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级的guǎn lǐ专家绝非徒有其名,他们总会开启一个新的guǎn lǐ视角,让你发现你的盲点和误区,提供给你一种崭新的工具,掌握了这些工具,你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德鲁克的思想。作为一种实践和一个思考与研究的领域,guǎn lǐ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其根源几乎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但guǎn lǐ作为一个学科,其开创的年代应是1954年,彼得·德鲁克所著《guǎn lǐ实践》的问世,标志着guǎn lǐ学的诞生。彼得·德鲁克创建了guǎn lǐ这门学科,并精辟地阐述了guǎn lǐ的本质:“guǎn lǐ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对“责任”、guǎn lǐ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以及企业的“责任”谈得很多。1973年,德鲁克将自己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思考浓缩到一本书中。这本共达839页的浩瀚巨著以其简洁而浓缩的书名道出了guǎn lǐ学的真谛——《guǎn lǐ:任务、责任、实践》。据此,wǒ men可以把guǎn lǐ诠释为:guǎn lǐ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令人惊奇的是,当我在这本书中搜索“责任”这一词条时,发现该书索引中有多达36处谈到“责任”,而竟无一处谈到“权力”。 “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guǎn lǐ当局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但除此之外,决不能再多要一点。”在德鲁克看来,guǎn lǐ当局只有在它进行工作时才有职权(authority),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权力”(power)。 德鲁克反复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经理人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 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所成就,必须由实现工作目标的人员同其上级一起为每一项工作制定目标。此外,确保自己的目标与整个团体的目标一致,也是所有成员的责任。必须使工作富有活力,以便员工能通过工作使自己有所成就。而员工则需要有他们承担责任而引起的要求、纪律和。因此,进入德鲁克guǎn lǐ世界的捷径就是从认识guǎn lǐ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波特的思想。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可称作“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教授”。事实也是如此,在2002年5月埃森哲公司对当代最顶尖50位guǎn lǐ学者的排名中,迈克尔·波特位居第一,可谓声名赫赫。 迈克尔·波特对于guǎn lǐ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guǎn lǐ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相应地,迈克尔·波特也提出了“三种通用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化,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往往难以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 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按照大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说法,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的固有优势和以低成本方式为主的竞争手段,已使得在某些行业中国内的产品价格决定了其在全球的价格。正如波特指出的那样,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而出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目前大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制造环节,企业的模仿者过多,产品与服务过于同质化,从而形成无奈的竞争格局。 成本竞争的苦果使很多企业家认识到需要新的竞争方式,如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考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对于中国的guǎn lǐ实践者而言,波特战略理论的意义更多在于阐明了企业战略性思考的重要性。企业经营并不是具有杰克·韦尔奇所说的勇气就已足够,中国企业家缺的不是勇气,而是大胆决策前的谨慎思考,怎样选择最有利的战场、时机和方式进行出击。 波特战略理论被视为80年度主流的战略理论,而商业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其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太适合当今guǎn lǐ实践的需求。如他的战略观念将现有的产业结构视为既定,较少考虑产业变革以及相应如何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方面没有论述。 也正因为他假设的产业结构是比较确定的,“五力模型”很难用来分析迅速变化或前景不确定的某些行业。电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标准的不断变化、政府管制政策的调整,使得产业充满不确定性,很难用波特的框架预测行业的竞争格局。 ●哈默尔的思想。加里·哈默尔(garyhamel)是strategos公司的董事长暨创办人,也是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guǎn lǐ教授。他是战略研究的最前沿大师,被《经济学家》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1990年,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他认为和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不同,核心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核心零部件,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如何将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两人合著的《竞争大未来》中,哈默尔指出,企业必须打破旧有的思想框架,以积极开放的胸怀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经营架构,把握未来趋势、建立战略架构、组织核心能力,从而在创新中掌握竞争优势。在另一本著名的著作《引导革命》中,哈默尔提出企业的创新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技术,而是要产生“新概念”。因此企业要积极开发新的概念,并将概念转为现实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哈默尔的主要战略思想在于积极建立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wto之后,中国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定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前提;在合理定位核心竞争力之后,则是如何发挥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这需要一种大的战略眼光,哈默尔的战略思想无疑很有指导意义:在具体的战略选择上,人们多关注技术上的创新,哈默尔则认为,概念上的创新要优先于技术上的创新,概念创新可能更有效果。这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学院的工商guǎn lǐ教授,他不仅是个杰出的guǎn lǐ学者,而且是身体力行的guǎn lǐ实践者。 克里斯坦森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优秀的企业——曾经被人们崇拜并竭力效仿——最终却在市场和技术发生突破性变化时,丧失了行业领先地位。而导致这些领先企业衰败的决策,都是在它们被普遍视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的时候做出的。 克里斯坦森指出,良好的guǎn lǐ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这一结论出人意料,但却非常合理。这些企业被顾客的意志所左右,勇于新技术,用这些技术向其顾客提供更多他们所想要的那种更好的产品;它们认真研究市场的趋势,系统地将资本投向那些可以保证最佳回报的创新上面。在这样的原则下,积极于突破性创新不是这些企业的理智的财务决策,所以绩优企业反而难以应对突破性创新。 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套突破性创新原则,主要内容是:创建一个围绕突破性技术的新的独立部门,不受主流客户的左右,而把自己融入那些需要突破性技术的产品的客户中。 把实现突破性技术商业化的责任,下放给规模恰好与目标市场相匹配的一个小一点的组织,从而更容易对小型市场上出现的机会做出反应。 既定的模式和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支持对突破性变化进行判断,因此要有地学习所需要了解的东西。 组织潜能(组织运行程序和价值观)的可塑性是有限的。分析组织现有的潜能和缺陷,并创造一种新的潜能来解决新的问题。 密切关注市场趋势,了解主流客户如何使用产品,才能在所服务的市场上抓住竞争基础变动的关键环节。 这一guǎn lǐ思想对中国经理人有三个主要意义: 1突破性创新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个体经济动力。 2 被广为接受的良好的guǎn lǐ原则,实际上是因时而异的。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可以帮助经理人员判断,什么时候应该遵从那些广为接受的优秀guǎn lǐ原则,什么时候采用其他原则更合适。3 在突破性创新原则的指导下,企业guǎn lǐ者可以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保证企业近期内的运行,同时动员足够多的资源,关注那些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的突破性技术。 ●彼得斯的思想。被《》和《经济学家》誉为“guǎn lǐ学大师的大师”的斯坦福企业guǎn lǐ学博士汤姆·彼得斯(tompeters)。 彼得斯认为:成功的企业各具特色,但其成功经验却都浅显平常,人人皆知,没有什么“新式武器”。他主张面向市场、面向顾客。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着市场和顾客转,而且要把顾客当成有血有肉的人,热爱顾客,顾客越来越特色化的特定需求,对顾客偏好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一切以顾客的为依归。 客户服务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企业中受到重视,这一思想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生产销售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