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名著都会有它的精华,wǒ men阅读时做的读书笔记就是要把这些精华吸收记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千年一叹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说明:根据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整理,结构以及部分文字有改动。
一、关键词:游历、雅典机场、海
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来。
雅典机场显得过于狭小和陈旧,这与雅典的千古美名差距太大了。也许wǒ men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2500年前,而到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
从前游历欧洲总是把希腊让开,只从罗马看起,因为希腊这个开头对我来说太神圣,不想轻易踏入。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倒没有仔细想过,但肯定不像眼前那样平凡得略觉寒伧。
得从新找一个开头,一把抓住希腊文明的魂魄,让整个旅程迅速地昂起头来。于是当机立断,赶到海边。只有大海,才是希腊文明的摇篮,而且历久不变。
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需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但相比之下,这里少了很多别墅和白帆,房屋有一些,都比较简朴,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
二、关键词:海神殿、石柱、拜伦
一个立着很多洁白石柱的巨大峭壁出现在海边,这是公元前五世纪的遗迹。在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这里的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柏拉图。。。
拜伦的祖国不是希腊,但他愿意把希腊看成自己的文化祖国,因此就成了接过希腊琴弦的流浪者。
我猛然看见稍低处他的刻名被密密层层地包围着,他刻得那么低,可见其刻写时的心情。必须把自己的名字签写在希腊文明的肌肤上,即使是遗迹,也必须低头刻写,如对神明。
三、关键词:痛苦、闲散
像希腊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长期被土耳其统治,只要略有文明记忆的人都一定会非常痛苦,这种感觉比一般的亡国之痛还要强烈。
统治者疯狂扫荡一切文明的精雅部位,不愿留下一点点,害怕它蔓延开去,无法对付。因此,许多文明古国被奴役后,往往比其他地方更加荒凉。
在这种情况下,保存一点点文明十分艰难,只能保存痛苦。因为只有痛苦,才能把衰败的过程延缓,甚至在衰败之后种下复兴的希望。
与埃及、两河、印度等古文明相比,希腊较长时间地保持了痛苦,不像有些文明,被奴役后太早结束了痛苦期,即使有机会复元,也不知回到何处。
这一切应归功于希腊文明本身。希腊的悲剧训练了人们崇高的痛苦意识,其理性精神使这些痛苦单纯而明晰。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即使痛苦也往往比较具体,即使激烈也缺少力度!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希腊并不富裕,但人们对物质的追慕,对他人的防范,都看得很轻,闲散之间埋藏着一种无须攀比他人的自重。
四、关键词:奥林匹亚
这条大道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健康是他们的宗教。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在奥林匹亚,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
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也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五、关键词:安全感
人的安全感多数以他人的表情为依据。希腊未必安全,却永远给人安全感。它年岁太大,经历太多,接受灾难的心理弹性超过灾难本身。如果wǒ men缺少心理弹性,也许给wǒ men带来最大伤害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那种自我惊吓,就像听到警报踩死一片人那样。
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wǒ men的文化应该由小智走向大智。
六、关键词:巴特农
巴特农神殿的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
我久久地仰望着神殿,希腊的文明是在它的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当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它还在。这是一切遗迹的大幸还是大不幸?伴随过自己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自己只能带着悲怆的记忆耸立于衰草残阳。
十九世纪初,巴特农神殿精华部分的雕刻被运到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摧残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因此,巴特农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
几个教授在门口发着资料,他们在向全世界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从大英博物馆请回来,资料的开头引用了一位已故文化部长的话:“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这是一种令人鼻酸的声音,包含着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
七、关键词: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是希腊的第一大岛。
岛上有个古老的宫殿,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置身于这个宫殿,处处都能发现惊人的东西:科学的排水系统、单人浴缸的形态、厕所的冲水设备、窗子的通风循环结构、皇后卫生间里的化装室。。。。。如此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前的一千年?真是让人产生一种天旋地转的时间大晕眩。
wǒ men平日总以为人类的那些早期圣哲一定踩踏在荒芜的地平线上,谁知越过这种想象中的荒昧回溯远处,竟是一种时髦而精致的生活形态。wǒ men还敢说什么古代和现代,历史和人类?
可就是这么一个显赫的王朝,这么一种成熟的文明,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却突然湮灭了,是海啸还是火山爆发?不得而知。
欧洲文明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源头,但这个源头因何而来,由何而去,都不清楚。所以,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对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
克里特岛的巨大未知背景让希腊文明永久地具有探索色彩。
未知和无知并不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八、关键词:文明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它周际的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它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如果两方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必定时时起战火;如果两方属于同一个政治范围,必定天天有内耗。
再高的文明在自然暴力面前,也往往不堪一击。但它总有余绪,飘忽绵延,若断若连。今天的世界,就是凭着几丝余绪发展起来的。
以色列、巴勒斯坦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一、关键词:争夺
中东地区的战乱不断,大家都在争夺土地,为了这种争夺,不知开了多少会,说了多少话,生了多少气,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而且至今尚未看到停息的迹象。人类有没有可能减少一些彼此之间的争夺,去向自然争夺一点空间呢?
