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芙蓉文章网 散文美文 与人面子让人得意,宁让别人万语千言

与人面子让人得意,宁让别人万语千言

收录时间:2021/5/27 8:50:08

关键字:寇准  张咏  口舌  说话  

阅读:186

警惕祸从口出

想低调做人,就要在言辞上注意分寸,即便自己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不能傲气十足,自以为高人一等,时时摆身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感受,因为这样下去迟早会因失语于人而殃及自身。当你非要阐明问题时,也不可把话说尽说绝,要永远记得“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万世警训在。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大多的灾祸是从自己的言谈中招来的,因而慎言少祸。

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解放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和tóng shì,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分寸,说得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

祸从口出,这是一个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官场上的人自然更知道其中的利害。然而,人有口有舌,有七情六欲,心有所感,必然要宣之于口,也不能说当了官,便只能说“吾皇圣明,万岁万万岁”。无奈官场上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和仕途的穷困通达有关,而这些都是“政治问题”,是犯忌讳的,所以,官员因口舌遭祸的便特别多。

官员们由于言出祸随,也就抱定了“三缄其口”、“沉默是金”的信条,遇事唯唯诺诺,唯上是从,由那“口含天宪”、“朕即国家”的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专制制度下的官场便经常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

贺敦是周朝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接着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三缄其口。可随着他在隋朝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斥责他道:“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在下面散布,说这两个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因此奏请将他处死,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免他一死,但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目无君上的心太猛。”

这的确是贺若弼的致命要害,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迁他不服气。有一次,皇太子杨广同他谈起朝中几位杰出将领,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人都是良将,他们的优劣如何?”

贺若弼口没遮拦,毫无顾忌地回答:“杨素是员猛将,但没有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但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骑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问:“那么谁可以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说:“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认比别人都高明,贬低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了杨广的戒心。后来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对他便十分疏远。

最为致命的要害还是最后一个“太猛”:目无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战役将要开始时,他便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可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呢?”明显地表示了对隋文帝的不信任。有一年,他随从隋炀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炀帝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这事其实和贺若弼毫无关系,他又在私下里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皇帝太奢侈。这事被人告发,他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道理谁不晓得?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的确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说话时不注意给人留面子的习惯,不仅会伤人至深,也会给你带来不利的影响。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弱点,才是待人应有的礼仪。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在谈人论事中,切记要口下留情,这是一个重要的经验之谈。在与人闲谈中,不嘲笑对方的一时失态,不批评对方的一时失误。经常给别人留下台阶,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久而久之,与你打交道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宽宏豁达、胸襟磊落的人。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脚下的路将越走越宽。

警惕祸从口出,两个人交谈应尽量避免谈论第三者,如果所谈之事不可避免地涉及他人,也要掌握分寸,与事有关的方面可以谈,但只限于此。

莫逞一时口舌之快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习惯于一吐口舌之快,却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wǒ men学会礼让——可是却有不少人觉得礼让等于怯懦。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不知nǐ kàn了以后会不会有一些感触。

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

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了母熊,问它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由此可见,语言伤害有时超过肉体伤害,因为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

其实,有尊重他人的习惯并不表示你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所以,无论何时,你一定要记得呵护他人的xīn líng。

当你率性而为,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墙上的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xīn líng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疤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的肉体没什么两样,甚至还要严重,就像母熊能够忘记头上的伤痛,却无法忘记言语的伤害一样。

wǒ men对人的xīn líng所造成的伤害,再多的弥补往往也无济于事,所以当你的言语伤害别人的时候,不管怎样总要留下退一步的余地,以免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来。

有些伤害永远无法弥补,请谨慎自己的言行吧!

