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魂,在不少地方叫做招魂。据说人的生命是由躯体承载,灵魂主宰的,一旦灵魂离开了躯体,躯体马上就会感到不适。如果不能及时把灵魂找回来,无魂的躯体就成了行尸走肉,不久也将离开人世。自古以来尽管谁也没有真正见过灵魂,但似乎谁也不敢否认灵魂的存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灵魂的记忆更多的源于身体不适时,母亲或者奶奶那一声声悠长、焦急、悲伤的喊魂。
上个世纪的农村,医疗水平极不发达,医疗设施也很有限,当然老百姓口袋里的票子更有限。大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要么找来几条破棉被盖着,捂出一身汗来,要么用葱头、生姜、黄豆、陈皮、苏杆、柴胡熬几大碗发水,趁热猛灌一气,再不济,就让妇人在脖子上掐出一圈黑红的痧来。这样还不行的话,就得请术士起数,轮看时辰日子,看究竟是得罪了哪路神仙,再根据神仙的需要,烧衣下饭。最后依然好不了的,才会用竹靠椅抬着送往医院。这时病人早已病入膏肓了。小孩子病了,人们的做法就不一样了。他们认为小孩之所以生病,要么是因为前世父母作怪,有意在逗引他,要么就是受了惊吓,灵魂离开了躯体。如果是因为前世父母的关系,只要烧了衣纸下了饭,他们自然就会离开;如果是受了惊吓,则必须要给他把魂喊回来。
喊魂是有讲究的。首先是时间的讲究。一般是放在黎明和傍晚进行。据说黎明时,行人尚少,在外歇息的魂儿醒了,开始寻找自己的躯体,一旦听见亲人的呼唤,便会马上循声而归;傍晚时,倦鸟归巢,漂泊的魂儿自然也到处游荡,希望找到来时的路,亲人的呼唤也就容易让他知晓。其次形式上也很有讲究。喊魂时,孩子必须静卧在床,由妈妈或者奶奶站在门外去喊,喊的时候必须连带喊出孩子的名号,如:
“某某唉天光哒记得回来呷饭哦——”
“某某唉,墨黑哒晓得回来困觉哦——”
“某某唉,快回来哦——”
每喊一声,孩子自己或者坐在孩子身边的其他亲人必须及时应答一声“回来咯——”,喊魂者一连喊完七声后,必须小声地边喊边往屋里走,来到孩子的身边,并在他的额上扫一下,然后再出去继续喊。如此反复三次,才算完成一个喊魂过程。有的人在喊完最后一声后,还会顺手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当做孩子的魂儿,然后把它压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惊吓得不怎么厉害的小孩,经过一两次的喊魂,一般都会惊魂附体,恢复如初。也有顽劣不乖的,任亲人喊得心如刀绞,喉咙嘶哑,他就是不肯归来。亲人们在连喊了三五天也不见效的情况下,只好在屋檐下架着长梯,望着远方声泪俱下的呼唤。那一声声饱含亲情、担忧、焦虑、惶恐的呼喊,让黎明的薄雾为之散碎,让黄昏的归鸟翅膀低沉……有的孩子是在河边、塘边滑了脚、摔了跤,喊魂时则必须手持火把对着满满一缸水呼喊;如果是让动物猛兽吓了,就要让小孩边从潲盆提手下钻过边呼喊;如果是让鬼怪吓了,小孩还必须头戴着妈妈从身上脱下的短裤睡在床上,然后接受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说来也怪,多数孩子在被喊魂以后,都会在某一夜将要入睡的当口,突然在床上明显地感觉脚下一滑,人也跟着醒了。大人们说:魂儿回来了!第二天果然就活蹦乱跳了。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越来越高,医疗点也越来越多,喊魂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妈妈们,对喊魂的事儿更是觉得滑稽可笑,只有少数老迈的奶奶,还会一边拍打着怀里的孙儿,一边轻轻的呼唤……这到底是一种乡愁的记忆,还是一种亲情的流露,很难说得清楚。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虽然我始终顽固地坚持用乡音交流,用以护住自己的根脉,但记忆深处的深情呼喊,却再也无缘闻听了。虽然那种呼唤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悲切和忧伤,却也不乏亲情的浸泡和母爱的温馨。妈妈说,我小时候经常闹病,但我从来没有吃过一颗药丸,是她一次次把我从迷途上给喊了回来。如今已经年近半百的我,间或也会感冒发烧,周身不爽。面对一瓶瓶悬挂的吊液,心里难免沮丧,特别是一连几天也不见好转时,脆弱甚至是颓废便涌上心头。此时,我是多么希望,白发苍苍的老母能够用苍老而又慈祥的声音在晨风中,在黄昏里为我呼唤……
---- 文章来源于网络,更多美文尽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