我觉得以色列人在沙漠里寸土必争地扩展绿洲的奋斗,要比任何军事占领都更有意义。在我看来,wǒ men的黄河上游,乃至整个中国西北高原,都应该引进以色列的滴灌技术。
当人们终于懂得,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二、关于人折腾人
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把它划入人类文明发展史。如果不划入,那么有许多智慧故事、历史事件便无处落脚;如果划入,那么文明和野蛮就会分不清界限。
人折腾人的本事,粗粗划分有两大类,即明里攻伐,暗里用间。大至两国之间的事,小至tóng shì之间的纷争,均无出其外。
三、死海之美
死海西岸有个高坡,高坡西侧的绝壁把夕阳、晚霞全部遮住了,只留下东方已经升起的月亮。这时的死海,既要辉映晚霞,又要投影明月,本已非常奇丽,谁料它由于深陷地低,水气无从发散,全然朦胧成了梦镜。
一切物象都在比赛着淡,明月淡,水中的月影更淡。嵌在中间的山脉本应浓一点,却也变成了一痕淡紫,而从西边反射过来的晚霞,在淡紫的外缘加了几分暖意。这样一来,水天之间一派寥廓,不再有物象,更不再有细节,只剩下极收敛的和谐光色。我想,如果把东山魁夷最朦胧的山水画,在它未干之时,再用清水漂洗一次,大概就是眼前的景色。
四、关键词:耶路撒冷
世界上没有另一座城市遭受到过这么多次的灾难。它曾经在战斗中毁灭过八次,即使已经成了废墟,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但它又一次次的重建,终于又成了世界上被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把自己的精神重心集中到这里,它实在超重得气喘吁吁了。
不同文明本可多元共处,但当它们的终端性存在近距离碰撞时,却产生悲剧。耶路撒冷的不幸,就在于它被迫收纳了太多的终端。
宗教分歧渐渐由起因变成借口,排他的民族极端主义情绪乘虚而入。于是,灾难而又神圣的耶路撒冷,在现代又成为最大的是非之地。
有人说,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我实在无法描述走近你时的心情。也许,年老的你,最有资格嘲笑人类?
任何象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 紧紧相连而历尽艰辛,因此在原始的悲剧意识中又加入了历史的悲剧体验。
这种宗教的悲剧感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于争斗。因此,耶路撒冷的路途也有多种方向。
五、在拉宾遇刺地点
遇刺地点北侧是一条小路,路边长长的墙上密密麻麻留着大量的题词,《千年一叹读书笔记》,。我找了一个空白处,用大大的中文写了三遍“和平”,然后签名,再用英文注明,wǒ men来自中国。
在充满战争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车里,或者捧着炸药躲在街角,而是那些冒死轻呼和平的人。
我用几个中国字,来支持这位远去的老人。
六、历史与遗忘
历史有很多层次,有良知的历史学家要告诉人们的,是真正不该遗忘的那些内容。但在很多时候,历史也会被人利用,成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因此应该警惕。
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步履艰难,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历史担负太重,玩弄历史的人太多。
只有把该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可惜直到今天,很多历史只喜欢做皱纹里的文章。
七、关键词:碗、生态文明
为了泡方便面吃,wǒ men给客房部打电话,想叫他们送几个碗来,结果他们问wǒ men:“碗是什么?”。wǒ men用英语给他们形容:“比盘子深一点,凹下去的,可以盛吃的东西。。。”。他们终于懂了,过了一会儿敲门送来,一看,居然是个塑料花盆!
