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追风筝的人 读书笔记
xīn líng的自我救赎知道这本书很久了,却一直没有读过。就像我曾计划要去一趟台南,却一直没有成行,个中因素很多,但皆是因为我其实很清晰地知晓,我的内心尚未抵达那个风陵渡口,太早或太迟都等不到那个期然的自己。而这个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个神秘而迷乱的国度,战火浓烟,撕伤绝望。石砾上的花,不是带刺就是剧毒,再或便是殷红深处透心的苦,我还没有ready!过去的十年,非常挣扎,信念变得十分脆弱,屡屡地破碎、重塑,然后便是一次次地沉沦,徘徊。曾经有一段时间,情绪遭受重创,尔后,渐渐地开始丧失一些记忆,性情冷漠孤独,以致后来有种错觉,以为自己走了,跟着庆庆去了。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在作者柔和舒缓的叙述中娓娓书写,这个过程很短,但我却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读,有时,重启到扉页,反复地看,徒劳地想要把那些琐碎的片段揉合聚拢,可每每呈现在脑海里的画面却都浅淡苍茫如沙画般,风一吹,便簌簌飞散。零星地,记得白杨树,桑椹干,兔唇,弹弓,风筝!风筝!阿米尔人生里最美好的时光在斗风筝的比赛中迎风鼓胀,那是他与哈桑之间最完美的一次合作,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喝彩,哈桑和父亲无疑是阿米尔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但幸福却在那一瞬间嘎然而止!阿米尔在作者紧缩的瞳孔里窥视到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一幕,那个针孔般的视角令人窒息而绝望,惊慌和恐惧在阿米尔的心里奋力撞击挣扎最终膨胀溃散。在他握紧拳头,合上双眼的那一刻,注定已是万劫不复!无忧的童年从此离开了阿米尔,也离开了哈桑。自责和内疚折磨着阿米尔,他做了生命中最可耻的一件事:把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和一些钞票,放在了哈桑的毛毯下!哈桑走了,仆人阿里的孩子,哈桑,在阿米尔的栽赃下,离开了他的生活,而这一去,便是永别!“作者对于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华盛顿邮报》阿米尔的父亲,一个德高望重、善良宽厚的男人,他为了逝去的妻子终身未娶、他为喀布尔的孤儿建造家园、从新德里为仆人哈桑请来了整容科医生、他甚至在逃难的路上,不顾安危挺身保护了一个将被德国士兵侮辱的女人,而依然是他,在逃离战乱的祖国是时,不忘将一把故土装进烟盒贴胸保存,这样一个伟岸温暖的男人,怎能不教人敬重!父亲的正直和勇敢让阿米尔敬畏,又自卑。父亲形象有多雄伟,倾落在他心上的阴影就有多巨大,以致他连接受自己成长的机会都没有。直到那个惊天秘密被揭示,除了叹服作者那高超的不露声色的写作功底,不由地竟对那个男人心生怜悯。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性格的人物形象,他的外表稳重沉静,内心却纠结挣扎,他视阿里如兄弟,却从未把他当作真正的朋友;他勇敢有血性,却终身都在罪孽的愧疚中无法解脱,直到去世都没有勇气给自己赎罪的机会;他爱阿米尔,也爱哈桑,但却难以在两个孩子之间找到平衡,以致阿米尔一直成长在患得患失的危机感之中;虽然他“眼里的世界只有黑和白”(阿米尔语),但在这个人物形象里,wǒ men很难单纯地用“善恶”“真伪”去评价他,正因为越善良,越诚挚,内心的罪孽就越煎熬,也越沉重。如此的人生,那是怎样的挣扎,又是怎样的残酷啊!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为这句话湿润眼眶。不晓得为何,整个故事里,我只对这个追风筝的孩子能够勾勒出清晰画面,微微卷曲的黑发,大而深邃的眼睛,一身朴素的阿富汗传统衣褂。哈桑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阿米尔语),因为养父阿里是哈扎拉人,所以父子俩的地位卑贱,受尽屈辱,连“同喝一个女人母乳”长大的阿米尔,也对他的忠贞肆意践踏;与俩人的父亲一样,他们的友谊不会有未来,但是在阿塞夫戴着不锈钢拳击手套想要伤害阿米尔的时候,哈桑挺身而出,用弹弓吓退了阿塞夫,也因此得罪了他,以致后来遭受惨绝人寰的凌辱。令人动容的是,哈桑对阿米尔一直都是以德报怨,直到最后被塔利班杀害,也是为了保护主人的家园。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坚忠在当时是有着时代背景的,在阿富汗,由于主体民族普什图人是逊尼派信徒,因此身为少数族裔的什叶派穆斯林哈扎拉人一直倍受歧视和欺凌,阿里父子能够在阿米尔的家里得到庇护和善待,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恩德。而哈桑形象的塑造正是许许多多哈扎拉人的人生剪影。他们忠贞勇敢、纯明坦荡,卑微却不软弱,可是在社会各阶层的冲突和交锋下,依然无法逃脱受害者的悲惨命运。阿米尔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一个自私软弱的人,他经常连自己都无法保护,而比他小一岁的哈桑却屡屡为了他而被人打得头破血流;可他却因为害怕父亲失望,甚至连承认懦弱的勇气都没有,他撒谎逃避,又内心煎熬。阿米尔在整部书里的成长和蜕变是缓慢而沉默的,哈桑离去后,他和父亲在战乱中逃离了阿富汗,开始了美国的难民生涯,从他念书,考大学,结婚,写作,到父亲去世,二十六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直到他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为了那句“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新踏上了赎罪之旅。当他为了解救索拉博而终究还是难逃阿塞夫不锈钢拳套的毒打时,历史惊人地重演了!索拉博高举着弹弓,拉满弓杯,而这一次,阿塞夫没能再得到哈桑当年的手下留情,他的左眼终究被打瞎了!《追风筝的人》以含蓄哀伤的笔触,倾情描绘了阿富汗战前动人美丽的生活画卷以及战乱时期国家的破败和崩裂。作者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用英文发表小说的阿富汗人,继《追风筝的人》之后,他的《灿烂千阳》以及《群山回唱》被誉为“自我追寻三部曲”。小说通过善良与残酷、背叛与宽恕的交错冲突,凸显人性本质的心理挣扎,真实巧妙的情节设计,在战乱和逃亡的宏大背景之下,以震撼人心的俯冲式视角,直击xīn líng,教人难以遁逃!包括卡莫、索拉雅、甚至拉塞夫,那所有戴罪之身的xīn líng鞭挞和拷问、那可能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伤和痛,全都那么鲜活滚烫,触目惊心。终于相信,历经千辛其实仅是为了接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而善恶悲苦全在一念之间,自我救赎,是唯一的出路。我在黯淡的夜空下合上书页,那份释然令人突然地泪如泉涌,不仅为了书页之中隔世相遇的阿米尔、父亲还有哈桑,其实,还为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