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六月中,阳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一般为我国气候最热的时候。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的前后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所以会特别感到气候炙热难耐。 有句俗话「小暑大暑无君子」,它的意思是说: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的天气十分酷热,很多人因为热到受不了,就不顾面子把衣服脱掉,这样子不但不礼貌,也失去君子风范了。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华南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华南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华南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以趋利避害。
二十四节气 | |
---|---|
春季 |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夏季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秋季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冬季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