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惯读纸质书的人来说,读书是像练瑜伽一样怡情养性的,并不是一种负担,打开书,续上前面的内容,慢慢品味、走进书中体验。他们对读书地点也不太挑剔,咖啡厅、汉堡店、家里的沙发上床上、等车室的椅子上......一本书的作用很多,陪伴、消遣、领悟、启发,我不多说。因为你都懂,你还是觉得随身带书读很麻烦,很装样子,不想被人侧目,宁愿选择电子书。
每个人都有选择读书方式的权利,没有好坏之分。一个人在饿的时候,盒饭一样吃饱,营养也不差,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吃上精致的正餐,享受一下别样的美食味道。味道之于营养一样不可或缺。
如果你想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提高自己,而不是仅仅是消遣的话,那么建议你继续读读下面的文字。
书是写作者自由意志的结晶,尤其能流传百年的经典书籍。凝结着作者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记录、归纳,是作者在成书之前经过无数这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在写作时吸纳了一定的信息、观念以及理念等,然后在自由意志的裁决下取其所用,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体系。一起感悟人生
只有那些将文字当作一种精神世界的呈现方式,或一种自由意志的表达的思考者,才会写出真正有启发价值的书。亦是有思想的书。每每读鲁迅的书,他书中的文字所写之事都能解释当下社会现象种种。孔子思想至今是很多人的人立身格言,老子的哲学依然能给当代人以精神方面的启示。
而当下wǒ men被太多有着种种其他目的而形成的书环绕,“快餐书”“畅销书”,真正能给人身心启迪的书往往被丢置一角。大抵是现在的人们太务实了,太渴望金钱了。
我不能否认当下所有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劝让大家都去读百年之前的书。如何甄选书?是读书之前很重要的事情。
书籍对问题的讨论,无一不附带着作者成长境遇、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痕迹,即通俗所谓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一定会影响读书人的想法,或多或少而已。叔本华所说,长期地沉浸在书本中,会让自己的思维彻底枯竭。
把自己的头脑交给别人,做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任由别人的马踏得一塌糊涂,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会行走的两脚书厨。就不要把看了多少本书当作炫耀的资本了吧,这个和增强自信心没必然联系。害己也害人。
利用读书增进知识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自由意志的裁决下,在自我思考没有进展,并且闲下来的时候,去将书本作为启发性的道具。
wǒ men只有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去吃才会对身体有益,而不是变成食物的奴隶。倘若wǒ men吃下大量wǒ men认为好的但实际上身体并不需要的东西,那会是什么后果呢?
对于前面提到的那种书籍读一遍是不够的,特别是那些独立思考下,自由意志引导下,形成的书籍,它们是最健康的认知结晶。因此作为一个异质的个体,理解它、接受它并消化它并非易事。
阅读的目的在于帮助wǒ men自我思考,在这之下的目的便是消化它,而不是向谁谁证明些什么。
樊登介绍过的一种读书法——沉浸式读书,我觉得值得一试。大意是,读书之前定好一个目标,目标的内容是你想把一本书讲给别人听,那你是不是会努力去找出这本书的意义?这本书的架构是什么?如果要讲,开篇先说什么?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这样读书往往就是深度学习,当你把这本书读完了,要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把它讲给别人听,别人也才能听懂。以讲为读,都是先内化,再讲出来,讲的过程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了。
可讲书给身边的人,可讲给读书群里的人,分享的过程也是种收获。一起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