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笑就别勉强,读懂情绪的微表情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有些时候wǒ men不想笑,但却要假装很开心。有一个笑话就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现象:
某位领导手下有一帮年轻人,为了与大家拉近距离,这位领导经常煞费苦心地从网上找各种笑话,然后在第二天讲给下属听。他的笑话每次都让大家哈哈大笑,有些在吃东西、喝水的女下属,甚至会笑得呛到自己。而有一天,这位领导光荣退休,在欢送宴上,老领导为了活跃过于沉闷的气氛,又讲起了笑话。没想到,这次,他的笑话“失灵”了,餐桌上的昔日下属们,再没有爆发出笑声。领导很奇怪,回到家对家人说的时候,结果被他儿子一语道破天机:“爸,他们都是年轻人,你的那些笑话,他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曾经笑,那是给你面子,现在你退休了,人家当然不用再笑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维系人际关系,保持良好形象,有时候为了表现wǒ men的敬业与专业,wǒ men都要露出自己的“八颗牙”,时时展示最完美的微笑。然而,虽然wǒ men脸上是笑着的,但如果别人仔细观察,也照样能发现wǒ men笑容下情绪的微表情。
备受追捧的美剧lie to me(《别对我撒谎》)里有一个情节,是关于主人翁通过人们微表情的变化,看透他人内心的想法的。所谓微表情,就是“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做出的、短暂的面部表情”。可见微表情,其实就是wǒ men不想被他人,甚至是自己察觉的情绪。
比如,由于wǒ men自己的失误导致了损失,此时,如果别人来指责wǒ men,那wǒ men首先想到的就是辩解,推卸责任,指责声越大,wǒ men越是要辩解,哪怕是胡搅蛮缠也在所不惜。其实,wǒ men看似强硬的态度,却是对自身责任的掩饰,wǒ men的辩解不仅要说服他人,更是要让自己相信:“那是个意外,或者那是别人的错,跟我无关。”
而现在的格子间里的白领,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温和优雅的形象,虽然内心焦虑、不满、压抑,但也总是要面带自信而优雅的笑容。殊不知,即使wǒ men获得了“老好人”的印象,却往往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仅如此,长期对情绪的掩饰与压抑,对wǒ men的身体也极为有害。
曾经在北大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的钱钟书,是“不想笑就不笑”的典范,至今有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
钱钟书醉心于读书著书,不喜欢因为应酬交际浪费时间,更不喜欢记者采访。他拒绝采访,也拒绝摄影记者的镜头,即使是电话采访也照例不接受。对于“突袭”上门的记者,钱钟书常常就站在门口,与其稍微谈一下就送客。
《围城》出版以后,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想采访他的人如过江之鲫,也都被他谢绝了。而他拒绝的方式也非常简单,直接。一次,他的一位忠实的英国女读者,想与他见面吃饭。钱钟书几次婉拒都没有成功,最后钱钟书以自己特有的幽默语言说:“倘若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不仅对于普通读者如此,即使是当时的江青请他参加国宴,他也一口拒绝了。有一次,大年初一早上,周恩来与沈从文一起去拜访钱钟书。结果,他们刚走到门口,就被钱钟书拦下了,理由很简单:“回去吧,我很忙。”他丝毫没有顾及来访者是共和国总理与大名鼎鼎的作家。
深居简出的钱钟书对于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句名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在20世纪中国名人辈出的年代,钱钟书被称为“最聪明的脑袋”,他的治学严谨、专注精神、忠于自己内心的品格,都令人敬佩惊叹。
不想笑就别笑,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只要你的能力、地位、人际关系等达到一定高度,例如公司中的那些北大高材生,他们很清楚压抑情绪的坏处,同时由于个人能力,即便不从众,不奉承,领导拿他们也没辙。因此,很多时候,如果你不想笑,千万别勉强。
(1)不必压抑情绪
人有喜有悲,有怒有怨,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只要自己没有沉溺于这些负面情绪,且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与伤害,wǒ men就无须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虽然情绪会相互转化,但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也需要时间,不能忽视或者掩饰自己的微表情。
(2)如何了解自己的微表情
随时留意自己情绪的细微变化,对自己的积极情绪进行鼓励,如果是消极情绪,就要及时调整,积极寻找原因,及时关掉“源头”。否则,任凭消极情绪积攒、泛滥,最终需要用更激烈的方式、更多时间去释放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