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创新与趋同往往相伴而行。
一方面,顺应着市场经济的需要,追求独特、尊重个性、提倡创新渐成风气。就企业而言,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凭借不断进行产品和营销的创新、并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起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由此类推至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创新、品牌和形象的重塑。就艺术作品而言,赢得众多读者和观众,秘诀也是为其提供了新的元素,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造和突破。同样,一个艺人要被观众所认可,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雷同是艺术的大敌。
另一方面,时时又有扼杀个性、竟相模仿、竭力趋同的现象发生。言行要求中规中矩、答题按照标准答案、象修剪花木一样规范儿童言行,这种教育无疑是在扼杀儿童天性,姑且不说;即从不同城市耸立起一座座似曾相识的楼房,也可见出一种趋同倾向。在社会交往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比如:流行语的流行便是有意识模仿的过程。最初,某个词、某句话的确新鲜有趣;而一旦流行,便离陈词滥调为时不远。使用者或许觉得自己很酷,能与时代合拍;其实,只能昭示其语言贫乏。也显得自己不失幽默,而且合群。节日里相互点发相似的手机短信,原因也大致如此。祝贺节日的手机短信,多是先由某人原创,如新颖、幽默,就流行开来,被广泛使用,成了千人一腔。节日问候是种情感表达,本应个性化,使用流行短信,情感就难免失真,甚至虚假( 人生感悟)。而模仿秀的时兴则已将模仿误当成一门艺术创造了,使得模仿竟成一条成名的捷径。
时代呼唤创新,现实实情却是趋同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一是受生存环境影响。城市生活常是这样,人们出入相似的电梯,开关相似的窗户,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打出同一温度的哈欠,不分南北的复制着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浸染,又处于现代工业批量生产营造出的氛围之中,使之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趋同心理。二是得信息传播相助。现今媒体发达,信息畅通,传播迅捷;这为某个东西迅速流行、竟相模仿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与社会心理契合。商品社会,人们心情浮躁,急功近利,耐不住创新过程中的寂寞。同时,人需要群体生活,随大流被当作明智的选择。如婚嫁乔迁,不管愿意与否都得随礼,送礼文化即可折射出这种心理;世俗生活的取向也成为人们趋同的一种推动力。
总之,趋同常与创新相悖;但二者往往又相互关联,相伴而行。如;流行语最初可能是创新的产物,一旦流行便是重复使用。流行有其区域与时限,总有拒绝流行、寻求创新的一天;不过,后又会有新的创造、新的流行再次出现。社会大概就是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