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身鼓是流行在山西省襄汾县贾庄乡令伯村的一种传统鼓乐形式,它没有任何伴奏,只是由四个大花鼓、八名演奏员、两人对击一鼓所组成,击奏起来以转身为基本动作,所以叫做“转身鼓”。
2、转身鼓增添了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传统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3、“转”是转身鼓的突出艺术特点,每个鼓手都不停地围着鼓边击边转,每对鼓手分别以左右转身击鼓,内圈的四名鼓手要边自转、边集体逆时针方向朝左移动位置。
4、转身鼓的曲牌,一般均由三段组成,除《击马扎》一曲略有不同外,其他所有曲牌的开头和结尾相同,表演动作也没有多大差异。每个曲牌的中心部分,是其精彩华丽的乐段,大小句型都是对称的。这种音乐和动作的对称性,就便于人们学习与传授。
5、转身鼓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以前。据令伯村民间老艺人李天福(1921年生)介绍,他12岁时,就参加表演转身鼓,抗日战争前,令伯村村北头有一座娘娘庙,庙内有一台八抬轿,专门为接送娘娘用的,在轿子的左窗上,写有明万历年对转身鼓重修的字迹。
6、转身鼓,有人站立系于胸前或置于鼓架上敲打,因以转身击鼓动作为主要特色而得名。当时是用于祭祀和社火活动,后来经加工,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表演。
7、转身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人们在民俗活动中对鼓乐、舞蹈、服饰、道具的巧妙结合和运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8、襄汾县邓庄镇令伯村转身鼓首届鼓王争霸赛开赛,鼓手们用雄浑奔放的表演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敲出了新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9、转身鼓比赛中,来自令伯村的19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小娃摇耧》、《鹭鸳跌跤》、《凤凰双展翅》、《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等等几十个曲牌,只见鼓手们根据内容变换各种动作,舞姿有张有弛,繁而有序,表现的活灵活现,耐人入味,引人入胜。
10、我从02年开始学的转身鼓,从小学开始一直敲到现在,已经打了十几年。我很喜欢转身鼓这种娱乐项目,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陶冶情操。我会把wǒ men令伯转身鼓传承下去随时有活动我会随时参加。
11、转身鼓是流行在山西省襄汾县邓庄镇令伯村的一种传统鼓乐形式,因以转身击鼓作为主要特色而得名,所以叫做“转身鼓”。
12、令伯转身鼓的别致在于将四面鼓分别置于架上,八名鼓手两人同时击一鼓,用敲、打、撩、挑、擦、碰、搕等方法或击鼓心、或击鼓边、或击鼓棱、或击鼓帮,或双槌相击奏出变化多端的声响,并在演奏高难击鼓技巧的同时,作出灵巧的踏步悠步、掏腿、迈鼓、绕鼓、转身、换位、转圈等舞蹈动作,鼓点与舞姿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13、在晋南众多的鼓乐中,有300年历史的翼城县王庄乡王庄村的转身鼓,以其高难度的击鼓动作、丰富的曲牌、优美的舞姿成为了鼓中骄子。
15、翼城转身鼓由旧时的4面鼓8名鼓手发展到了现在的12面鼓24名鼓手。
16、翼城转身鼓遵循着旧俗传男不传女,传本村、不传外村的古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大民间艺人,破除迷信,打破了转身鼓的老规矩,每逢节日或喜庆活动,都要表演转身鼓。
19、2011年,翼城转身鼓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年,席延亮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翼城转身鼓代表性传承人。
20、王庄转身鼓由四人转着圈打,配器有梆子、呆锣、小钹等,古时用于祭祀和社火活动,后来经加工,既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表演,成为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21、王庄转身鼓表演时,场上放四面大鼓,由四人转着打,配器有两个梆子,两个呆锣,四个小钹。其鼓点有六七种,不同于一般的鼓点。表演时不仅壮观,而且很有韵味,可谓鼓舞之精华。服装以古代武士和现代锣鼓装束为主。
22、转身鼓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早期的祭祀、赛社,还是如今的节庆、社火,转身鼓都表达了历代劳动者祈求美好生活的良好夙愿,挖掘、传承、发展转身鼓艺术,对繁荣民间艺术,构建和谐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