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是不是“必须”?我回答不是必须。每个人对于经典的态度不同,就算读书人也有不读经典的。要是说说何为经典?我倒可以说个一二。
首先有一种普世价值意义的经典,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当然这是余华先生讲过的话,我觉得很对。也有人笼统地说书籍至少要有一百年至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作者的骨灰都化没了,却还在出版热卖的书。这种书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经过世世代代人们的选择而留下的著作。
古今中外这是很多作者追求的最高荣誉。他们在书中创造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让每一读书人读过以后,哪怕相隔百年仍能从书中获得感悟、宝贵的经验、甚至解答当下的疑惑。人类有了这些经典书何其幸运!他们创造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里消除了时间与空间,与作者进行精神连接。
还有一种就是个人认定的经典。每个人的喜好决定选择的书籍,在你喜欢的那个范围内,不妨多读读经典。哪怕是言情书也有写得很好的经典书。《飘》《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金瓶梅》《半生缘》,时代大背景下的爱恨情仇,还有人性的探索,两刷也还有得读。有的人一谈起读书就要读“经典”,用以来展示自己的品味。其实大可不必。
只要你自己读的懂,并且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即为自己内心的经典。有个朋友说过他只能读通俗易懂的书,例如连谏的书,他认为及其经典,是因为书中的每句话都能震撼到小心窝。经典就是那些能唤起你内心感觉的书籍,你说这对他来说不是经典吗?
阅读兴趣都是从你愿意开始的,然后慢慢深入、慢慢拓展。
还不得不说,现在的经典有一些也是当年的畅销书呢。《简爱》和张恨水《金粉世界》这样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是很受欢迎的,留传了大概两百年,绝不是靠的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凄凄哀哀,而是讲了很多人类共性的问题,人们群众可不好糊弄,经过世界各国人们的验证,大浪淘沙一般,最后留下的一定配称为经典。经典的门槛并不高,里面的故事甚至很平常,普通到现在你可能都会遇到,语言也不花哨,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的,而又值得人深思的。
对经典的理解会被读书人所处的时代有所限制。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概20多年前,张爱玲的书很多年轻人视为经典来读,可当下的年轻人却读得不多了。因为张爱玲的书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写“都市的生活”。在解放前中国只有上海称得上是都市,即使是北京也没有太多的都市生活。中国开始城市化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能感受到她书里的一些内容,比如讲电车“当当当”地开过街道,电影院,理发馆,购物商场什么的。而现在,wǒ men的交通快速发展,汽车、地铁、高铁变成通勤工具,一座l+mall满足吃喝玩乐。wǒ men已经不再过她书中所讲的那个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了,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生活内容是在她的书里是没有的。
但她的书不仅仅是讲这些的吧。还有关于爱情、背叛、人性、亲情之间的描写,这些才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才是wǒ men愿意在近代文学上给她留一个位置的重要原因。
经典书,因为它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能让wǒ men人性有一些更深刻的了解。越是时间长久的书,wǒ men越能体验跨越时间的感觉,体验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烦恼。甚至有一种上帝的视角,在一字一句中窥探人类历史。
最后读与不读就不再是纠结你的一个问题了。一起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