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我国最传统、最有代表性的节日,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这个节日该如何庆贺一事,已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讲究颇多,许多还相传至今。但在今年春节,笔者却发现,不少市民选择了不同以往的方式来欢度假期,也由是引发了一些争议。
如今过年“破了规矩”的,还真的不在少数:有的市民为了不让家里老人太劳累,不只年夜饭是在饭店解决的,家里来了拜年的客人,还会用叫外卖的或者全家出门下馆子的方式,解决餐饮问题;有的市民征得全家大多数人同意,开始执行拜年不拎东西、相互不打红包的减压政策,大家都乐得轻松;还有的市民干脆整个大家庭一起约去风景优美的地方,住在酒店里过年……
近年来,由于人们经济收入的逐步提升以及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的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过年新方式慢慢出现,对传统年俗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人叹息“过年的年味没有了”“年味变淡了”,但细细观察,即使大家都在说“过年不知道玩什么”“过年也没什么特别想吃的”“过年越来越没期待了”,可到了过年的日子里,谁家没有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菜、购置年货?谁不是努力调整假期,尽早回家团聚?wǒ men念着想着的那个“年味”,当真是变淡了么?
其实,新旧年俗的此消彼长,是时代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提升的趋势所在,“怎样过年”,更是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多元化的春节价值观,今后必将不断出现,随之发生的年俗变革,也免不了接踵而来。社会的发展促使春节仪式感发生变化,而“年”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的节日体系()。wǒ men需要做的,是学会理解、尊重其他人的选择。如果自己不愿突破传统,就因他人的“反常态过年”而发出“年味淡了”“传统丢了”“保卫春节”等或悲观或激愤的言论,岂不有些可笑?
事实上,对于国人而言,无论年怎么过,最重要的还是亲人的团聚和情感的交融。民俗的传承是“变化之中的不变”。不管过年的方式如何改变,凝聚国人诸多情感的“年味”,从未被忽视或忘却。那些传统的过年仪式,即使经历巨大的冲击,也不会被真正抛弃,而是顺应时代的面貌,以各种灵活变通的实践方式继续留存。只要人们对家的爱、对乡土的眷恋没有改变,对团圆、和谐、幸福的祈愿也一直存在,“年味”就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wǒ men何必纠结于种种形式上的东西、又何妨通过一些新的方式去演绎“年”的情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