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wǒ men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wǒ men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第2段主要阐述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3段讲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也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并着重指出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的深刻影响。所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三大革命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这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人们接受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就人类整体、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不可能在实践之外寻找出另外的知识源泉,同样也不可能找出哪一种知识不是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但就具体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来自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是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强调实践是认识来源而轻视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是错误的;相反,只看到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放弃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思想,那就离开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要注意,一个人对间接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和巩固程度,往往又是由实践决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实践。第4段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说明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因而,实践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照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必须辩证地来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势必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可能把前人的认识绝对化和片面化。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部分主要分析了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阐明认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实践而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毛泽东说,认识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是说,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即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但不是深刻的。它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于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只承认理论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在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固然重要,是认识的来源或起点。但是,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认识,虽然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那就陷入“经验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它们看不到两个不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的统一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具体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乱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拘守于感性经验,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正如《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回到实践这一次飞跃并且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和纠正。只有使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其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根据已形成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使人的行为表现出自觉性、目的性和主动性。
总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重要、更伟大。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些教导,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曲线性,即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在多次失败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也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由浅入深,无限发展;此外,这个总过程和总规律还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即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过程。
三、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一)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
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左”倾冒险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当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
(二)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本段主要在系统地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并提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
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实践论》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落脚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上,从而达到肃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之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实践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内容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践论》从思想上清算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实践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wǒ men改造世界观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教导wǒ men怎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的每一个原理对于wǒ men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认真学习《实践论》,使wǒ men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树立辩证唯物论,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必要性和努力方向。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