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没你可以,但有你更好。”
当年少的我疯狂质问他到底爱不爱我,有多爱我的时候,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那一瞬间,我崩溃了。
然后提了分手。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这几句回答,也因为他这样的行为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他真的就只是把爱情当做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考试之前就得一个人复习,不想有任何人打扰。
准备面试的时候,就会专心的改简历做模拟面试,找校友关系。
打游戏就愿意跟熟悉的朋友一起打,就是要赢,不会故意输给我。
假期回家就要陪家人陪朋友,不会时时刻刻跟在另一个城市的我聊天。
在一起之后,wǒ men粘在一起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
专业课不一样,学的东西不一样,朋友圈不一样。
有时候觉得,认识的这个人,自己好像从来都不曾了解过。
我不了解他的过去,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有怎样的故事,看过怎样的风景。
有时候会想,他如此淡漠,是不是因为早就知道我不过是陪他走一段路的人?
越想,就越害怕。
于是有了上面的质问,得到了上面的回答。
可是,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真爱是什么?难道不是非你不可,时时刻刻都需要对方的吗?
“没你也可以,但有你更好”的意思难道不就是,谁都可以离得开谁?
分手之后,是最难过的一段日子。
不愿意出门,拉上窗帘,整日把自己封闭在昏暗的屋子里。
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的?
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没我也可以?
是自己太差劲,还是人生啊爱情啊本该如此?
那段日子,我想了很多很多。
亲密关系,是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在探索学习,也很难真正学会的东西。
因为人对于创造的天赋是有限的,而每一种创造也不一定能带来很好的结果。
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
wǒ men大多数的处理方法和相处理论,都是由看到的经历过的经验得来的。
每当你认识一个新的人,都会不自觉的用跟其他朋友相处的正向的经验方法用在这个人的身上。
比如聊天内容,比如适当关心,比如生日礼物,都是由经验而来,又慢慢试探而成,最终形成你跟新的这个人的专属相处模式的。
而情侣之间的亲密程度,让大脑里已构成的系统变得不足。
因为那个人跟朋友不同,要更加亲密。
于是wǒ men更喜欢用与父母相处的形式和关系,来处理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由于从小缺乏与父母的相处,造成了我对这段亲密关系理解的缺失,也造成了我的安全感缺失。
小时候相处的缺少,让我害怕失去,害怕没有人在自己身边。跟另一半相处的时间越长,这种心理就越暴露无遗。
因为我没有自信能抓住别的东西,抓得住只有这个人。
在情感的天平开始倾斜的那一瞬间,它就只会越来越不平衡,最终有一方一落到底。
后来,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独处。
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
打游戏,但不是为了陪谁也不是为了取悦谁,只是享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在游戏里大杀四方,也被别人杀得落花流水还放肆地笑。
准备面试,但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有多厉害,只是为了一步一步更接近最后想要的目标,所以坚持为自己铺垫好前面的路。
或者就干脆一个人出去走走,看看小学生放学买了个鸡腿吃的满嘴油笑的天真烂漫,看看街边小店的俩夫妇忙忙碌碌收拾自己的小店也笑着给老顾客打招呼,看看路上的情侣吵架男孩子陪着笑递了个零食过去……
光看看这人生百态,就觉得很舒服。
光想到自己有机会经历着人生百态,就觉得上帝诚不欺我。
失去一个人之后,大家总会说很多后悔的话,
例如别等到失去了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例如珍惜眼前人,等等。
可我却无比感谢自己这次失去的经历,
感谢他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只为顽固而坚持的告诉我:
你得明白,爱情不过是生活里很小的一部分。
没有谁离不开谁。
这话听起来像是安慰失恋者的废话。
但也是事实。
我现在也有我爱的、爱我的人。
在前几天回答的一个秀恩爱的回答下面,有人评论:“时间长了,你就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就再也离不开他了。”
他回复:“这世上没有谁离不开谁,在一起只是为了更好。”
我却不再觉得这是不爱我的表现。
因为我终于明白:
两个人再相爱,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