就凭吃饭这一点,我想,人类的各个群落在生态文明上确实难以真正沟通。那些被wǒ men适应了几千年的口舌习惯,似乎早已天经地义,谁知有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对它基本不清楚。值得深思的是,那个世界的人也过得很好。由此可知,不同的生态文明不应导致互贬互损。
埃及读书笔记——《千年一叹》
一、关键词:金字塔
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银灰,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不理会天下万物的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灼热的金字塔,竟由这么一片辽阔的冷土在前方护卫着。
更让我惊讶的是,全世界都曾严密注视的那场争夺战,居然是在争夺这么一片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土地。
就像许多财富争夺只是帐面概念,许多领土争夺也只是地图概念,纸上的东西,最容易让人热血沸腾。
金字塔在不声不响中撑开了两笔,写了一个中国的“人”字。两笔陡峭得干净利落,顶部直指太阳,让人争不开眼,只有白云在半坡上殷勤地衬托。
我恭敬地仰望着最大的那座胡夫金字塔,心中疑问成堆。它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如此貌似粗糙的活,直到今天石方之间却找不到能划进一个薄刀片的缝隙!最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又与大量的天文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它就像一部用石头筑建的《易经》,供后人慢慢解读。
金字塔对wǒ men长久津津乐道的文史常识,有一种局部的颠覆能量。至少,它指点wǒ men对文明奥义的解读,应该多几种语法,而不能仅止于在一种语法下词汇的相加。
二、关键词:古代文字、文明断残
古代历史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人们失去对其文字的解读能力。
近 古学家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对古代文字的识别。人们常常花费几十年才猜出几个字,有的直到今天,还无法解读。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没有发生,连甲骨文都很快被释读通了。这是为什么埃及文明中断,中华文明延续的一个技术原因。
我想,所谓文明的残断,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对秦始皇有点想念。
三、对埃及文化的感慨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就像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地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之后,轰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多么叫人敬畏。
四、关键词:永久
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永久是简单,永久是糙砺,永久是毫不弯曲韵憨直,永久是对荒漠和水草交接线的占据,永久是对前年风沙的接受和滑落。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但对金字塔本身而言,它比那些容易解读的文明遗物显得永久。通俗是他人侵凌的通道,逻辑是后人踩踏的阶梯,而它干脆来了一个漠然无声,也就筑起了一道障壁。因此,还可以补充一句——永久是对意图的掩埋,是把复杂的逻辑化作了朴拙。
五、对于埃及军队护送游客的感慨
文明,哪怕是早已不会说话、只能让人看看的文明,还必须老眼昏花地面对兵戎,那就可以想象,在它们还能说话的时候,会遭遇多大的灾祸?
任何过分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我忍不住在装甲车的呼啸声中深深一叹。
六、古迹的魅力和悲怆
今天文明的最高原则是方便,使天下的一切变得易于把物和理解,这种方便原则和伟大原则处处相背,人类不可能为了伟大而舍弃方便。因此,古迹的魅力,永远不会被新东西所替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人类和古迹会遇到双向的悲怆: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七、沙漠里的树与文明
人类的一些文明发祥地,正像这些沙漠里的树,在千百万个不可能中挣扎出了一个小可能。从树叶丛中看,似乎很成气候;从整体看,始终岌岌可危,谁也无法保证它存活的年限。
有人为各大文明的终于枯萎疑惑不解,其实,真正值得疑惑的是它们中的某个异数何以能够持续,而枯萎则属于正常。
八、人与自然
大海与沙漠居然在咫尺之间,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着万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几千年来人类能有多少发展?尽管wǒ men自以为热火朝天。
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人类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对中华文明的一点思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wǒ men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wǒ men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wǒ men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wǒ men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wǒ men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wǒ men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wǒ men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wǒ men就会改变很多伴随wǒ men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wǒ men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wǒ men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这一路上那么多古文明的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当wǒ men看见这一路的战火、杀戮、贫穷、混乱,wǒ men会感叹文明的脆弱,那些反复出现在历史书上,出现在wǒ men生活中的地名,与如今的现实形成了可怕的分裂,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wǒ men无疑会感到wǒ men的生命微若草芥。同时,路上遇到的杜月笙的女儿女婿蒯先生一家、探访法显、玄奘取经的讲学的遗址、外国人对中国茶、中国文化的热爱,wǒ men无疑会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会感到中华文明的磅礴与伟大。
在当代中国长大的人,每天接受的中华文明的洗礼,每天感受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于身边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还经常抱怨和斥责,为什么wǒ men伟大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会那么落后,以至于被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超越那么多;也会抱怨wǒ men的国家、社会还存在着食品安全、贪腐、环境等等问题;会嘲笑wǒ men花了几千年时间走了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另外一条路;wǒ men的国家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wǒ men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入,wǒ men常常将这种形态归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归结于开放包容,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wǒ men的文化传承。
认真对比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包括当代的政治经济局势,当其他文明衰落的时候,中华文明能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能够达到今天的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摒弃纠葛,敢于站出来说wǒ men要建立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溯其根源,我想应该归功于wǒ men的传统文化。对比其他文明古国,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其文化就逐步衰落了,时间久了就慢慢衰落了。再来看wǒ men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无论被哪个民族统治,最终在文化上都征服了这些所谓的统治者,wǒ men的中华文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正如书中所言,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其文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今天的繁荣,也仍然没有脱离wǒ men的传统文化,甚至wǒ men每一次的斥责和抱怨背后都隐藏着对国家和民族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这些对美好的向往关乎了国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