仍然是是很流行的。儒家的思想固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道家的思想仍然和它分庭抗礼,相互为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平衡。例如晋朝的陶潜,本来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赞美荆轲,同情荆轲。但是他怀才不遇、沉困下僚,只得辞官不做,离开“庙堂”这条路,走向“山林”。……宋朝的辛弃疾本来是一个反抗金兵的农民群众武装的领袖,回到宋朝后,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也只好志向“山林”了。……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总要遇到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他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他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这段话说的多精辟。前边那位胸怀振兴中国教育的教师,他的探究性学习被应试教育所代替。起初是不甘心的,这就成了问题,所以痛苦。可后来不是也让位于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了?尽管很无奈,最终也还是“取消了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人才,也要学一学庄周的人生哲学,“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要不然,那可就痛苦不堪了。

“人才是馅,领导是皮。当有的皮包不住馅的时候,他就把馅掐掉一些,直到包得下为止。真正的‘大馅’,我劝你去找‘大皮’”。这话不知是谁说的,如果你不想像蛇一样蛰伏,你就按这话说的去做,去找一位“大皮”,让你的才能得以发挥。

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因为我也是开头讲的平常人,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了解实在太少。在这里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庄周  无用  学生  浮游  

下一篇:生活的智慧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