我有个朋友,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其实言多必失这道理谁都明白,但他是打死也不信这个邪。

记得有一次他负责招聘,一个应聘者说自己是北师大毕业的,但没具体说是师大哪所学院,他脱口而出就是一句让人大感不恭的话:“北师大有一流的也有末流的。”这话的意思不就是怀疑那人有点儿徒有虚名吗?这话让那人逮个正着,非让他说出北师大到底哪所学院是末流。众所周知,北师大几所学院水平虽然有高有低,但哪所也不至于末流。他的话其实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说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僵持到最后,还得向人家赔礼道歉。

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逞一时口舌之快其实也是一种生理快感的宣泄形式。所不同的是,打喷嚏的快感是纯生理的,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掺有极浓的心理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克服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就要从平常的自我心理调节上下功夫。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知道自己有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克服,那么你就应该常备相应的补救措施。

爱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大多是心浮气躁、又习惯指责他人的人。在他们的xīn líng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忍”字可言。只要不顺心,见事骂事,见人骂人,为的是排遣胸中的忧烦。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焦躁的情绪得到宣泄了,被骂者的心里感受如何呢?

在人际交往当中,常常看到一些争吵原是出于某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但由于一方逞一时口舌之快,说了带情绪的话,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愿意做省油的灯,受羞后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讥,从而双方你来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变成了大事,酿成祸端。如果你有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习惯,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耐性,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不要吝啬手中的高帽子

生活中缺少了赞美和鼓励,每个人都会失去自信心,甚至没有了生活的勇气。大家都需要被人赞赏,也应该懂得怎样去赞赏别人,从而共同创造生活的激情和欢乐。

赞美人的艺术就是了解人类对于赞美的需要,诚恳地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别人,并随时去找那些值得赞美的东西,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各种摩擦,令大家舒心、有激情、有勇气。

一个百老汇的喜剧演员说,他曾做过一个带着揪心的痛苦的噩梦:他梦见自己在一间非常拥挤的剧院里讲故事并唱歌,也没有人鼓掌。

“即使每星期赚到10万块钱,那也是人间地狱!”他说。

从前有一位青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对为人处世之道也很精通,尤其擅长给别人戴“高帽子”,而且每一次都是“百发百中”。

这位青年后来被国王任命为地方官。赴任之前,他特地去向老师拜别。

老师说:“地方官不容易当,你要小心谨慎为好。”

青年说:“老师放心,我准备了高帽一百顶,逢人便送一项,这样,恐怕不会有什么问题。”

老师听了很生气,当场训斥他:“从政为官,不可搞邪门歪道,哪有像你这样办事的?”

青年说:“老师这话很对,不过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个?”

老师听了,转怒为喜,点点头说:“你这一句话倒也说得很对!”

青年从老师那里辞别出来后,笑着对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好听的话,有谁不愿意听呢?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别人如此,wǒ men自己也如此。

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没有人会不为真正的赞赏所激动的。耶鲁大学已故英文著名教授费尔普说:“有一个很热的夏天,我到火车上拥挤的餐车中去吃饭。当侍役把菜单递给我的时候,我对他说:‘在厨房中的那些伙计们,今天一定很受罪了!’那个侍役很惊异地望着我说:‘人们到这来,几乎都埋怨服侍不周到,饭菜做得不好,或抱怨天气太热。在近20年中,你是第一个对厨房中的厨师表示同情和赞美的人!’”

赞美总是给人以力量,所以,诚恳是重要的,它会带给人惊喜的效果。一个人在劳累一整天后回家了,远远地望到子女们倚窗探望的脸,进到家里又看到妻子挂着欢笑的脸,这是无言的赞美,内心真挚情感的表露,他会为此而感到欣慰,而精神上那种疲倦也会一下子就消失了。

人们通常把当面说奉承话叫做“戴高帽”。当然,对于戴“高帽子”必须掌握好一定的度,而且要用辩证的眼光看。既要善于适度地利用戴“高帽子”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喜爱,也要避免陷入阿谀奉承、一味溜须拍马的露骨境地;既要善于给别人戴“高帽子”,也要善于鉴别人家给自己送的“高帽子”,尤其要提防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言出似箭,慎言远祸

