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生来不是强者,甚至被称之社会弱者,弱者的生存总感觉颤颤巍巍,觉得生活中的无奈太多,自己又无力改变。甚至有年轻人调侃弱者的生活就是被别人骂骂,再去骂骂别人,或者无人可骂。
苦笑背后的辛酸,处于鄙视链中的每个人都有感触,也许只为找一些安全感。有错吗?我曾接受一个企业心理培训,培训人问大家:“一个人怎么感觉自己幸福?”刚入职场的wǒ men觉得是存款,好工作,车子,房子。他说:“都不是,跟比你差的人比较,就会感到幸福”。当时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尤其人生谷底之时需要给自己打气,以撑过苦日子。但经过多年的社会扑腾,见识到很多人以此为“生”,什么事都要一较高下,不如自己就是low,比不过就豪横回怼,他们的快乐来源于此,好似站在鄙视链顶端,在现实中,在网络中大肆宣扬,我开始质疑鄙视别人真能让自己快乐?
是,某种程度可以。
鄙视,这种方法可谓简单。不需要任何努力,只需要将对方的缺点放大,即可满足自我优越感的追求。
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每个人从小都活在一个阴影之下,即是那个爸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帅或美、成绩好、聪明、听话以及无所不能,我甚至就诅咒过那个孩子,希望有一天他们倒大霉,我虽比不过,但他们也再不优秀了。
后来看到一本胡慎之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他说,“自我的尊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都已经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剥夺得只剩自卑的人该如何找寻到自尊?就是把别人看得很糟糕。鄙视就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这就像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一样,这是无能为力的自我防御机制。”
出自真心的羡慕鲜有,嫉妒与恨成了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最真实的情绪。你以为熬过学习期,父母就不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与你比较了。后面的更恐怖,在现实社会你发现了,那个别人的家孩子竟然化身无数,如影相随———有钱的上司、有权的领导、睿智的tóng shì、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男生拥有千万财产、长相一般的女生嫁了个高帅富,人生开挂……心有不甘,难道这许多年书白读了,职场白混了?加过的班、受过的委屈就活该吗?我就得承认不如人吗?不,当然不行。自信,强烈的自信必须要释放出永不言败的气场来。唯一的方法,只能是鄙视他们,有钱人也不一定开心,没准钱都是从银行借的;高富帅的衣品很差呢;领导见到比他地位高的领导也像哈巴狗,出卖灵魂.......是不是很像鲁迅笔下的阿q?
在高档场所的服务人员,往往看不起那些穷酸的客人,最明显的就是服务态度的差异。工作原因使他们比普通人懂得多一点,这一点优越感给了他们站在鄙视链顶端的错觉,从而摆出一副高姿态。但在那些真正见过世面的人眼里,这种小人得志、自我感觉良好的表现才是鄙视链底端的人物。
现实是这个鄙视链不是垂直的,而更像是一个闭环。土得掉渣的红白蛇皮袋不也在去年成为lv的新欢了吗?德艺双馨的苍井空不也成为公知的偶像吗?在武侠小说里,所谓的武林正派瞧不起邪魔外道;武功高的大侠,瞧不起当官的小人,官场混的人不是往往最瞧不上穷酸的正人君子吗?……谁鄙视谁?谁又被谁鄙视?这一切都不是固定的。
说不准,什么时候,被鄙视的哪个环节就堂而皇之地向原本“上级”翻白眼;也说不准,什么时候,鄙视链就头尾相连,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无限巡回了。
社会结构更像金字塔,但这个塔没有底层哪里来的上层?因为每个圈层的差异,社会才丰富多彩,为了去他们的圈子看看,因此努力突破自己所在圈层,这是每个个体追寻的人生乐趣。也是社会昂扬向上的力量。这个时代的变化快的让人意想不到,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未知机遇,wǒ men不能准确预测未来,今天nǐ kàn不上的人,也许明天就能让你有求于他。你鄙视的人未必真不如你,鄙视你的人,未必有一天不能超越。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鄙视链的怪圈里,你觉得你处在始端,没准是其他人、其他方面的最末端。
“鄙视链”说起来是个新词,但这种行为却存在已久,换个词来讲就是势利,个人行为称之势利眼。保罗·福塞尔写《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以胖瘦、衣着、住房、消费选择、休闲娱乐、室内摆设、精神生活等把美国社会分出了等级。比如他认为西装领口与衬衫之间的缝隙越宽,社会地位越低,如果缝隙达到一英寸宽一定是贫民阶层。因为贫民阶层从超市买的衣服不如专卖店和裁缝定做的合体,并且贫民阶层根本没有注意外衣肩部和领口是否贴实的习惯。
这本在20年前就引进中国的书一度很畅销,里面提到的品位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指南,可不能忽略的是作者其实在嘲讽人们在等级问题上暴露出的虚荣、自大、粗俗,这些行为本身就是缺乏品位的。当时的译者在前言里写:“美国昨天和今天的等级困境,也许就是中国明天的生活闹剧。”一起感悟人生
热衷于鄙视链的群体,在保罗·福塞尔的书中特别强调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也许在社会这架大机器里,他们像螺丝钉一样可以被随意替换,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虑。多像当下焦虑的我国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