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新闻网
专家应吸收拍卖行和古董商的意见并说明给价的市场依据随着民间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热,对民间艺术品的鉴定估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专家估价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对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收藏意识,促进中 国传统艺术品的回归,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业内人士指出,鉴定估价活动所请的专家,多为各大博物馆、高校或相关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于鉴定评估“宝物”的真伪和艺术的高低,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研究人员并非拍卖从业人员或古董商,其研究的是文物,而不是市场,那么,他们所给出的“宝物”的市场价格是否能代表眼下的“行市”呢?他们的给价是否具有市场权威性呢?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不应盲目追随专家的“鉴宝”估价。
在收藏品的市场属性越来越强的今天,不可否认,专家的鉴定估价无疑有不容忽视的市场导向性,在某种意义上与“股评”有相似作用。例如,某位专家对一只犀角杯给出了6位数的“参考价”,很快就有人去地摊儿上买“犀角”杯。目前百姓渠道不畅,极强,如果不言明利害,斥千金买假货,要比选错股票“割肉”还惨。有文章说,在某省会城市,文物专家义务为群众鉴定藏品,前往者排起长龙,最后专家称,95%以上是赝品。可见之热和盲目之甚。
关于艺术品的“上火”,教训是不少的。如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就有很多大公司和富人缺乏理性地在全世界高价“吃”进艺术品。到现在,那些东西缩水的程度让人惨不忍闻。
因此,wǒ men在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注意维护艺术品市场的正常发育。业内人士建议,专家在鉴定和估价时,应该吸收拍卖行和古董商的意见,给出更贴近市场的价格,并说明给价的市场依据,最好比照曾拍卖成交的类似物品的价格,再加一个系数来作为参考价比较客观。