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人性的弱点、爱与思维、生存与竞争、热情与勇气、自信与安全感、独断与自信、信念与政治、天才的本质、动物行为、拥挤与侵犯、人的天性、貌似侵犯等等。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读书赏析 读书笔记
注: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各自独立的,这造就了wǒ men孤独的本质。wǒ men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却又活在不同的内在世界里。自我意识、理性和想像力破坏了“和谐”这种物的生存特征。它们的产生使人变得与“众”不同,成了宇宙中的畸形儿。它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着生理规律而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同时他又超越了自然的其他限定;他无“家”可归,同时又被维系在它与一切生物共有的家庭之中;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和地方,他被抛进这个世界,又偶然地被迫离开这个世界。由于意识到自己,人认识他的软弱无力和他生存的局限。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完结:死亡。他无法摆脱自己生存的两重性:人不可能摆脱精神的纠缠,尽管他想超脱出来;人也不可能摆脱身体的束缚,只要他活着——他的身体使他渴望生活。理性既是人的福慧又是人的苦恼,它迫使人去解决那无法解决的两重性矛盾,永世不得解脱。正是在这个方面,人的生存与其他一切生物完全不同;人处于一种无法改变也无法避免的失衡状态之中。人的生活不可能重复自己族类他人的方式,人必须过自己的生活。人是惟一能感到苦恼、感到不满、感到被逐出乐园的动物。人是惟一意识到自己的生存问题的动物,对他来说,自己的生存是他无法逃避而必须加以解决的大事。他不可能退回到人类以前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他必须优先发展自己的理性,使自己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理性的诞生在人的身上造成了两重性,这迫使人永世不息地去寻求新的解脱。人类历史的动力是内在固有的理性存在,它促使人发展自己,并通过它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他才感到是在自己和同伴的家里。人所达到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他带来不满和困惑,而这极度的困惑又驱使人去探寻新答案。在人身上并没有天生的“进步冲动”;正是植根于人的生存中的矛盾使他采取了如今他所过的这种生存方式。由于失去了乐园,失去了与自然的统一,人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奥德赛、俄底浦斯、亚伯拉罕、浮士德);他被迫前进,不倦地致力于填充自己知识的空白,从不知变为知。他必须向自己说明自身,说明自己生存的意义。他被驱策着去克服这一内在的分裂;他渴望“绝对”,渴望另一种和谐,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与同伴、与自身分裂的祸根的和谐,并为此而殚精竭虑、苦恼万分。这种人性的分裂导致我所说的存在的两重性,因为它们深植于人的生存之中。这些两重性是人无法消除的矛盾。人只能以各种方式(如人的性格和文化)来反抗它。最基本存在的二重性是生与死。wǒ men必然会死亡,这种事实对人来说是不可更改的。人可以靠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历史的两重性,尽管人们可以采取种种方式来反抗它。人们用四平八稳起镇静作用的意识形态来抚慰自己的xīn líng,靠无休止地追逐快乐或拼命劳作来逃避内心的不安,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自由,把自己变成某种外在于他的权威力量的工具,进而泯灭了他的自我。但他仍然无法摆脱苦恼、焦虑和不安。在这种境遇之中,惟一的出路是:正视真理,认识到自己生存的孤独,以及世界对人的命运的漠不关心,认识到没有任何外在于人自身的力量能解决人自己的问题。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必须承认,只有靠自己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意义。生存的意义并没有定论:追寻这种定论就会有碍于对生存意义的求索。恰恰是这种生存意义的非确定性成了激励人去拓展自己的力量,过生产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富有价值意义;他也会懂得,只有一直处于警觉行动和奋斗的生存状态之中,才能摆脱人存在法则的局限、充分发展人的力量,在努力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不要回避困惑、惊奇,由此而不断解决新问题。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情境、认识到植根于人存在中的两重性,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务: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人潜在的诸能力——理性、爱(感性)、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人的理性力量使他能在与对象的实际接触时通过表面现象去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人的爱(感性)的力量能使他打破立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墙去理解他人。母爱并不以孩子长大后会爱母亲为前提条件,她是无条件的,仅仅依据孩子的恳求和母亲的反应。所以,母爱成为艺术和宗教中爱的最高形式的象征是毫不奇怪的。用来指称神对人的爱和人们对邻人的爱。在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宗教)信仰成了那些希望稳妥感人的拐棍,他们想在生命中寻找意义,然而却没有自己去寻找的勇气。在存在的生存方式中,信仰则完全不同。(人生意义由自己定义)“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这门学问是弗洛伊德创造出来的;既然是他的创造品,便深深的烙着他的人格标记,因此,这一门学问的伟大成就和它的缺点,都必须在弗洛伊德的人格里去追本溯源。弗洛伊德觉得,要想使生活有意义,要想扫除幻像,要想挣脱权威的桎梏,要想创自己的权威,惟一的工具,惟一的武器,就是理性。……他(弗洛伊德)觉得爱之中没有安全感;惟一有安全感的地方是知识,知识谁也夺不去。如果他想消除疑虑,想消除失败感,惟一的办法就是在知识界求得胜利。谈到弗洛伊德追求真理和讲求理性的热情,有一句话必须先在这里注明一下,就是他认为只有思想才跟理性有关。因此,情感与情绪就是非理性的,因此也就不如思想。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大部分都有这么一种偏见。他们认为只有思想才会让人进步,只有思想之中才有理性可言。(现在也都这样认为)追求真理的勇气是一种特殊的勇气,这跟牺牲生命,牺牲自由或财产的勇气不同。要追求真理,讲求真理,就要冒着孤立与寂寞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在大多数人看来比死还可怕。然而追求真理的人却必然会遭遇到这种危险。真理与理性是跟常识与公共意见相背的。大部分人都仅仅抓住一些方便的借口过日子,从表面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