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这是诗人杜甫对夏夜的感叹,是的,住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面对钢筋水泥在高温下的灼晒,城市的夜晚,想追寻一丝凉风,真是不易,站在高楼上,即便是推开轩窗,恐怕也难有诗人描述的习习凉风;于是,躲进小楼,打开空调,遥望窗外的一轮圆月,苦于夏夜外面湿热难耐的热浪,想去享受这夏夜的这份宁静与惬意,也变成一种奢望。
其实,夏夜还是那个夏夜,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也许是心的喧嚣,让人不能宁静,生活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面对欲望和无尽的追求,那里去寻得一份xīn líng的静谧;人生的路走的太远,太久,于是,就忘记了人生的初衷,匆匆的脚步,走过了无数美好的夏夜,失去本该好好欣赏的风景,再美好的夏夜,也只能躲在高楼中,用一声慨叹,诉说心中的那份怅然。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这才是我记忆中,故乡的夏夜。没有电的童年,从未觉得故乡的夜,有多黑暗。吃过晚饭,孩子们早早地抱着凉席或者草苫子,来到村东的运河堰上,去抢占乘凉的地盘。运河大堤,是为防止京杭运河发洪水而建造的大堤,由于地理位置最高,上面又宽敞,因此,是wǒ men夏夜乘凉的好去处。
为了抢占地盘,孩子们早早就用自己的各种东西,占好位置,放好凉席或者草苫子,天才刚刚黑,睡觉自然早,于是,夏夜成了孩子们快乐的时光,捉知了,抓蛐蛐,捉迷藏,玩游戏······大人们则吃完饭后,收拾完家,喂完家畜,拿把蒲扇,不紧不慢地来到运河大堤上,没有灯光,那时候也不觉得夜有多黑,大人们根本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只顾你一言我一语的的闲聊,直到孩子们玩累了,回到凉席上酣睡至深夜,才被大人叫醒或者直接抱回家里。
有时候,看到收工回家的姐姐们,早早吃完饭,准备出门,就猜到,晚上肯定有电影了。一般情况下,电影在后面几个村放映,离家也有几里地,姐姐们是不愿带wǒ men这些小孩的,一是怕黑夜丢了,再是怕半夜三更睡着了,更麻烦。所以,外村有电影,姐姐们一般是不做声的,全靠wǒ men这些小鬼察言观色了。直到后来,wǒ men自己大一些了,和小伙伴们结伴一起去看电影,才领略到夏夜的那份美好。
路边园子里的小瓜,树上的果子,都是这些顽皮孩子们的战利品,一路的打打闹闹,一路的嬉戏,还能捉到不少的知了。再大一些才知道,去邻村看电影,姑娘和小伙们各有自己的关注点,于是,我的不少小伙伴们,后来的爱情故事,就和那时候的看电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只是一根红绳,它串联起年轻人骚动的青春,电影,似乎成了那时候前后村庄,姑娘小伙们自由相亲的场所。
夏夜,的确是村里人连络感情,相互交心的好地方。在这里,什么都可以聊,心中的不快,感情上的纠葛,邻里的纠纷,还有张家长李家短的扯不清的家务事,就这样,大家如同一家人一样了解和熟悉。而在城里,不要说一个小区的人,就连对门或者楼上楼下,一起住多年恐怕也不熟悉。更别谈相互之间的交流和邻里情感了,想来,故乡的夏夜,更是充满了一份浓浓的乡情。
村里的张四老爷,是个出了名的热心人,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他来操理。每到夏夜来临,他都会联系唱扬琴和唱大鼓的,晚上在运河堰上,给乡情们娓娓动听地演唱与讲述。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两个人,一是本村的梁姓兄弟,从小二人是双胞胎,因为家境困难,兄弟二人长的也不高,所以,家人送他们去学些手艺。老大吹笛子,吹笙,弹琴是一把好手,所以,在唢呐班子里,也算混的不错。老二则喜欢唱大鼓,略带嘶哑的声音,配上有节奏的鼓点,加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这样,我的一个一个的夏夜,常常在他的评书里悄然渡过。
另一位,则是一位盲人大爷了。也不知道张四老爷是如何联系上的, 每当夜幕来临,这位盲人就开始了的他的表演。一把琴,一只脚踩的踏板,配上他那略带苦腔的声音,就这样,回旋在夏夜里村庄的上空,有时唱,有时讲,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如泣如诉······静静的夏夜里,那声音,飘到很远很远,第二天,四大爷就拎个麻袋,挨家挨户收粮食,多少不限,全凭心情,这算是给艺人们的酬劳吧。
乡村的生活好了,wǒ men梦寐以求的电终于通上了,家里有了空调与风扇,村里的电视机也多了起来。但是,夏夜的运河堰,变得冷清了,故乡的夏夜不再是往日的情景了,有了明亮的电灯,乡村的夏夜更黑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以往那样,倾心交谈,小孩子,也不敢在夏夜出来玩耍了;相互之间的设防,邻里之间的攀比,人们都龟缩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怡然自得,考虑着孩子的上学,考虑如何盖更好的楼房,那还有人有心情,去寻求那份夏夜的宁静与恬然。
如今,年轻人都远走他乡,进城打工,村庄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了;一座座漂亮的小楼,在村里拔地而起,但是,原本热闹的村庄,却变的异常寂静。更别提故乡的夏夜了,宁静的有些让人可怕。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原本没有错,只是wǒ men在追寻的道路上,有些迷失,那些原本属于wǒ men美好的东西。
真想走回故乡,去守望那一个个难忘的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