慎于言,少于祸

大多的灾祸是从自己的言谈中招来的,中国有句俗话说:“言多必失。”说的多了,言语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言语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利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在中国曾有所谓“逆鳞”一语。龙的喉部之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相反生长的,谁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因此,即使对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

wǒ men可以由此得知,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wǒ men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就能平步青云。所谓的“逆鳞”就是我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人际关系上,wǒ men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言多者必有所误,所误必有所失。为人处世,不可言多。察言观色巧说话

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推知阴晴雨雪,携带行具,以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便可知其心意,投其所好。

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富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没有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所讲的确是真话,因为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掌握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

这个人乱讲话,只不过得罪了财主,顶多财主以后不再宴请他,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有的时候,如果你说话不注意投其所好,不会看脸色,你可能就会前程尽毁。

与上相反,如果遇到一些让自己懊恼、烦闷的事,这时别人若能投其所好说上几句宽解的话,你的不快自然就没了。

一次,解缙与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尽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说话之前要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常言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看见高楼大厦也会想到“凝固的音乐”,而在烦恼时,即使欣赏“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是噪声。情绪好,容易体谅人,乐于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愿意与人攀谈,接受别人的邀请,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

因此,察颜观色、把握尺度实在是不可忽视的说话办事之道。

有位记者曾去采访同新西兰刚交过锋的中国“国脚”们。一进门,发现休息间气氛沉闷,守门员铁青着脸,圆睁着眼,他赶紧退了出来,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这位记者才知道,“国脚”们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倘若当时不看脸色,硬要不知趣地采访吃败仗的“将军”,非挨骂不可。

说话前一定要看清人家脸色,把握对方所思所想,所喜所忌。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说话不懂得迎合别人心理的人,就很容易遇到阻力。

说话要注意照顾别人的心情,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说话就容易犯忌。迎合对方的心理说话,并不是要你讲假话,讲违心的话,只是让你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少得罪人。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那么在社会上也就会吃得更开了。

总之,人们在说话办事时要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好尺度,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不然像过河卒子一样一味地横冲直撞,不分青红皂白,不但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使自己处于难堪的境地,说不定还会因说话的失误招人嫉恨,惹出麻烦。

言辞婉转,迂回曲折

迂回法就是在交谈中,当直接向对方提出意见或谈论看法感到困难时,用兜圈子、绕弯子的方法,把要说的话用婉转的言辞表达出来,它既能达到交谈的目的,也表现得得体自然。

一些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经常会带有明显的挑衅色彩,这些问题不论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给人带来麻烦。面对这样的问题,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一定要想好了再说,而会说话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是容易得罪人的,但是不说会被人认为是有意奉承,溜须拍马,所以最好不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改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项羽称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则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桌案,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臣遵旨。”

刘邦的言语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迂回法就是在交谈中,当直接向对方提出意见或谈看法感到困难时,用兜圈子、绕弯子的方法,把要说的话用婉转的言辞和语气讲出来,使对方听了能接受,以达到交谈的目的。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对寇准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因寇准虽然有治国之才能,但不愿学习。

张咏与寇准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

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后就走了。

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以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

运用迂回法,可以借用历史典故去启发对方思考,最后点明主题,达到交谈的目的;也可以用闲谈的方法,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将话题接过去,这时,你要注意审视对方对这个话题的态度。到适当时再将主题点出来,让对方同意并接受自己的主张。

但是在生活中,许多人不懂得运用迂回法,喜欢直言直语。

直言直语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tóng shì们都离你远远的,生怕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

在公司的一次集会中,张先生看到一位女tóng shì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张先生便直言直语道:“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太胖了!”

女tóng shì瞪了张先生一眼,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直率的语言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任何一种意思都可以含蓄婉转地表达,与朋友说话时,言语不可太直,否则会招惹对方不快。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有可能收到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过火饭可吃,过头话不可说

寇准  张咏  口舌  说话  

精彩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芙蓉文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1019821号     豫公网安备410322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