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可合群后却变成了内心的孤独。单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说,合群确实是一种能力。不合群并不代表你一定会孤独,顶多是被这个群孤立,再换一个群就好了,实在不行自己建个群。而人是被孤独的,还是主动孤独的?而你要是问该选择合群还是孤独,说明你只是不想被大众孤立,并不是真的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人群的依赖一直在变化,内心的强度也会变化。
青少年时期,对人有依赖心理,内心脆弱。性格和喜好使得一个人和其他人难以融进去,他本人并不想不合群,不想与他们格格不入,但总是事与愿违,因此是被孤独的。
中青年时期,内心不够独立和强大。由于性格和喜好,也由于内心的向往和理念,从而一半是不愿意但没还是事与愿违地被孤独,另一半是觉得自己应该追求内心的意愿,做真正的自己,因此有自愿选择孤独的那条路的意愿。
中老年时期,依然练就了更强大的内心,也看透了人心和世事,对人生的态度和活法全然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意志力。因此会主动自愿选择孤独的一条路,而且内心不再在乎他人的眼光、评断。
以上并不绝对,因为人的生长环境,教育程度,工作机遇不同,有的人在中青年时期就能锻炼出强大内心,而有的人年老时依旧弄不懂。但它具有普通指导价值。
然后说说,一个内心成熟的人是不会想这个的问题的,合群或不合群已没那么重要。要不要内心的孤独才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我小时候最爱一个人玩,自言自语,忘记时间,偶尔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我总不能理解她们情绪为何忽高忽低。回忆起大学寝室里室友们一起追剧,而我则一个人去图书室看书,一看就是一下午或一晚上,回寝室的时候她们依然合群地干着她们的事,也许眼都没抬,仿佛寝室没有人进入一样。
也让我意识到我的朋友比较少,一般都是从同学或tóng shì中发展而来,因为我的沉默和害羞,更多的是因为我对她们的话题不感兴趣,因此我的朋友少,但所幸,wǒ men关系极亲近的、能谈心的。
中国人一贯讲究“中庸”,多数人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如何听老师话、听领导话、跟同学搞好关系,wǒ men努力学习着这种技能,在生活、工作中用实践证明,人们就是喜欢永远与集体标准一致的跟随者,最不喜欢偏离者。成为一名从众者,适合生存,这是人之本能。
我想说弱者不断扭曲自己,剥离原来的自己,喧嚣快乐之后,剩下孤独的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挡也挡不住,下次试着说不,不必考虑每个人的感受,懂你的自然懂你。慢慢建立自己,孤独没想象中那么可怕。你若是强者,不必强迫别人服从,需要求同存异,这对将来的发展也有帮助。
最后,社交不等于交朋友。社交是等价交换,朋友是要用心的。当你犹豫下一局要不要去,一起感悟人生先问问自己,我是要和他们做朋友吗?还是想捞取一些社交资本?预先做个心理期盼,你想着叙叙情,有人想着在你这捞资本,当然有人受伤。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愿你不再惧怕孤独,不再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群体。这样的孤独才是真正的不孤独啊。你才真的在长大,在和生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